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磊
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民越來越重視生產效益,以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為主的設施農業生產規模也是穩中有升,設施農業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成為多數地區的富民產業,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解決農民就業、實現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生產實際中,設施農業生產依然存在設施建設簡陋、生產技術落后及市場銷售困阻等多方面的問題,影響著設施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
一、設施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
(一)設施建設方面
1.建設標準低。當前部分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建設標準低,各項主要技術參數(長度、跨度、高度、厚度、角度等)不太符合標準,參數之間的比例沒有達到要求,使得棚體的受光、保溫效果不好,抗雪、抗風等能力降低,設施自身生產能力減弱。
2.設施基礎簡陋。目前農業設施中竹竿加水泥柱構造仍占一定比例,且竹竿粗度和水泥柱混合比例達不到要求,棚體普遍偏低;日光溫室后墻多以土墻為
主,費時費工,且不堅固,在日照和風雨的沖刷下,墻體越來越薄,保溫效果越來越差,農民對墻體保護不夠。農民對棚體的質量沒有很好的要求,這樣使設施的拆舊年限縮短,后期維護成本增加,一旦發生大風、大雪天氣,立柱折斷,棚體倒塌,造成作物損失。
3.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近年大風、大雨、冰雹、倒春寒等異常天氣時有發生,加上設施簡陋,覆蓋材料抗老化差,維護材料單一,災害天氣對設施生產造成威脅,常有設施倒蹋、壓跨、變形等情況發生,造成設施內作物損傷、凍害、減產,對農民生產積極性造成挫傷。
4.配套設施薄弱。有的設施農業基地內水電路配套設施還相對薄弱。澆灌基本上能夠滿足生產需要,但排水設施跟不上。基地內一旦發生雨澇,極易發生澇災,尤其是半地下式溫室生產,更易形成倒灌,使作物水淹,給設施生產帶來隱患和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設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
(二)生產技術方面
1.投資大、風險高,生產周期長。設施農業既屬于高投入、高產出產業,也屬于資金、技術、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且生產周期長、見效慢。農民自播種到收獲需要幾個月甚至大半年的時間,可能因一場天災損失殆盡,或價格低迷而入不敷出,這樣就會導致農民不愿發展設施農業,畏懼種植設施農業。農民顧慮重重減緩了設施農業的發展速度。
2.生產存在盲目性。為了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加上缺乏對市場信息的了解,農民會追隨往年市場進行種植,而當年的供求關系很大程度上已經發生變化,與往年的市場信息很可能不相匹配,導致當年農產品價格下落,農民收益上不去。
3.育苗技術跟不上。一方面,當前蔬菜生產中絕大多數種植戶采用自育自用的方式,育苗設施簡陋,育苗成本高,費時費工,保溫和降溫效果差,再加上育苗期間管理不科學,秧苗質量沒有保證,達不到壯苗的標準。另一方面,大型規范的育苗企業少,且規模小,育苗能力弱,育苗設備傳統,機械化程度低。
4.生產技術落后。生產中仍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技術更新慢,管理粗放,施肥用藥不科學,溫濕度調控欠合理,標準化生產不規范,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始終在低水平上徘徊,優良品種推廣面積有限;肥水一體化使用率和普及率低,缺乏專用的小型化作業機具,適應設施內各種栽培方法所需的作業機械更少,配套設施不完備,機械化操作程度低,勞動強度大。
5.連作障礙日趨嚴重。設施栽培作物種類單一,環境相對密閉,土壤無雨水淋溶,再加上肥水管理不合理,造成某些土壤理化和生物學性狀惡化,連作障礙嚴重,土傳病害增多,最終導致產量降低,品質低下。另外,農民掌握一到兩種作物種植技術,一般是一年一大茬或一年兩茬,不會輕易改變種植模式,這樣會使棚室內生態條件惡化。
6.規模效應不明顯。設施農業生產大多數仍是一家一戶種植,生產方式零散、分散、規模小,新型經營主體規模種植效應不明顯,示范帶動能力不強,缺乏統一管理、統一品種、統一銷售,難以標準化,產品質量不穩定,不利于特色產業的培育和品牌的創建。
