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便捷度與關聯度作為互聯網時代通過信息建構人與人、人與物聯系的“雙螺旋”,以節(jié)省聯系成本與增加聯系價值的勾連關系實現了互聯網時代媒介進化的邏輯轉向。以此為基礎考察互聯網時代信息的生產、儲存、傳播、獲取以及搜索等媒介進化核心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增強對互聯網時代媒介進化與當代媒介融合的認識。
【關 ?鍵 ?詞】互聯網;媒介;便捷度;關聯度
【作者單位】劉飛曼,平頂山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于媒介融合的傳媒數據庫建設與應用研究”(15CXW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4.022
媒介能改變新聞傳播方式,促進形成新的傳播關系和形態(tài),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一個新媒介的介入,就是一個特殊的歷史關口。對于媒介進化的整體脈絡,有學者將“跨越時空的能力”和“傳播達成的效果”作為人類選擇媒介的重要原則和參考標準,并提出“自由度”和“保真度”是支配媒介進化的“沉默的雙螺旋”,兩者構成媒介不斷演進的核心動力。如果從媒介進化的歷時性坐標考察,“自由度”和“保真度”只能被視為支配大眾傳播媒介進化的“雙螺旋”。對于以“互聯”為特征的互聯網媒介而言,媒介進化已然出現邏輯轉向,“便捷度”與“關聯度”成為這種轉向的顯著特征,且這兩種轉向成為媒介向智能化進化的邏輯起點。
一、便捷度:互聯網時代節(jié)省聯系成本的基本維度
“便捷度”指的是人類通過信息建構人與人、人與物的聯系時的方便、快捷程度,便捷度越高,建構聯系所消耗的成本越低。在媒介進化的不同階段,“便捷度”成為考量媒介技術發(fā)展程度的重要參考。如以媒介所提供的“便捷度”為準繩,人類傳播可更簡潔地概括為“傳說”“傳遞”“傳播”“傳聯”四大階段。口頭傳播開啟了人類傳播的傳說時代——傳者以其發(fā)聲器官述說,受者以其聽覺器官聆聽。但由于時空的束縛,信息要進行精準記錄和長久保存較為艱難。由此,人類傳播便不得不借助各種人的延伸——包括以文字為主的各種符號、符號載體和交通運輸設施等組成的媒介系統(tǒng)進化到傳遞時代。傳遞盡管實現了“言之意”的“外化為物”,但媒介的材質使便捷度大受影響,“學富五車”“汗牛充棟”就是真實的寫照。近現代隨著蒸汽機、機械印刷、電報、廣播、電視等的發(fā)明和應用,人類傳播得以進化到傳播時代。對于傳者而言,傳播可以以最少的時間消耗實現最廣的空間覆蓋。對于受者而言,傳播卻使他們被置于媒介機構所設定的時間線和內容范圍內,不僅自由選擇受限,而且無法避免信息互傳障礙,成為馬爾庫塞所批判的“單向度的人”。20世紀六七十年代,現代互聯網的誕生將人類傳播推進到傳聯時代。“‘傳聯不僅使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聯系空前便捷,而且使各種‘物體——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智能終端之間也得以空前便捷地‘互聯‘互認甚至‘互懂。”總之,在“傳說—傳遞—傳播—傳聯”的人類傳播演化歷程中,“便捷度”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信息生產:專業(yè)機構主導向全民上陣的歷史性變化
在互聯網誕生之前,信息生產主體主要為專業(yè)媒體機構。當下,傳播生態(tài)的變革使人類語言層面和思維層面形成的基于傳統(tǒng)媒體時代的信息生產機制也被改寫,被互聯網直接建構的不同關系主體同時被納入信息生產者的隊伍。這種變化伴隨移動網絡與智能設備的發(fā)展,使得信息出場與布展固有結構被逐漸消弭,全民上陣成為這個時代信息生產領域的新規(guī)則。
伴隨Web2.0概念興起的UGC模式突破了嚴肅而審慎的選優(yōu)拔萃淘汰機制的束縛,個人或群體能依托互聯網隨時隨地進行零成本的信息直接生產與整合再生產。不難發(fā)現,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賦權普通網民參與信息內容的生產流程,這種去組織化與去科層化的實踐明顯具有解構PGC模式的趨勢。專業(yè)訓練、職業(yè)身份不再是資格和權力的象征,那些曾經被習慣稱為受眾的人已變成了用戶,用戶制作與發(fā)布媒介內容成為常態(tài),甚至個人自媒體與社交媒體所發(fā)布的信息擁有超乎想象的關注度。這種現象的產生除了公眾言論意識覺醒的緣故,也因為隨著互聯網不斷發(fā)展,信息生產趨于“零成本”,非常便捷。毋庸置疑,技術革命幫助人類實現信息生產的變革,而便捷成為其最直接的顯性體現。
2.信息存儲:“物”向“數”的一場壓縮時空的變革
