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巾是以紡織纖維為原料,表面起毛圈或毛圈經割絨而得的織物,一般以純棉紗線為原料,少量有摻用混紡紗線或化學纖維紗的,用毛巾織機織制而成,用于日常生活中洗擦、保暖、裝飾等用途。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毛巾的質量、功能等要求越來越高,毛巾也由簡單的素色毛巾發展到提花毛巾、無捻毛巾、抗菌毛巾、超細纖維毛巾等,它們在手感、美觀、舒適度方面都有了較高的水準[1]。但是,從消費者的使用反饋來看,部分毛巾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脫毛的現象,而今年的3·15晚會甚至曝出河北省高陽部分企業生產的毛巾在脫毛率指標上存在重大問題,直接將毛巾產品推上了風口浪尖。
毛巾脫毛是指毛巾在使用的過程中,表面毛羽脫落粘到面部、手部皮膚上,或者毛巾經洗滌后,表面毛羽掉落到其他衣物上的現象。毛巾脫毛給消費者帶來困擾,因為掉落的毛羽細小而且很難去除,而且毛羽粘在皮膚表面干燥后,又容易隨呼吸而進入鼻腔,刺激鼻黏膜,從而引起各種不適。
筆者采用水洗失重法和掉毛測試儀法兩種不同的方法測試了毛巾的脫毛性能,分析比較了各方法對結果的影響,給毛巾類產品脫毛性能方法的制定和研究提供參考。
目前,國內的毛巾類標準主要有GB/T 22864—2020《毛巾》、FZ/T 62015—2009《抗菌毛巾》、FZ/T 62016—2009《無捻毛巾》、FZ/T 62032—2016《機織毛巾布》、FZ/T 62033—2016《超細纖維毛巾》、FZ/T 62041—2020《數碼印花毛巾》,以上標準將產品分為優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3個等級,對脫毛性能的考核主要是測試毛巾的脫毛率,測試方法均采用GB/T 22798—2019《毛巾產品脫毛測試方法》中A法——水洗失重法,即測試樣品經調濕、水洗、烘干和再調濕后,分別稱量樣品洗滌前后的重量,計算出樣品水洗前后質量的損失率,從而得出樣品的脫毛率。各標準脫毛率的具體考核指標見表1[2-8]。

表1 各毛巾標準脫毛率指標 %
日本市場有一種測試織物脫毛情況的規范——毛羽附著膠帶法,尚未形成正式標準,是日本買家客戶常用的一種脫毛測試和評價方法。本機構參考日本的毛羽附著膠帶法,制定了內部標準《織物掉毛性能測試——掉毛測試儀法》,方法是用透明膠帶粘貼織物后,將剝離下來的膠帶,對照標準樣照來確定樣品的脫毛等級,該法同樣適用于毛巾產品的測試。
3.1.1 方案
分別采用GB/T 22798—2019《毛巾產品脫毛測試方法》中的水洗失重法和本機構采用的掉毛測試儀法進行測試,并對兩種方法得到的試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3.1.2 原理
(1)水洗失重法
將毛巾樣品置于試驗用標準大氣中進行調濕處理,達到恒重后按照GB/T 8629—2017《紡織品 試驗用家庭洗滌和干燥程序》標準中的4N程序洗滌1次,按照標準中翻滾烘干法進行烘燥后,再次調濕達到恒重后,根據式(1)計算毛巾的脫毛率。

(2)掉毛測試儀法
將毛巾樣品置于試驗用標準大氣中進行調濕處理,達到恒重后將一定粘性的透明膠帶粘貼在織物上并施加一定壓力保持一定時間后以恒定的速度和角度將膠帶從毛巾表面剝離。將剝離下來的膠帶,對照標準樣照,最終確定樣品的脫毛等級。
3.1.3 兩種方法的差異
水洗失重法是模擬毛巾實際使用時的作用機理,采用洗衣機對樣品洗滌,通過對比洗滌前后試樣的重量差來計算試樣的脫毛率。此法操作簡單,但是對于脫毛率較小的毛巾產品,由于烘干程度、調濕及稱量誤差等因素,往往導致測試結果不穩定。
掉毛測試儀法主要是模擬產品在日常使用過程中對皮膚、其他衣物等的粘著情況,是一種產品擦拭皮膚的體驗。是通過透明膠帶在一定壓力下放置一段時間后,剝離膠帶,并與紡織品毛羽附著標準樣照進行比較,最終來評定膠帶的粘毛情況,該法較為直觀,通過評級能直接反映織物脫毛情況的好壞。
本文從網店購買了價格區間介于1元/條~20元/條的9組毛巾樣品,每組樣品為同一批次、同一型號的毛巾試樣兩條,分別用于水洗失重法和掉毛測試儀法的測試,樣品參數如表2所示。水洗失重法采用整條毛巾樣品進行測試,掉毛測試儀法是從毛巾的不同部位取3塊具有代表性的試樣,每塊試樣的尺寸至少大于200mm×100mm。

表2 測試樣品參數
FOM71CLS型織物縮水率機,3XWED5705型翻滾型烘干機,NewClassic MF MS6002S電子天平(分度值0.01g),YG(B)型織物掉毛量測試儀。