(三)市場銷售方面
1.市場交易不規范。有的蔬菜生產基地內建成了批發交易市場,但種植戶不愿進入市場,而是在主要交通要道兩側自發形成路邊交易市場,這樣就導致已建有的市場閑置,資源浪費,而且路邊市場雜亂無序,影響交通,交易不規范。
2.易受外界突發因素影響。農產品銷售環節的順暢與否直接影響著經濟效益的高低。比如一種作物在當地種植情況正常,而外地區受風、雨等災情嚴重,這樣當地的這種作物價格會稍有上漲。再比如,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交通限制,封路封村,使得春節后集中上市的大棚葉菜和溫室越冬蔬菜銷售運輸受阻,再加上葉菜上市集中、供應量大,而群眾足不出戶購買量小,從而使當時上市蔬菜價格同比下落。還有的葉菜由于不能及時銷售而錯過了收獲季節,失去商品價值,造成農民經濟損失。
二、設施農業發展建議
(一)規范建設,提高標準,增強設施抗逆能力
建設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等農業設施,要選擇有專業資質的企業按照要求和標準規范建設;要與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接軌,示范推廣無立柱、全鋼架結構、自動調控、高效節能的先進設施,發展精細農業,打造精品亮點農業;完善基地內基礎設施建設,達到旱能澆,澇能排,水電路齊全,進一步提升設施自身抗逆能力。同時,政府部門也要加大對設施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對冬暖棚或者連棟溫室的集中連片建設、重點園區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高標準灌溉設施、工廠化育苗設施等重點扶持,進一步提高設施建設標準,增強抗逆能力。
(二)市場調研,及早謀劃,減少種植盲目性
引導農戶學會利用農產品市場信息來指導農業生產。種植作物前要對市場進行初步調研,簡要分析,了解營銷門市種子銷售情況,初步判斷作物種植規模的增減,從而給自己選擇種植作物及種植規模提供參考依據,科學安排生產計劃,盡可能避免生產的盲目性。要打好時間差,做到心中有數,提前準備,選準品種,達到蔬菜錯峰上市,為播種育苗爭取寬松時間。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及時發布產品信息,逐步建立起對內覆蓋城鄉、對外連接國際市場的產品推介銷售網絡。通過與超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城市特殊消費群體的有效對接等形式,部分實現以銷定產。
(三)加強裝備,培育壯苗,提升育苗能力
積極發展集約化育苗,加強蔬菜集約化育苗示范場建設,引進高標準的自動化控溫和澆水的育苗設施和配套設備。科學調控育苗環境,培育壯苗,推廣嫁接技術,提高抗病能力。推廣“合作社+基地+農戶+
訂單+技術服務”的發展模式,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指導,保證苗子質量,解決農戶后顧之憂。
(四)合理輪作,科學管理,提高產品品質
一是合理輪作倒茬。設施內部較為密閉,常年種植同類作物會導致土壤內營養元素缺乏和病蟲害積累,所以要合理輪作,采用需氮肥多的葉菜與需磷肥較多的茄果類、需鉀肥較多的根莖類蔬菜輪作倒茬,根深類的與淺根類的蔬菜相互倒茬。糧菜輪作、水旱輪作,對土壤傳染性病類的控制更為有效。二是提高生產者素質。大力普及設施農業科學知識,注重培養、提高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生產者的技術水平,加強技術指導與培訓,提高生產者素質和業務水平。三是科學運籌肥水。科學管理,采用綠色生態技術。嫁接育苗,減輕土傳病害,提高種苗抗性;肥水一體化,實施節水灌溉,降低棚內濕度,省時省力;高壟栽培、黃板誘蚜、高溫悶棚等,減少用藥量,降低農藥投入,提高產品品質。大力推廣應用綠色生產綜合措施,合理調控溫濕度,強化設施農業生產全程管理,進一步提高產量和品質。
(五)集約種植,規模經營,培育地方特色
引導種植戶積極推進土地流轉,集中種植,相互學習,相互監督;積極組建和扶持一批種植技術過硬、示范效果明顯、帶動能力強的新型經營主體,示范帶動周邊農戶規模發展,把小規模培養轉為大面積種植,統一管理,提高效率;鼓勵城市資本進入設施農業領域,通過“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等形式,推動設施農業的規模化經營;鼓勵企業、基地、合作社和農戶積極參與產品的“三品一標”認證,創建成方連片無公害生產基地;培育主導產業,形成特色,創建品牌,提高農產品影響力和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積極爭取上級扶持資金,建設冷庫、市場等配套設施,進一步提升基地的綜合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