口傳時代的“氣態(tài)載體”,文字印刷時代的“固態(tài)載體”,已經證明信息的存儲離不開一定的物質載體。但不難發(fā)現,先民用“以物記物”或“借物記物”的方式來進行信息存儲的“物”都是現實意義上的物質載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物質載體或因自身因素而消失得無影無蹤。此時,人與物的關系得以維系的基礎則是巨大的空間投入,而空間投入則伴隨時間的耗損,這些都需要信息主體付出較大“力”的代價。
互聯網時代,信息存儲突破這些硬性載體的時空束縛,擬態(tài)世界中所有的信息都化作“0”和“1”表示的代碼,每一個數字化終端都成為個體信息存儲與人類信息存儲接駁的端口。正確的編碼規(guī)則成為人們長久存儲信息原意的擬態(tài)載體,低成本的投入使人們的信息記憶得到最大限度地延伸,信息主體與信息本身保持了較為持久的存儲互動關系。信息存儲媒介的變遷反映出時空壓縮系數的逐步增大,特別是當互聯網出現之后,這一系數達到極限并呈現趨零化態(tài)勢。
3.信息傳播:“把關人”向“個人把關”的范式轉換
在馬克·波斯特看來,要納入互聯網時代“以多種傳播模式之數字化與網絡化整合為基礎的新溝通系統(tǒng)”,需適應系統(tǒng)的邏輯、語言、進入點以及編碼與解碼模式。而人類在這個新的傳播生態(tài)體系中表現得異常適應與主動,較好地順應了這個時代的網絡運行邏輯,這是對人類媒介交往形態(tài)的一種顛覆性重構。盧因的“把關人”理論認為,只有符合群體規(guī)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人與人的交互、人與物的關系同樣在“信息鴻溝”這種消極的現象氛圍中變得異常陌生化,最終導致社會發(fā)展緩慢。另一方面,以固態(tài)方式存在的信息將傳播時間的主動權交于傳播主體“我”,其在實現空間的快速轉移上仍存在較大局限。而互聯網的誕生使信息的傳播穿透了社會結構復雜而又堅實的壁壘,摒棄層級的限制,以網民的“個人把關”為主的信息傳播范式使“我”的中心化位置成為分散的、多元化的狀態(tài),網絡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具備強大的傳播能量,信息傳播的范圍和速度也在這種賦權面前呈現迅猛發(fā)展的態(tài)勢。
4.信息獲取:“傳播”向“傳聯”狀態(tài)轉換下的信息交互
新的媒介工具與媒介技術引起了人們對信息接收的變革認知,而這種變革首先是基于互聯網時代人類社會關系的變遷。“傳聯”的概念由華中師范大學喻發(fā)勝教授最先提出,“傳聯”兼具“傳遞/傳播”與“聯系/聯接”之意,原子式的個體所展現的社會化網絡的信息傳輸在互聯網的傳聯功能作用下得以實現,人人互聯使整個網絡社會變成了“自由人的聯合體”,由此產生的社會關系的變遷對互聯網社會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的改變和影響較為徹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信息獲取借“聯”之力,拓展了更為廣泛的領域。Web覆蓋所蘊蓄的“平等的技術與話語架構”為各種區(qū)域的、個體的以及微觀的敘事提供了公共的、社會的、宏觀的展示平臺。在這個領域內,脫域和跨界獲取行為成為人類交互、活動的常態(tài),有效減少了人們信息獲取的過程消耗。
當下,不計其數的信息不斷地來往穿梭于日益增長的通信網,億萬互聯網用戶隨心所欲地利用搜索引擎獲取信息,當代人類的信息版圖被重新描繪。正如英特爾公司副總裁肖恩·馬洛尼所形容的那樣——互聯網讓每個人只需敲一下鍵盤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識,而這種共時態(tài)和歷時態(tài)相互交融的信息獲取方式也能強化人類的平等交流意識。
二、關聯度:互聯網時代增加聯系價值的現實基礎
所謂“關聯度”,即人類在通過信息建構人與人、人與物的聯系時信息與人的利益相關度。由于互聯網具備強大的傳播力和連接力,在其為人類構建的網絡化關系社會里,人們通過權衡利弊得以體現的關聯度成為聯系價值存在的重要基礎。這既是一種人與人的互聯,也是一種人與信息的互聯,與之伴隨而來的科學搜索的發(fā)展也已成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正在崛起的思想觀念。
1.搜索引擎:信息“定向索取”時代的到來
互聯網成為多種媒介的結合體,數字技術的發(fā)展使互聯網成為海量信息的聚集地。搜索引擎的出現是受眾對信息“定向索取”時代到來的重要標志,它幫助人們從海量信息中搜索、篩查出滿足自身需求的信息,在節(jié)約成本的同時也能有效緩解信息焦慮。
搜索引擎對于互聯網的信息采用默認公開原則,它把來自網站編輯或普通用戶的海量信息整理成數據庫,并利用蜘蛛程序對各種信息進行結構分析與備份。一般而言,用戶只需在搜索框里根據自己的需求設置查詢關鍵詞,搜索引擎就能檢索到關鍵詞,并將結果反饋給用戶。搜索引擎通過系統(tǒng)內部的分類處理,實現了用戶對環(huán)境感知的迅速化、便捷化、精細化。在信息與用戶的關聯度生成過程中,用戶由被動地接受“推來”的信息,轉變?yōu)橹鲃拥貙⑿畔⒂羞x擇性地“拿過來”,并參與信息的創(chuàng)造和再生產;傳播者則由“被篩選”替代了原來的“主動控制”地位。
