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在分社工作了六年多的記者,今年早就計劃加入“新春走基層”的報道。說來也巧,今年的“新春走基層”啟動時,我正在呂梁山里采訪脫貧后銜接鄉村振興的主題。但采訪時比較松散,并未刻意去尋找故事。得知有“脫了貧更要加油干”這個子欄目時,分社領導第一時間通知到我,讓我在現場寫這個稿子。
時間緊、任務重。盡管多年寫該欄目報道,但每一次寫都是一個挑戰。因為雖然有主題指引,但面對的是一件具體的事物。怎么把它挖掘出來、呈現出該有的樣子?我想起了采訪中扶貧人的一句話:“脫貧攻堅主要解決要素支撐有沒有的問題,而鞏固拓展階段主要解決發展能力強不強的問題?!?/p>
這話具有較深的認識,促使我回溯采訪中的人和事。在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陽坡村,十三五期間的脫貧攻堅,讓這里的基礎設施變得完備,基礎交通管網一應俱全;但在持續造血、帶富能力的建設上,當地一直在發力。
我找到了一個反差點。“坨坨”是呂梁方言里對線圈的稱呼,很接地氣。線圈坨坨,是電子元器件的內部零件,這樣一個看似在工業區間的東西,怎么進入這呂梁山中的尋常百姓家、并且為當地老百姓帶來收入的?相信讀者有一定的閱讀興趣。我返回去,找到了陽坡村受益于“坨坨”加工的老百姓,重新進行了采訪。
陽坡村到縣城的路修通后只要20多分鐘,但因剛下過雪,背坡處仍有冰,一路走得膽戰心驚。但看到陽坡村的變化,看到老區群眾的精神面貌,這不正是“脫了貧還要加油干”的真實寫照么?一千多字的稿子很快寫出來,但自己并不滿意,總感覺欠火候;后方反饋,從初稿內容看,觀察深度還不夠。
速度和稿件質量往往成反比。繼續打磨。除了沉心靜氣,還要厘清邏輯結構,用故事貫穿。最重要的,是要把出發點放在基層群眾的獲得感上,隱化幫扶力量和政策框架的作用,達到“春風化雨”。
經過幾次修改,稿件順利刊登。但不足仍然很多,希望在接下來的新春走基層報道中,能夠蹲得更低一些、采得更扎實一些、采訪時心中的框架更明確一些。

□ 2月1日,人民日報山西分社記者喬棟在山西省寧武縣采訪基層醫療一體化改革成效。
從整篇文章看,作者是個講故事的高手。在千把字的篇幅內,通過嚴密的邏輯結構、接地氣的語言和細節,把呂梁山區農民易地扶貧搬遷后生活的變化、精氣神的變化寫得活靈活現,如同親臨。
首先說文章的結構。一開頭,“臘月十二晚上,一場雪悄悄降下,染白了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陽坡村”,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然后講,第二天一大早,村民雷月愛就“嘎吱嘎吱”踩著雪,匆匆趕往村里的電子元器件村級加工點。接著用幾個段落,講了雷月愛等村民去加工點干什么(熟練地纏起“坨坨”),干的怎么樣(一個月平均能拿3000 多元),從微觀(村級加工點)到中觀(孵化園),從個體(雷月愛)到整體(僅“坨坨”一項,就帶動600 多貧困人口成為“熟練工”),最后用中陽掛職副縣長的話(“前幾年的脫貧攻堅主要是解決要素支撐‘有沒有’的問題?,F在進入鞏固拓展階段,主要解決發展能力‘強不強’的問題”)點題,層層遞近,邏輯嚴密,讓人信服。
其次,這篇文章的語言運用也很有特色?!懊撠毠赃@些年,水泥路通往山外,自來水進了農家院,村民的精氣神都變得不一樣”“擱在前些年,可沒人起這大早,都窩在家里貓冬呢”“以前在村里能干啥?谷子、豆子、山藥蛋,年年種這‘老三樣’”“這不是快過年了嘛,置辦一套紅床單,喜慶!”,這些充滿農民特點的方言俚語,娓娓道來的寫作風格,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使整篇文章讀起來饒有趣味。
如果說這篇文章有什么缺點和不足之處,一個是倒數第二段引用的那名掛職副縣長的話,雖然道理很對,但太嚴肅了,和整篇文章的風格有點不搭;此外,文章寫得不錯,但標題《陽坡村的“新名堂”》,感覺一般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