趙東輝 孫亮全 王菲菲
一幅未來五年中國創新發展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3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發布。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決議,決定批準這個規劃綱要。
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7%……具體數字背后,科技分量凸顯;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制度、適度超前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增強科創版“硬科技”特色、加快建設數字經濟……一系列實招硬招打出“組合拳”,科技未來發展可期。
通過規劃綱要里未來五年的關鍵數據、關鍵詞,一起“解碼”中國創新發展之路。
“‘十四五規劃提出的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沒有提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的具體數字,而是使用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于‘十三五時期實際的表述。”在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呂薇看來,現在的表述相當于設置了底線,“這一指標彰顯了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體現了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呂薇認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GDP增長目標設定在6%以上,按照“十四五”規劃中提到的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的要求,意味著研發支出增長不低于GDP增長。“這樣可以避免全社會研發投入考核受GDP波動影響。”
“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加強基礎研究的具體舉措和目標,讓這些年一直呼吁加大研究投入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黨委書記萬鋼感到振奮,他感慨,“基礎研究迎來發展的春天。”
圍繞基礎研究,“十四五”規劃還提出,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續穩定投入機制。
2020年、2021年,“揭榜掛帥”連續兩年“走”進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提出,推行技術總師負責制,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
“‘揭榜掛帥,是‘十四五科技計劃項目改革的重中之重。”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解鑫說,去年疫苗研發項目已經實行“揭榜掛帥”,榜就是臨床任務批件,拿到批件,就分階段給予支持,調動了社會各方面的研發力量。
“‘揭榜掛帥與‘賽馬機制是相互促進的,只有不斷完善‘賽馬機制,才能在關鍵時刻選出帥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研究組織處處長龍海波認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前沿領域需要集中攻關的項目還有很多,“關鍵是如何提高‘發榜的質量,同時誰來‘揭榜也很關鍵。”
“十四五”規劃指出,以國家戰略性需求為導向推進創新體系優化組合,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與微納電子、網絡通信、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現代能源系統等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實驗室體系。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去年已成功組建首批國家實驗室。
兩會前,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也透露,將著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揮好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國家隊的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高地。
“十四五”規劃提出,增強科創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創業板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功能。
一直關注硬科技領域早期投資的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表示,硬科技是指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支撐作用的關鍵核心技術,將科創板打造成為“硬科技”產業群的集聚平臺,直接關系到科技強國建設,關系到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與技術創新迭代能力的提升。
除了半導體,山西選取了信息技術、大數據融合、光電、碳基新材料等14個標志性引領性產業集群,作為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
剛剛過去的一年,無疑是各地知名企業來山西最多的一年。山西組織黨政代表團外出學習考察,引進上百家知名企業、金融機構、高校院所來晉商談合作。
一年間,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省長林武頻繁邀請和會見世界五百強企業、頭部互聯網企業、高校院所等負責人,洽談商討引進搭建研發機構,合力培育關鍵核心技術。
一批批科研機構和人員正努力圍繞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學、航天航空等領域,為未來產業謀篇布局、搭臺唱戲。通過深化“地方隊”與“國家隊”戰略合作,山西重點部署創新資源,強化基礎研究,加快形成自主可控的產業鏈。
希望的種子正在發芽結果,全省數字經濟、新裝備、新材料、前沿技術、新業態等五大領域涌現出先進產品179個,其中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的70個、國內領先水平的104個。
除了一批新產品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大數據、半導體、光電等新產業,也在山西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由點及面,呈現燎原之勢。
投資難過太行山?
“投資不過太行山。”“老黃歷”中的一句俗語,一度說明在晉企業家的尷尬。
橫亙在省域最東側的太行山不僅造成了東西“物理隔絕”,遲滯了外來的投資腳步,更束縛了山西人的思維和理念。
山西原野汽車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付良回憶起以前說:“難打交道是出了名的。長久以來,大家都說‘投資不過太行山,即使是本省掙了錢的‘煤老板也多是往外跑。”
栽得梧桐樹,方有鳳凰來。“換腦子”、打造“六最”環境成為近年山西各地最流行的話語。
2017年山西成立省級領導小組,成為全國首個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試點省。對投資審批進行流程再造,山西將“一枚印章管審批”鋪到了全省市縣開發區。僅市縣兩級就平均減少審批事項20%、辦理時限50%、審批環節51%、申請材料55%,審批效率大為改觀。
