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淑瑩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轉變數學學習方式、倡導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用不著教。教育的真正意義不在于知識的獲得,而在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我聽到了,忘記了;看到了,記住了;做過了,學會了。”只有學生親自參與到學習中,自主學習,才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所以讓學生自主探究意義重大。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主體的情感和自身發展的需要,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心理需求的應有關注。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和課堂的圈子里,思維被禁錮,少“自主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賴受牽”,少“真實體驗”多“強加于人”其創造個性、自主意識、探索精神和成功體驗受到壓抑與扼制。
課程改革以后,雖然上述現象有很大的改觀,可是教師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還是講得多,大部分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不能自我建構知識,這嚴重地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學生還不能真正在為學習的主人,為了徹底改變上述存在的問題,還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釋放學生更多的潛能,讓學生自主學習。
一、創設情境,明確目標,生成問題
本環節主要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1.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學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簡明易懂,背景豐富,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找出有價值的數學信息、提出有效的數學問題。2.引導發現數學問題,明確自主探究方向。美國學者布魯巴克斯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出問題。”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能夠在此基礎上思考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基礎及心理特點,將教材中抽象單一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身邊熟知有趣的情境,并提出數學問題(探究的問題)。借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和欲望。新課伊始,教師可用簡潔的語言,準確地揭示學習目標(注意不是教學目標)。然后創設一定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并要求學生積極迅速提出問題。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更貼近其思維實際,更能引發其探究。
二、小組交流、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所謂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上一階段提出的問題,借助一定的學習材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個體探究,(可以是觀察、操作、猜想、驗證、收集材料,獲得體驗,并經過類比、分析、歸納等)得出初步結論。整個過程中,學生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敢于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小組成員之間可以各自發表獨立的見解,也可以將幾個想法結合成一個更佳的思路,即互相評議,互相補充,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總之,凡是學生能發現的知識,教師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決不給予暗示。
在小組交流之前一定要事前做好分工,小組內要有一個主持人,一個記錄員,一個計時員。主持人一般是小組長,討論時一般由學習相對落后的同學先開始,這樣不會被學習優秀的同學打亂思路或者覺得別人說的太好了自己不敢說了。根據老師給的討論時間,每位同學有相應的表達時間,大家發表意見時盡量控制在這個時間內,這就需要計時員來提示,這樣就避免了有同學說的太多后面的同學沒時間說了。
三、點撥釋疑、自我檢測、展示點評
對于本節課上的一些難點與疑點問題,在學生解決不了的情況下,老師通過指點迷津,讓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使學生思維渠道暢通無阻。實際上就是要把其中走過的彎路,遇到的障礙指點給學生引起注意,把新知識順利地納入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
當同學們基本掌握之后,要對本節課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進行檢測反饋。所以,教師提供的檢測題應由淺入深、難易適當、逐步提高、突出重點與關鍵、注意題型的搭配。①立足課本,注意基礎性②抓住重點,注意針對性③聯系生活,注意應用性④動手操作,注意實踐性⑤新穎有趣,注意趣味性⑥循序漸進,注意層次性⑦訓練思維,注意開放性在檢測的同時,可以根據不同的題讓各類學生上臺板演,或者是在電腦上教師抽查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解題方法。將學生的真實想法展示在大家面前,并由學生獨立講解,同時學生進行點評,將一些疑難問題在學生之間解決。
四、分層訓練、總結評價
練習要有梯度,練習共分為基礎練習、變式練習、綜合練習和拓展練習。
(1)基礎練習是圍繞熟練重點,為達到目標基本要求,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進行的最簡單的訓練。
(2)變式練習是讓練習不要落入固定方式 ,不要在一個平面上機械重復,而是從不同角度結合不同因素進行變化。
(3)綜合練習是經過對所學知識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變化,力求把新知識順應到原有知識結構中。
(4)拓展練習是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設計,練中求變,變中求深,把知識、思考、趣味融為一體。
這一環節主要是對本節課作一回顧與總結。評價主要從小組學習成效,小組合作情況,個人發言情況三方面進行評價。
總之:教無定法,以上模式的各個環節要根據教材內容靈活應用,不可生搬硬套,有時也應根據不同課型或學段的具體需要進行增刪或調整;同時自主探究也不是孤立的,有時和其它的高效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共同配合使用,會使課堂更具生命力。比如一些思維性強,學生不宜自學的較難理解的內容,可將教師引導放在前面,再如一些簡單的內容,也可將分層訓練提前,教師不作講解,所以要求我們要靈活應用模式,切忌生搬硬套。是否是一種成功的教學模式關鍵是看在你的課堂教學中是否真正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是否真正體現了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為基本出發點;是否真正能夠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