2.推薦引擎:“信息找人”智能化時代的開啟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信息與人的關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信息服務變得更加精準化。“推薦引擎”作為互聯網時代信息社會的技術產物,其以一種新生產力的姿態(tài)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個嶄新的形態(tài)。
“信息找人”時代,人成為被動的消費者與被服務者,機器成主體。這里所謂的“機器”即是推薦引擎。推薦引擎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的一個應用方向,其依托智能算法,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互聯網信息和信息使用者建立起關系維系平臺。機器爬蟲技術能全面、精準、詳細地認知、了解、判斷每位用戶的行為偏好,獲得用戶的隱藏興趣,經過大數據分析后生成用戶專屬畫像模型,再有針對性地向用戶推薦個性化的關聯內容。
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促進了人類傳統(tǒng)認識的整體變遷,便捷度與關聯度的要求促使媒介社會新秩序的重構,互聯網為人類較好地適應這種新秩序創(chuàng)造了新的空間。伴隨著未來世界傳播圖景的展開,信息傳播的保真度、自由度、便捷度與關聯度必將面臨互聯網與智能化融合后被進化的宿命,甚至連人自身也將被不斷地改變。
|參考文獻|
[1]崔林. 媒介進化:沉默的雙螺旋[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3):42-49+107-108.
[2]喻發(fā)勝,張?zhí)票耄斘亩U. 普遍聯系: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重要哲學基石及其實踐價值[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4):5-24+126.
[3]喻發(fā)勝,張振宇,黃海燕. 從傳播到“傳聯”:一個新概念提出的學理依據、現實背景與理論內涵[J]. 新聞大學,2017(2):63-72+149.
[4]彭蘭. 移動化、智能化技術趨勢下新聞生產的再定義[J]. 新聞記者,2016(1):26-33.
[5]趙濤. 試論文字印刷時代的知識生產[J]. 學術研究,2015(12):10-17.
[6]史達. 互聯網政治生態(tài)危機的起源、傳播與治理研究[J]. 社會科學輯刊,2010(6):57-60.
[7]李侃. 被制造的“謠言”——自媒體時代“把關人”理論的失語與重構[J]. 教育傳媒研究,2019(3):86-89.
[8]周毅. 傳媒人才學概論[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9]周翔,李鎵. 網絡社會中的“媒介化”問題:理論、實踐與展望[J]. 國際新聞界,2017(4):137-154.
[10]宋曉奕. 傳播學視野下的搜索引擎研究[D]. 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1.
[11]崔林. 變革動因與背景范式——對互聯網與印刷術社會作用與歷史影響的比較[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5):122-124.
[12]郭良. 網絡創(chuàng)世紀——從阿帕網到互聯網[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13]尼克·庫爾德利. 媒介、社會與世界:社會理論與數字媒介實踐[M]. 何道寬,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14]彭蘭. 智能時代的新內容革命[J]. 國際新聞界,2018(6):88-109.
[15]肖峰. 信息方式與哲學方式[J].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4):1-9.
[16]董超. 以時空維度視角看信息傳播規(guī)律[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2):147-151.
[17]馬克·波斯特. 信息方式——后結構主義與社會語境[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8]彭蘭. “連接”的演進——互聯網進化的基本邏輯[J]. 國際新聞界,2013(1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