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

一提到自由職業,許多人便投來羨慕的眼光,認為是不是不用上班,還比工作賺的錢多,又完全掌握時間空間自由,想想都很興奮。
其實單從字面意思來看,“自由”與“職業”這兩個詞放在一起,就意味著二者都是相對的,并要在同一體系里完成平衡統一。只享受自由,毫無約束,或只拼命工作,毫無自主性,都不屬于自由職業的范疇。
2020年7月份,我開始針對全國的自由職業者組織線下沙龍,基本上都會圍繞“自由職業”和“斜杠青年”這兩個話題展開,目前已經鏈接了超200位自由職業者以及青年創業者。
接下來,我想跟大家聊聊自由職業這個話題,為大家揭開自由職業那層神秘的面紗。
我是在2018年5月份從公司離職的,在這之前跟很多人一樣,我呆過一些大的上市公司,那時候經常會通宵加班,長期處于996的狀態。
也去過一些小的創業公司,當時也是非常拼。當然,我也是一天只用兩個小時就能做完一天的工作,然后剩下的時間用來“摸魚”。
這些工作做了一段時間之后,覺得他們能夠給我帶來一些短暫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但也有一些會讓我覺得負能量爆棚。所以我在最后一家公司工作的時候就開始思考,我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曾經,我以為我工作的意義跟大多數人一樣,在一家公司里面通過自己努力,不斷的升職加薪,然后慢慢混到管理崗位,直到從里面退休。這可能也是大多數人的職業生涯規劃。
但當我準備跳槽時發現,找了一圈工作,都沒有自己合適的。這很奇怪,于是我就思考這些年的求職經歷。
當我們剛到一家公司的時候,是非常積極向上,充滿熱情的,但可能一年兩年,會覺得這份工作跟自己最初的想象不一樣,或者是其他因素變了,這時我們就會滋生不滿,選擇跳槽。再次換到新工作,依然會是上述心理狀態的循環。
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當時我想有沒有一種工作能夠讓我從這種循環里跳出來,還能夠養活自己。結果顯而易見,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自由職業。
成為自由職業者后,第一件要考慮的事情,就是不上班后,你要如何養活自己。
我記得當時我下班回家,掏出手機翻自己的朋友圈,專門看哪些人已經不上班了,成為了自由職業者,我就把他們的名單全部寫出來,然后向他們取經。
于是,我的第一個采訪計劃誕生:100個不上班的人。
這些人里有花藝師、玉雕師、旅行博主、自由潛水教練等等,他們的存在讓我們明白,在這個時代安身立命沒有唯一標準,人生本來就該有無限可能。
其實很多自由職業者在選擇這套路的時候,大部分是在他上班時副業的收入已經足夠養活自己,甚至比上班的工資還要高。
而我在踏上這條路的時候,僅僅只是做了一個不上班的專題,有了一些流量曝光而已,所以在我辭職后的前3個月,還是很焦慮的。
在我選擇成為自由職業者時,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短期的小目標,就是在前3個月賺的錢,能夠維持養活自己。雖然這個目標當時我已經實現了,但我還是非常焦慮。
當我看到身邊的同齡人在升職、漲薪,而我的變現速度非常慢,我開始反問自己,我這個決定到底對不對?我是不是出來得太早了?我是不是該等副業足夠穩定的時候,再離開職場?
所以當時我白天總是一刻也不敢停下工作,晚上也睡不著覺,滿腦子都是我還可以做什么,能夠拓展收入來源?
對當時的我而言,休息就是對時間的浪費,會產生極大的負罪感。正是因為高強度的工作,讓我一度失去了工作與生活的邊界,并在那里迷失。
直到第四個月,我開始迎來了一些轉機。
當時我聯合曾經的采訪對象,開設了講書稿的寫作班,也是這個舉動,讓我的收入第一次超過了上班時的工資。對我而言,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我的運氣也似乎開始好了起來。
第六個月,我簽約騰訊職場,建立長期供稿關系,持續合作了一年多的時間,還在2018年得到機會采訪了郎朗。
第八個月,簽約成為字節跳動專欄作者,一年半內為字節跳動撰寫達人專訪。
這些穩定收入的介入,為我真正成為自由職業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讓我有了堅持做下去的信心。
當時間來到第二年,我最初設立的目標似乎都實現了,我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擁有了時間與空間的自由。這時我向上攀登的動力失去了很多,目標感的缺失,使我自身的惰性占據了上風。
接著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陷入很頹廢的生活模式,這時我開始問我自己:明明你擁有了別人夢寐以求的自由,為什么還要把它浪費掉呢?
為了走出這種很不好的狀態,我為自己設定了3個KPI,用職場的規則來約束自己。
事實證明這個措施是很有用的,它幫助我走出了當初的精神困境。
2018年的時候,我采訪了一個自由潛水教練。當時我們聊到自由職業是什么感覺,她給我的描述我覺得非常形象,很想分享給大家。
自由職業,有點在洗衣機里面的感受。每天城市里面的人,特別是在地鐵里面,那些人,他們每一天都在走可能一樣的生活路徑,像在滾筒洗衣機里面無限被滾。你可能做的是不一樣的事情,但是本質是一樣的,就是無限重復重復重復。
“自由職業者更像是那些抓著滾筒洗衣機壁的人,用自己的力抓在滾筒洗衣機壁上,希望可以抵抗那個主流的洪荒之力,希望可以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
有一個關鍵詞叫“內卷”,這是一種不允許退出和失敗的機制。然后我會更深一層思考,我們到底想要的自由是什么?我有一個答案是:我們要擁有退出內卷機制的自由。
我們允許自己暫停,允許自己失敗,允許自己不那么成功,但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抓住滾筒洗衣機的壁,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來對抗那個主流的洪荒之力。
自由職業者是一條比朝九晚五更難走的路,如果我們不是真的熱愛,就很難堅持下去,找到存在感。
最后我想給大家一些建議,就是哪些人是適合做自由職業的。
1.因為熱愛而出發;
2.有堅定的目標;
3.有堅持的力量;
4.不受主流價值觀影響。
如果你也想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這四點我希望大家能夠好好與自己對照,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