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第十三師最主要的經濟作物,也是十三師植棉團場種植戶收入的主要來源。棉花質量貫穿棉花生產、加工、流通、紡織等各個環節,對紡織工業和第十三師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本文以2016—2020年這5年第十三師棉花加工企業收購加工的鋸齒細絨棉公證檢驗數據為基礎進行統計、分析,尋找棉花質量的問題,提出提升質量的建議,為政府相關部門及涉棉企業分析棉花形勢、掌握棉花質量、扶持棉花產業提供重要參考依據,促進第十三師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
以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公布的第十三師2016—2020加工年度的鋸齒細絨棉公證檢驗數據為基礎,通過對這5年公證檢驗數據比較,分析棉花顏色級、軋工質量、長度、長度整齊度、馬克隆值、斷裂比強度6個指標質量水平變化情況,反映第十三師棉花質量現狀。
從圖1近5年的檢驗量情況來看,第十三師加工企業的檢驗量均保持在3萬噸以上,2017—2020年檢驗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2017年最低為3.09萬噸,2020年最高為3.43萬噸。(見圖1)

圖1 2016—2020年第十三師棉花檢驗量統計圖
(一)顏色級:從2016至2020年近5年棉花檢驗變化情況來看,棉花顏色級指標變化明顯。白棉1級和白棉2級占比逐年降低,其中白棉1級占比由2016年的12.79%下降到2020年的0.44%,下降了12.35個百分點;白棉2級占比由2016年的53.04%下降到2020年的34.35%,下降了18.69個百分點。與之相對應的,白棉3級占比逐年上升,由2016年的33.75%上升到2020年的64.14%,上升了30.39個百分點(見圖2)。

圖2 2016—2020年第十三師鋸齒細絨棉顏色級占比統計圖
(二)軋工質量:從近5年棉花檢驗情況來看,從2016年開始,軋工質量中檔占比持續穩定增長,中檔及以上占比一直最高,2020年全部為中檔及以上,P2占比98.99%,P1占比僅1.01%,軋工質量趨于穩定(見圖3)。

圖3 2016—2020年第十三師鋸齒細絨棉軋工質量占比統計圖
(三)長度:對比近5個年度的數據,第十三師棉花細絨棉加權平均長度值整體呈逐年下降趨勢,2017年最長為28.88毫米,2020年最短為28.27毫米,下降了0.61毫米。從長度級各級占比情況來看,這幾年第十三師棉花長度多集中在28.00毫米~30.00毫米之間。28毫米占比整體呈上升趨勢,2019年和2020年28毫米占比均超過了50%;29毫米占比整體呈逐年下降趨勢,2020年占比最低為32.75%(見圖4)。

圖4 2016—2020年第十三師鋸齒細絨棉長度級占比統計圖
(四)馬克隆值:比較近5年的數據,占比最大的為B2級,整體呈逐年上升趨勢,2016年最低為58.35%,2019年最高達到89.11%。馬克隆值為A級的占比很小,有4年的占比均低于5%,2017年最低僅為2.98%,2018年A級占比稍好為17.21%,之后A級占比逐年降低(見圖5)。

圖5 2016—2020年第十三師鋸齒細絨棉馬克隆值級占比統計圖
(五)長度整齊度指數:對比2016—2020年近5年棉花檢驗數據,第十三師棉花細絨棉長度整齊度指數變化明顯,U2級占比呈逐年下降趨勢,由2016年的36.3%下降到2020年的13.64%;U3和U4級占比呈逐年上升趨勢,U3和U4占比由2016年的63.7%上升到2020年的86.36%;2019年和2020年均沒有U1的占比(見圖6)。

圖6 2016—2020年第十三師鋸齒細絨棉長度整齊度指數占比統計圖
(六)斷裂比強度:對比第十三師近5年的數據,2016年度棉花斷裂比強度指標最好,S1級和S2級占比為35.99%,2020年度棉花斷裂比強度指標最差,S1級和S2級占比僅為8.65%,和2016年相比下降了27.34個百分點;S3級和S4級由2016年的63.99%上升到2020年的91.33%,上升了27.34個百分點(見圖7)。

