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返利”“游戲理財”“股票推薦”……近年來,一些打著高回報、低風險甚至零風險的“投資”活動甚囂塵上,給廣大消費者帶來了嚴重損失。
歲末年初,正是許多人進行新一年投資理財規劃的時期,更需要消費者提高警惕,做好防騙識騙的準備,避免在投資理財中“踩坑”,甚至是上當受騙。
2020年的資本市場熱鬧非凡,上半年美股的數次熔斷,讓見慣風浪的“股神”巴菲特都驚呼“活久見”;國際油價一度跌至負數,中行“原油寶事件”引發輿論和監管關注;下半年,備受矚目的金融科技巨頭IPO戛然而止,敬畏監管成為共識;比特幣則上演過山車劇情,暴跌到3000多美元后迎來絕地反擊,成為2020表現最為亮眼的投資標的……
縱觀各類市場表現,便會發現在魔幻的2020年里,無論是變數或是機遇都被無限放大,快速攪動著市場風云,像漩渦一般卷進越來越多的圍觀者入場。
與高漲的投資熱情不相匹配的是,大眾整體金融素養不高,風險及安全意識不強,極易在投資理財過程中“踩坑”或遭遇騙局而蒙受損失。
融360維度調查數據也顯示,只有45.48%的受訪者會在進行理財投資前,主動做相關風險測評,確定自身承受能力;只有24.3%的受訪者表示,每次購買理財產品前,會仔細閱讀產品條款;只有28.04%的受訪者對自己投資的理財產品潛在收益與風險都很了解。
從不同年齡來看,90后遭遇投資理財騙局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齡群體,達到32.39%。90后踏入工作崗位后,對投資理財的熱情得到釋放,成為投資理財領域新生力量的“主力軍”,但相關經驗不足,容易成為欺詐的主要針對目標,導致遭遇騙局、蒙受損失的比例較高。

融360維度調查數據還顯示,社交媒體、電話短信和網站APP廣告推送是受訪者遭遇投資理財騙局最多的三個渠道,以社交媒體最甚。在遭遇騙局的受訪者中有超過半數表示,自己是在社交媒體渠道上遭遇投資理財騙局。
近年來,短視頻直播日益火爆,作為大眾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也被欺詐團隊盯上,成為投資理財騙局高發的地方。融360維度調查數據顯示,32.99%的受訪者表示,在短視頻直播平臺上遭遇過投資理財騙局。
在投資理財中遭遇騙局,將帶來多大的經濟損失呢?融360維度在調查中發現,47.42%的受訪者表示損失金額在3000元以下,36.08%的受訪者損失金額在3000~3萬元之間,16.49%的受訪者損失金額在3萬~50萬元之間,損失金額在50萬元以上的受訪者占比0.01%。
近半數受訪者遭遇騙局、蒙受的損失在3000元以下,是否意味著無法懲處犯罪分子?顯然不是。即便涉事金額達不到刑事案件立案標準,根據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1000元以下罰款。
同時,為了更好地防范詐騙案件的發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詐騙罪的司法解釋》還規定,二年內多次實施電信網絡詐騙未經處理,詐騙數額累計計算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定罪處罰。
在針對投資理財騙局的調查中,融360維度發現,股票推薦騙局、網絡賺錢游戲騙局和網絡博彩騙局是導致受訪者蒙受損失的主要類型,這些騙局往往以高收益為噱頭,用所謂成功案例引誘投資者入局,套住錢財后快速離場,待投資者醒悟時詐騙分子已無蹤跡。
隨著網貸行業的持續出清,到2020年底全國在運營P2P平臺完全歸零,但仍遺留下諸多歷史問題尚未解決。融360維度發現,遭遇投資理財騙局的受訪者中,仍有34.02%的人表示遭遇了P2P非法集資騙局。
遭遇投資理財騙局蒙受損失后,該如何處理呢?融360維度調查發現,僅有44.33%的受訪者選擇馬上報警立案,20.62%的受訪者選擇向親友尋求幫助,10.31%的受訪者在網絡發帖追討,而有23.71%的受訪者表示自認倒霉。這表明,大眾防騙維權意識還有待提高。
這也導致大眾在遭遇投資理財騙局后,追回損失的情況不容樂觀。融360維度調查數據顯示,在遭遇投資理財騙局的受訪者中,能夠完全追回損失的僅占比11.34%,42.27%的受訪者追回了部分損失,而有46.39%的受訪者沒有追回任何損失。

數據顯示,第三方線上平臺成為大眾獲取投資理財產品的最主要渠道,77.26%的受訪者表示通過該渠道獲取;機構的線上線下渠道分列二三位,通過這兩類渠道獲取產品的受訪者比例分別達到66.04%和53.58%。
但自2020年12月開始,受監管政策影響,支付寶、騰訊理財通、度小滿、攜程金融等多家互聯網平臺紛紛下架銀行存款產品。中國銀保監會也于12月25日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未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許可,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直接或變相代理銷售理財產品,意味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將退出互聯網平臺。
在互聯網平臺代銷渠道受阻之后,銀行理財子公司勢必要專注于提升自身的線上化經營能力,從而填補互聯網平臺代銷的市場空缺。對大眾而言,若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線上經營能力能夠得到認可,大眾對銀行線上渠道的選擇意愿也將得到提升,目前互聯網平臺占據主導的格局有望得到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