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戰旗村視察,囑托我們要把鄉村振興這件事抓好,繼續走在前列,起示范作用。今天我們在戰旗村召開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就是要重溫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深入學習貫徹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自覺性主動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省委農村工作會議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對推動新發展階段全省“三農”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作了具體部署。我們要自覺把思想行動統一到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中央、省委決策部署上來,以改革創新的勇氣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戰略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城市現代化。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審視“三農”問題,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擺在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范區的重要位置,多算政治賬、長遠賬,向農業農村投入更多資源和力量,推動農村面貌顯著變化、發展活力充分激發、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要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變局、開新局“壓艙石”的戰略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當前,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們應對世界大變局的戰略舉措,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我們要順應新發展階段外部環境和內生動力的深刻變化,堅定不移把“三農”工作放在全局中一體部署、一體推動、一體落實,牢牢把握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著力釋放農村消費和投資需求,全面暢通城鄉經濟循環。
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七大任務的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了“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深化農村改革、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見實效、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七個方面的重要部署。我們要牢牢把握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特點和規律,結合成都實際,全面推動各項部署落地見效,提升城鄉融合發展質量和水平。
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對“三農”工作全面領導的戰略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健全黨領導農村工作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工作機制,提高新時代黨全面領導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力量,需要集中解決當前農村發展的突出矛盾。我們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的新任務新要求,切實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政策和工作落實到位。
立足新形勢新要求,科學制定成都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目標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我們堅定落實黨中央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更加注重順應城鄉融合要求完善現代城鄉規劃體系,更加注重提升宜居宜業品質優化城鄉功能布局,更加注重推進全域景觀化重塑新型城鄉形態,更加注重產業協同構建現代農業生態圈,更加注重自治法治德治結合創新城鄉社區治理,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城鄉融合發展縱深推進。
農業產業功能區主導區域發展新模式基本形成,建立7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和60個現代農業園區,產業生態圈初步構建,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綜合水平位列全國33個大中城市第3位。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新路徑基本形成,積極探索以綠道為紐帶,特色鎮、川西林盤、精品民宿、農業園區(景區)等相互支撐、多元融合的發展模式,鄉村旅游總收入較“十二五”末增長294%。大美城市宜居鄉村新形態基本形成,保護修復川西林盤556個,建成天府綠道4408公里,天府藍網加快建設,大地生態景觀加快成勢,鄉村人文景觀全面展現。黨建引領系統治理新局面基本形成,以黨建為引領、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證、德治為支撐,扎實推進“兩項改革”,調減鄉鎮(街道)114個、村(社區)1327個,鄉村治理效應整體提升。城鄉一體融合發展新機制基本形成,西控區域整體納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8項成果被國家部委推廣,100項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城鄉一體覆蓋,簡陽市提前3年脫貧摘帽。示范引領輻射帶動全省格局基本形成,市(州)農業區域合作項目達128個,通過選派各類干部人才、撥付財政資金、實施項目,助力阿壩州、甘孜州19個縣(市)提前1年脫貧摘帽和涼山彝區脫貧攻堅。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與先發地區相比,與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求相比,仍存在“四個不相適應”的問題:資源要素配置集聚能力與農村產業現代化要求不相適應,生態價值轉化能力與農村生態現代化要求不相適應,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與農民生活方式現代化要求不相適應,基層治理能力與鄉村治理現代化要求不相適應。
“十四五”是成都開啟高水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新征程、基本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重要時期。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擺在重要位置,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堅持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戰略協調推進、互補互促,以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為載體構建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以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為路徑推動生態價值轉化,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為牽引推進城鄉共建共治共享,以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為重點深化農村改革,促進城鄉有機融合、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力爭到“十四五”末,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8:1以內,農村大美公園形態成型成勢,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堅定高質量發展方向,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新突破
城鄉融合發展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成都農業農村發展最鮮明的特質是特大城市“聯城帶鄉”,最顯著的優勢是以川西林盤為載體,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要以建設現代化大都市為目標,加快形成聯城帶鄉、優勢互補、設施一體、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新突破。
要持續深化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深化綠色生態價值實現機制、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機制、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城鄉有序流動的人口遷徙制度等改革,在構建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上率先突破,加快釋放“人”的活力、激活“地”的潛力、激發“產”的動力、彰顯“鄉”的魅力。策劃啟動一批骨干型、功能型、支撐型和有帶動力的重大工程,大力實施天府藍網、西部旅游軌道交通環線、錦城公園、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四大牽引工程,堅持市級統籌、區(市)縣共建,市縣國有企業全方位參與,各類專業性企業共同參與,優化提升農業農村格局和形態。