3.5.1 水洗失重法試驗步驟
將毛巾放置于紡織品調濕用標準大氣中調濕至恒重,(以2h的間隔連續稱量,直至質量變化不超過0.25%)。將調濕平衡后的樣品輕輕抖動以除去浮毛,撿去毛巾上纏繞的落毛和線頭,用天平稱量出樣品洗滌前的重量。將樣品放入洗衣機中,加入規定的陪洗物,使樣品加陪洗物總質量為1kg,加入(20±1)g標準洗滌劑,按GB/T 8629—2017標準中的仿手洗程序進行洗滌。洗滌結束后,立即將樣品和陪洗物裝入烘干機中,設置烘干溫度為(66±5)℃,將樣品烘干。樣品烘干后立即取出,再次按以上步驟調濕和稱重,稱量出樣品洗滌后的重量。按式(1)計算樣品的脫毛率,結果按GB/T 8170修約至一位小數。
3.5.2 掉毛測試儀法試驗步驟
按要求從毛巾的不同部位裁剪出3塊試樣,用吸風機小心去除試樣表面及邊沿松散、脫落的纖維。試樣放置于紡織品調濕用標準大氣中調濕至恒重(以2h的間隔連續稱量,直至質量變化不超過0.25%)。將調濕后的試樣用膠帶固定在儀器上,設定儀器的剝離角度為40°,剝離速度為2cm/s,并設定時間為1min,將膠帶平行于試樣的長度方向進行粘貼,將重量為(1.0±0.01)kg的重錘放在粘貼有膠帶的織物上,確保重錘的邊沿與膠帶邊沿平行。計時滿1min后,拿開重錘,開始剝離膠帶,并將膠帶貼在黑板(或白板)上,按圖1所示的脫毛等級樣照進行評級。

圖1 脫毛等級樣照
試驗結果見表3。

表3 測試結果
從表3數據可以看出,水洗失重法和掉毛測試儀法兩種方法都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樣品的脫毛性能。其中4#、6#樣品為割絨毛巾,2#為無捻毛巾,其余樣品為毛圈類毛巾,測試數據顯示割絨毛巾的脫毛程度嚴重于非割絨毛巾。究其原因,是因為割絨毛巾是在加工過程中,將普通毛巾的毛圈進行剪割處理,使毛巾表面鋪滿平整的絨毛,類似天鵝絨表面的絨毛,經過這種工藝處理的毛巾手感更柔軟、細膩,光澤也較好,因此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但這種絨毛表面往往更易于脫毛。非割絨毛巾表面均是毛圈結構,與割絨類毛巾相比,不易脫毛。無捻毛巾一般是用普通棉紗與可溶性纖維紗同捻度并合成線后用于毛圈紗織成毛巾,然后溶掉可溶性紗線后就成了平行的棉纖維毛圈,由于缺乏捻度,毛巾表面的毛羽相對較多,因此脫毛現象在所難免,通過掉毛測試儀法中的膠帶粘貼毛巾表面,可明顯發現樣品的脫毛現象。
從表3還可看出,水洗失重法與掉毛測試儀法的測試結果差異顯著。水洗失重法測試出的結果均較好,9個樣品的測試結果都符合目前毛巾類產品標準的優等品要求,而掉毛測試儀法的測試結果相差較大,脫毛性能最好的樣品結果為4~5級,而脫毛性能最差的4#樣品結果僅為1級。水洗失重法是對樣品進行洗滌,通過洗滌前后樣品的質量差來計算脫毛率,該法測試出的產品脫毛率結果往往偏好,尤其對于脫毛量偏小的產品以及吸水性較高的產品,比如含粘膠纖維類的產品,測試結果往往不穩定,重現性差,甚至出現負值[9]。筆者統計了所在機構2018年至今毛巾產品的檢測結果發現,總共有511份樣品檢測了脫毛率項目,該項目的合格率高達99%。掉毛測試儀法是采用膠帶剝離樣品表面的絨毛,然后對照樣照評級,該法測試過程比較劇烈,對樣品表面的絨毛破壞性大,但該法測試結果相對直觀,可通過評級直接反映樣品的脫毛情況,不存在收集毛羽的誤差。另外,試樣顏色的深淺對評級結果具有一定影響,建議白色等淺色樣品選擇黑板,紅色、黑色等深色樣品選擇白板。
目前,國內毛巾標準脫毛性能的考核均是采用水洗失重法測試脫毛率,試驗證明,該法的適用范圍不全,尤其針對脫毛量小或者高吸水的產品,測試結果往往不準確,不能真實反映產品的品質。產品脫毛性能的測試方法還包括文中提到掉毛測試儀法、摩擦失重法、織物起球箱法等[10-11],建議有關部門能結合實際,研究不同毛巾產品的適用方法及考核指標,從而更好地指導檢測機構及企業工作。
5.1 水洗失重法和掉毛測試儀法兩種方法均能反映毛巾樣品的脫毛性能。從兩種方法的測試結果可發現,割絨類毛巾及無捻毛巾脫毛程度較嚴重。
5.2 水洗失重法與掉毛測試儀法兩種方法的測試結果差異顯著,水洗失重法測試出的結果總體偏好,而掉毛測試儀法測試結果相對直觀,脫毛性能往往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