圖7 2016—2020年第十三師鋸齒細絨棉斷裂比強度占比統計圖
2016—2020年第十三師檢驗量整體逐年增加,但逐漸趨于穩定,檢驗量均在3萬噸以上。從顏色和軋工質量來看,白棉1級和白棉2級占比逐年降低,白棉3級占比逐年上升。軋工質量P1檔逐年降低,P2檔逐年上升。從纖維長度來看,29mm及以上的占比逐年降低,由2016年的65.38%降到2020年的36.73%。從纖維內在品質來看,馬克隆值和斷裂比強度兩項指標整體呈下降趨勢,馬克隆值指標A級占比一直偏低,B2級占比逐年上升;斷裂比強度指標S1級和S2級占比逐年降低,2020年S1級和S2級占比僅8.65%。從整體檢驗指標數據來看,近5年十三師纖維品質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一)地理位置的氣候特點和氣候變化是影響棉花質量波動的決定性因素,第十三師位于新疆東部哈密區域,光熱資源豐富,干旱少雨,春季常有倒春寒、大風天氣影響棉花生長發育,7—8月高溫干熱風影響棉花纖維品質生長。
(二)品種是影響棉花質量的主要內在因素。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模式和同等氣候條件下,品種成為影響棉花纖維品質的最主要因素。隨著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工作的深入,棉花市場化進程加快,廣大棉農認識到不同品種間纖維品質差異較大,單純追求單產高、衣分高、抗病蟲、色澤好的品種已很難適應市場需求,相關部門積極引導棉農擴大種植質量指標較好的棉花品種,從源頭確保棉花質量。
(三)隨著棉花目標價格政策的實施,實現了市場調控的“價補分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棉花價格形成中和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一方面倒逼棉農選擇優質棉花種植品種,提高棉花內在品質;另一方面倒逼加工企業重視加工工藝,改進加工質量,不斷提高棉花質量。
(四)機械采收對棉纖維長度和斷裂比強度影響較大,據兵團農科院研究結果表明,機采與手采相比,機采棉比手采棉纖維長度大約下降0.4mm,整齊度下降大約1.2%,斷裂比強度下降約2.7cN/tex~3.1cN/tex,馬克隆值在機采棉和手采棉間無顯著性差異,機采棉短纖維率顯著增加。
(一)優化品種結構。影響棉花質量的首要因素是品種,第十三師各植棉團場地處天山東部的哈密區域,光溫適宜,是新疆優質棉產區,適合種植早中熟機采棉品種。加快培育和引進豐產性好、抗逆性強、纖維品質優良的機采棉品種,根據市場需求調整棉花種植結構,采取先小面積試驗示范,再逐步推廣種植的模式,加快形成“一主兩副”的品種布局,從源頭把好棉花質量品質關。
(二)做好市場監管。加強對棉花種子生產經營企業的全程監管,把種子質量向產前產后延伸,將種子質量研發、繁育、生產、收獲、加工、貯存、銷售等環節納入質量全程監控體系,實現棉花良種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產業化。
(三)加強宣傳引導。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干部職工對提升棉花質量的認識。充分利用各類融媒體平臺,加大對提升棉花品質、建設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重要性的宣傳力度,組織棉花產業專家組持續下基層開展集中培訓,對提升棉花品質的重要性進行廣泛宣傳。
(四)完善補貼政策。自2014年以來,國家在新疆啟動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政策,經過多年實踐,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帶動了棉花生產、加工、流通、紡織全產業鏈健康發展。逐步構建棉花目標價格長效機制,保持政策框架總體穩定,進一步完善政策設計,實現政策常態化、長效化,促進十三師棉花產業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