要以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為重點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動能轉換。突破行政區劃和鄉鎮職能,以特色產業為牽引,促進現代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聚集成勢,帶動社會資本參與農業資源優化配置。突出差異化發展、創新性發展,優化產業功能區布局,深化完善專業化管理體系,推動形成產業鏈貫通、價值鏈疊加、供應鏈一體的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加快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堅持把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聚焦市民健康生活新需求,以產業功能區、特色鎮、川西林盤和綠道藍網等為載體,促進文化創意、生態旅游、運動休閑、民宿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堅持把產業功能區作為聚人引流的動力引擎,深化以功能區為引領的要素配置方式改革,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完善各類人才到功能區創新創業的激勵政策,讓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大顯身手。
要全面提高縣域城鎮化水平。近郊縣(市)要樹立全局意識,努力在都市圈空間、功能、產業布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持續培育比較優勢,堅定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努力成為網絡化空間格局中的重要節點和功能支撐,打造成為“新成都人”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加快提升近郊縣(市)城市化現代化水平,大力實施經濟強縣(市)培育工程,合理引導主導產業項目分類向資源環境承載力強、產業公共服務水平高的近郊區功能區布局,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推動公共資源向縣城傾斜,全面提升縣(市)經濟發展能力和服務水平。分類引導特色鎮和功能區發展,按照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組群發展、獨立成市要求,統籌特色鎮、功能區和都市圈規劃銜接、功能配套,促進撤并鄉鎮轉化為特色小鎮(街區)和特色產業功能區,全面增強人口和經濟綜合承載力。提升城鄉一體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識別、動態調整、項目投入清單標準,引導各類主體參與鄉村公共服務投建運管,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
要努力在服務和帶動全省農業農村發展中發揮作用。自覺擔當主干責任,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樹立相互成就的區域協同發展觀,支持龍頭企業走出去,實現服務全省農業農村發展與企業成長壯大雙贏。做好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城鄉社區發展治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撤并鄉鎮資源活化利用等方面經驗總結,進一步加大探索創新力度,為全省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借鑒。為打好“種業翻身仗”供給更多源于成都、引領前沿的“硬核科技”,拿出攻破“卡脖子”技術的干勁,鼓勵創建一批現代種業園,加快建設國家區域農作物種業創新中心。圍繞現代種業、冷鏈物流、現代農業裝備等先導產業,推動形成“總部+基地”、“研發+生產”、“消費+市場”的區域分工體系,共建成德眉資都市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區,構建農產品高質量供應鏈體系。
要堅持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推動重點領域改革。以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為目標,持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立健全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機制,探索利用存量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尊重農民意愿和農村發展實際,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及農房,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財產性增收。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充分用好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成果,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提高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積極探索盤活低效閑置用地、新型產業用地、組合供地等新供地方式。
要學習借鑒社區治理經驗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以集中換屆為契機,選優配強鎮街領導班子、村(社區)“兩委”成員特別是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完善人財物下沉基層、權責利高效匹配的制度機制,推動賦予鎮街對職能部門派駐機構負責人的考核權和任免建議權、對派駐執法機構的統一指揮調度權、對轄區內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驗收的參與權、對轄區內事關群眾利益重大決策和重大事項的建議權、對涉及多部門協同解決的綜合性事項的統籌協調權等。把鄉村作為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重要陣地,率先探索建立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統籌做好農村疫情防控工作,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推進平安鄉村建設。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天府文化深度融入鄉村建設和居民生活,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孕育農村社會好風尚,切實把農民群眾精氣神提振起來。
全面提高各級黨組織領導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能力和水平
面對“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繁重任務,必須全面深化對新發展理念的認識理解,更加自覺地在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中找準農村的方位和作用,努力為全局服務、為全省示范。
要科學編制農業農村現代化總體規劃。把農業農村現代化納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部署中一體謀劃,科學編制農業農村現代化總體規劃,加快構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指標體系、工作體系、評價體系。分階段制定行動計劃,推動總體規劃落地落實。
要全面推動農村工作組織方式變革。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求,堅持轉理念、轉方式、轉作風、提能力,加快建設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把鄉村振興作為培養鍛煉干部的廣闊舞臺,選派優秀干部到一線崗位,對在艱苦地區、關鍵崗位工作表現突出的干部優先重用。堅持把鄉村人才振興納入黨委人才工作總體部署,健全人才培養機制。
要加大鎮村干部培養力度。強化鎮街黨政主要負責人對于干部成長重要性的認識,加大干部選配力度,把有潛力的干部放在鎮街黨政主要負責人崗位上培養鍛煉。開展縣鎮村三級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輪訓,加強對農村基層干部激勵關懷,教育引導干部珍惜組織信任和重托,依托鎮村這個大有可為的平臺努力成就一番事業。
要持續加大農業農村現代化投入力度。繼續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落實好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的政策,加大市級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向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傾斜力度。組建鄉村振興基金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綜合運用貸款貼息、擔保、再擔保、風險補償等財政金融互動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農村的信貸投放力度。策劃推出一批能改變農村形態、產業結構、發展質量的新項目好項目,以重大項目為牽引整合財政資金、吸引社會資本,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
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機制,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成堅強戰斗堡壘。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核心地位,全面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集體經濟組織法定代表人。健全更加有效的村級權力運行監督約束機制,選優配強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基層紀檢監察組織要加強與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溝通協調、有效銜接。
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融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十四五”時期成都高質量發展的“筑基工程”。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胸懷全局、勇于創新,實心干事、科學作為,努力探索特大中心城市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打下堅實基礎,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本文摘自2021年3月13日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在市委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