山西綜改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董良說,這里的企業實行“一網通辦”“一話通辦”,企業開辦、政策兌現等審批服務事項全部實現網上辦理,遇到問題一個電話限時解決。
“山西變成了一個能夠讓知識分子成長為企業家、實現夢想的地方。”山西錦波生物醫藥公司董事長楊霞說,從2008年3月離開高校創業,最困難時幾乎要放棄,是綜改區的扶持政策讓她的團隊走到今天。公司在全球首次成功解析人源膠原蛋白原子結構,并實現大規模生產,獲得國內專利34項、國際專利2項。
環境日趨向好,山西與發展前沿“牽手”不斷。去年前11個月,山西與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簽約項目1061個,比往年大幅增長。
牛年春節假期后第一個工作日,山西省委召開的首個全省性大會,便是全面深化“13710”工作制度推進會,提出堅持目標導向、需求導向、結果導向,重大任務實行項目化、工程化、方案化、清單化,根據任務具體情況分別要求做到1天研究、3天答復、7天辦結、重大問題1月拿出解決方案、問題解決后動態清零,形成閉環落實機制,推動各項工作往實里抓、向目標奔。
在做好開放文章的同時,山西敢于啃硬骨頭,向改革要動力,向改革要生產力。
長期以來,山西國有企業面臨“一煤獨大、一股獨大、創新不足”的老難題。去年4月,山西在全國率先對國資監管體制進行深度改革,全面推動國資國企從“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
裁判員不再當運動員。按照“分級授權、厘清職責、品字架構”的國資監管新思路,省國資委將履行的出資人管資本職責全部轉授新成立的國資運營公司。改革后的國資運營監管體系行政色彩弱化,市場專業化程度明顯提升。
新的運營體制之下,山西對省屬國企大刀闊斧進行戰略性重組。省屬企業數量由28家調整至19家,煤企數量從7家調整至2家,催生出能源產業“雙航母”和一批新興產業旗艦企業。
“這不是簡單的‘歸大類‘拉郎配,而是依托比較優勢科學設計,攥指成拳,協同發展。”省國資運營公司董事長郭保民說,省屬國企正朝著“專業化重組、市場化整合、板塊化經營”的方向推進。
原有的“七大煤企”變身為煤炭板塊的“雙航母”。其中之一的晉能控股集團煤炭產能約4億噸,成為中國第二、全球第三的煤炭企業。董事長郭金剛說,重組有效破解了煤企各自為戰、煤電價格矛盾、市場無序競爭等難題。集團研發實力大為提升,現有25個科技研發平臺,其中國家級技術中心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
去年10月,“七大煤企”之一的陽煤集團更名為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伊始就開工建設了纖維新材料、石墨烯等兩個新項目,這個曾經的世界500強企業將主業從煤炭轉至新材料。
華陽集團董事長翟紅說,與傳統能源產業相比,新材料產業科技含量高、利潤空間大。今后將堅持碳基材料和數字資產兩條路徑,在氣凝膠綠色建材、功能性纖維材料、新能源蓄能材料等7個領域協同發力。
在剛閉幕不久的山西兩會上,山西公布2020年原煤產量10.63億噸,時隔5年重回全國第一。這與之前的第一并不相同,蘊含著更高的科技水平和產業效率。
干群面貌、省域形象煥然一新,發展活力、內生動力顯著增強。山西將產業、企業、企業家一起培育,增強“三業”活力,讓高質量發展更有底氣。
在極不尋常的2020年,山西蓄勢待發,GDP增速全年實現3.6%,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開局就是沖刺,起步就是決戰。面對轉型出雛形的開局之年2021年,山西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預期目標定在了8%。
脫貧之后怎么干?
歌中唱:“人說山西好風光,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
然而,自北向南,綿延千里、并排而立的兩座大山,成了山西的兩條“貧困廊帶”,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兩座大山占其二,全省58個貧困縣星落于大山各處。
臨近春節,山西省嵐縣普明鎮普明村,李三花正在除塵灑掃,準備年貨。雪白的墻壁、考究的電視墻、整齊的立柜……誰能想到,這曾是一個大山深處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
“當時兩個孩子上大學,丈夫因為長期勞累患上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全家的日子過得十分緊巴。”李三花說,最吃勁的時候,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幫了他們,孩子們享受到“雨露計劃”和助學貸款,她自己免費接受了“土豆宴”技能培訓,家門口還辦起了扶貧車間。
一場震天撼地的脫貧攻堅戰在三晉大地全面鋪開。戰呂梁、上太行,易地搬遷扶貧、產業扶貧、生態扶貧、兜底保障等一項項有力舉措連番上陣。
5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799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329萬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山西正在實現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新生活才剛剛起步。
盡管天氣仍十分寒冷,59歲的太原市民張向東卻喜歡每天到汾河公園里走走,尤其到了晚上,汾河上幾座橋燈光亮起,紅綠耀眼,煞是好看。
宜人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山西全面推進“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去年汾河流域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退出劣V類,實現了“一泓清水入黃河”,森林覆蓋率達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
生態興則文明興。在臨汾市安澤縣,只要你走進一戶老百姓的院落,他們大多便端出一杯連翹茶來待客。良好的生態環境讓這里漫山遍野的連翹名揚天下。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山西作為神農炎帝的故鄉,制作藥茶、飲用藥茶已有數千年歷史。藥茶在山西被列為“第七大茶系”,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全省已有近300百家藥茶加工企業,開發出連翹葉、沙棘葉、桑葉、紅棗葉、毛建草等單品茶和黃芪普洱、枸杞菊花等拼配茶200余款產品,全年產值超過5億元。
不僅在“地”里做文章,更在“文化”上做文章。“游山西就是讀歷史”正成為文旅界的新風尚。“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文旅板塊引人入勝,黃河人家、長城人家、太行人家等鄉村旅游產品逐漸熱銷,當地農民持續獲益。
如何破解脫貧后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困難?山西率先探索低收入群眾年收入高于最低保障線的長效機制。從今年開始實施城鄉居民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對無子女或子女無贍養能力的低收入老年居民,政府兜底補貼,確保其待遇水平高于脫貧標準100余元。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三晉大地深深扎根,全省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持續保持在80%以上。
新的一年,山西又一次發出了厚厚的“民生紅包”:在繼續辦好全民技能提升、城鎮養老幸福工程、殘疾兒童康復等10件民生實事的基礎上,再新增1件,即建設200個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
通過參加技能培訓,拿到廚師證的嵐縣王家村村民張毛花開起了農家樂,家庭凈收入能有1萬多元;太原市濱河社區老年幸福院內,73歲的孫奶奶正在和老友們打牌聊天曬太陽……今后,將有更多人收到這些“民生紅包”。
如今的三晉大地,處處都是“地肥水美五谷香”的好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