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
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移,許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親戚或其他人代為撫養的孩子成為了留守兒童。在留守家庭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成為教育兒童的主體。由于祖父母、外祖父母年紀較大,他們本身有可能需要別人照顧而無法給予留守兒童較大的時間和精力,這就造成了學生主體的弱化。所以這些學生在生活習慣、學習成績、人身安全、個性和心理方面產生一系列令人堪憂的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既是社會弱勢群體基本生存的社會問題,又是許多農村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基本問題。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經濟條件,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和可能性。但是,從總體上看,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長時間缺位,導致大量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親情呵護與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監管,致使他們在學習、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家庭教育缺位,心理健康問題嚴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環境本身具有特殊性,大多數兒童在生活中只能與年邁的爺爺奶奶相伴,交流的鴻溝和農村地區教育條件的影響造成了他們在親情方面的長期缺失,留守兒童的內心深處感情無處依賴,自然會產生心理問題,如內向、孤僻、抑郁等,而農村寄宿制小學情況則更為嚴重,兒童一周內完全沒有與家庭的交流聯系,如果不能及時接受相應的教育引導,將不利于兒童身心健康成長。但是我國大多數農村學校沒有專業的心理輔導咨詢老師,而一般教師接受的心理教育培訓非常有限,難以針對兒童的心理問題對學生實施科學的心理教育引導,兒童心理教育引導缺失,嚴重限制了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
家庭教育是每個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啟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父母外出務工改善了家庭經濟條件,為留守兒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數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也變的更加堅強、懂事,自理能力強。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勵著他們努力學習,爭取考上大學繼而走進城市。然而除了經濟上的些許改善,留守兒童與父母的長期分離,帶給他們更多的恐怕還是親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2)家庭教育和經濟能力較弱。由于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平時缺乏與子女溝通和對其必要的教育,既造成了親情淡漠,又使孩子缺乏安全感、歸屬感,這樣留守兒童就會比普通兒童更易不守規矩,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另一狀況就是我們所說的隔代撫養,而隔代撫養最大的問題就是偏于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知識、精力上基本無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養、學習輔導、督促孩子學習的義務
(3)人生觀價值觀扭曲。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因不在孩子身邊,對孩子平常的心理狀態和不良行為不了解也看不見,忽視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時,父母因無法照顧好子女存在著負疚感,往往采取“物質+ 放任”的方式對子女進行補償,使留守兒童擁有零花錢的數量增加,支配的自由度提高,無形之中形成了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由于家庭監管的嚴重缺位,加之受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留守兒童很容易受到錯誤誘惑,結交不良青少年,人生觀扭曲,繼而導致行為上出現偏差。
(4)安全教育缺乏家庭保障。農村留守兒童本身就缺乏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由于沒有父母的直接監管,存在著許多安全隱患。由于臨時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粗放監護,留守兒童因溺水、觸電、打斗等導致意外傷亡事件時有發生,被拐賣、性侵的惡性事件也時有報道。留守兒童處于青春成長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強,交友缺乏選擇性,很容易受社會不良分子的唆使,誤入不法團伙,以致于走上了犯罪道路。有的留守兒童因孤單寂寞而沉迷于網絡游戲,學業荒廢。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需要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建立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心理健康活動課可以通過情景創建,角色扮演等方式讓留守兒童融入各種場景,全面地提高心理素質。此外,還要開設電話咨詢,心理信箱,心理咨詢室,更大程度上方便了留守兒童傾訴的途徑。
(2)家庭、社會和學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視留守兒童思想教育問題。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構建“三結合”教育網絡,是對留守兒童思想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學校可建立家校聯系制度,成立家長委員會或召開家長會,對家庭教育給予指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提高家教水平。
(3)結對幫扶,建立留守兒童的管理檔案。從學校層面出發,將留守兒童與在校教師結成幫扶對子,讓老師充分發揮個人優勢,幫扶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內或班級內為留守兒童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調動他們的活動參與積極性,拉近留守兒童與同班同學老師的距離,拓寬與留守兒童交流的平臺,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他們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慢慢找回自信,樹立學習信心,糾正不良生活學習習慣,一步步融入集體生活,走上童年的正軌。對留守兒童分類登記備案,掌握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學習與生活情況,不但隨時能與孩子的父母及監護人聯系,而且對留守兒童的父母及監護人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社會的共同關注,我們希望通過加強社會建設和農村教育環境的改善,可以讓有條件的兒童盡快隨父母進城學習生活,繼續留守的兒童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同時,我們更希望留守兒童家庭自身首先也能增強意識,擺正思想,針對家庭和孩子的實際情況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將留守兒童的教育劣勢因素轉化為優勢因素,為孩子們以及整個家庭乃至國家和民族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的出現不是由某一種原因造成的,而是受多方面影響,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穩定,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所以,營造一個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環境,對于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來說,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