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執著的母女,一場跨越4000多公里,從中國南端到北端的逆行,為這場寒冬中的戰“疫”帶來溫暖,也成就了這次有溫度的系列報道。
1月以來,黑龍江省成為全國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43歲的闞振華和19歲的女兒金鑫,是地道的黑龍江人,去年開始定居海南。看到家鄉疫情嚴重,她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回鄉戰“疫”,做志愿者。1月21日起,她們來到哈爾濱市南崗區榮市街道頤園社區幫忙,掃碼測溫、數據錄入、信息登記……堅守在疫情防控最前線,每天一忙就是十幾個小時。
1月30日下午5點,新華社黑龍江分社記者得知這一線索。我們當即判斷,這對母女身上有很多“爆點”:逆行、戰“疫”、抗寒、志愿、“00后”……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這個小故事蘊含著很多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正能量,詮釋了全國上下齊心抗疫、團結必勝的信念,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奉獻精神,能夠激發廣大青年增強責任感、使命感。隨著采訪的不斷深入,我們還發現,這次志愿抗疫背后,還是一堂生動的家庭教育課,給這對母女的故事增添了廣度和深度,不同于一般的志愿服務。
拿到線索時,距離南崗區第二輪核酸檢測結束只有6個多小時,同時,我們并不知道南崗區是否有第三輪核算檢測。我們擔心拍不到母女工作的現場,所以決定即刻去母女工作的地方。兩名“90后”記者,一個沒吃晚飯,一個放下剛點完的外賣,立即趕到頤園社區核酸檢測點連夜采訪,拍攝這對母女的工作狀態,隨后深夜跟隨她們到臨時租住的民宿,拍攝她們休息、吃飯并進行訪談……
隆冬臘月的哈爾濱,最低氣溫零下30攝氏度。趕上一場風雪,在室外采訪幾分鐘,手腳就被凍得僵硬,臉頰變得通紅,口罩上、睫毛上結出一層冰霜。
面對鏡頭,母女倆多少有些羞澀和閃躲。等熟悉起來,她們慢慢打開話匣子,說起這一路的辛酸波折和滿滿收獲。此行不是沖動和冒險,而是如愿。去年春節疫情發生時,金鑫就很想去做志愿者,無奈在讀高三沒有時間。如今,她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讀一年級,此時正值寒假。

□ 新華社黑龍江分社記者楊思琪(左)、謝劍飛在采訪拍攝。
在母親闞振華看來,一些“00后”在寵愛中長大,很少獨自面對困難和挫折,雖然有理想和抱負,卻不甘于做小事,有種“飄在云端”的感覺。這次做志愿者就是要讓女兒學會腳踏實地,勇敢、理智面對生活中的很多挑戰。女兒從小就比較獨立,中學假期參加一些夏令營。女兒上大學后,很多事情都讓她自己做主,放手讓她去闖蕩。
1月31日凌晨1點,我們拍攝完成走到街上,寒風鉆進衣領,我們內心卻很溫暖。我想這是母愛的力量,是教育的力量,更是新一代青年擔當成長的力量。
采訪結束后,我們馬上編輯視頻,播發圖片,撰寫新媒體文案,#19歲女孩穿越千里只為支援家鄉抗疫#登上微博熱搜話題,瀏覽量近5000萬。隨后,多家媒體進行跟蹤報道,當地有關部門對母女二人慰問、感謝,呼吁廣大志愿者向她們學習。
報道評論區里,很多人贊揚她們是“了不起的母女”,有人欣賞這種“陪伴式教育”,還有人反思自己在向父母撒嬌時,同齡人已經為自己的家鄉貢獻力量……看到刷屏的留言里鮮有差評,都充滿正能量,我們覺得:這一趟,值了;挨的凍、熬的夜、流的淚,值了。
嚴冬戰“疫”,好故事最暖人心。新春將至,我們將繼續行走在黑土地上,在最冷的日子里,傳遞最暖的情。
“我離‘戰場’越近,我的祖國就離疫情越遠。”這位“00后”的戰“疫”宣言,也正是祖國北疆年輕記者最赤誠的心聲。
這則短視頻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一對平凡母女的不凡事跡,透過核酸檢測工作場景、家庭生活日常以及對話采訪,既凸顯了同心戰疫的家國情懷,也彰顯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更透過個案說明:顆星微芒、塊磚力單,但匯聚在一起,就能點亮夜空、鑄就銅墻鐵壁。
短視頻的鏡頭語言給人以溫暖,敘事內容給人以啟發。如果從精益求精的角度出發,期待剪輯手法上能將更具有現實張力的素材釋放出來,讓敘事更有起伏。短視頻后半段,如能將敘事主題通過鏡頭語言進一步升華,則更有點睛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