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otekomachi網站4月20日文章,原題:用SDGs終結中國的“剩菜文化”?我去中國工作時,常有機會在豪華餐廳與本地人一起吃飯。從開胃菜到魚肉、雞肉、蔬菜、湯羹等都很奢華,非常好吃,但菜量太多,經常吃不完。宴會主辦方還經常加菜,以至于我不得不告訴翻譯“已經吃得很飽了”。
每當這時,主辦方都會熱情地說:“吃不了也沒關系,中國人的習慣就是菜肴豐盛到吃不了。”對此,我總是感到很驚訝。因為,日本人的習慣是把所有菜肴都吃完,以表示對烹飪者或主辦方的感謝。中日都是使用筷子的國家,這方面情況卻不相同。當下在中國,大量殘留剩菜似乎成了新問題。為此,中國政府提出“光盤行動”,減少食物浪費。
最近,我在和中國友人吃飯時聊起中國的飲食文化。在中國,很少有AA制這種行為。一起吃飯往往意味著一方邀請另一方,如果不全部結賬,就會很沒面子。友人說,中國人招待客人時,若不多點菜,很容易丟面子。在日本,也有面子這個詞,但與中國文化中的面子相比,盡管是同一個詞,但日本人的理解完全不同。
在重視面子的中國,出現“光盤行動”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變化。這可能是因為中國貫徹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戰勝了傳統面子文化,越來越多中國人如今意識到節約糧食、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所謂的面子。在推進“光盤行動”的同時,我認為中國的飲食文化也不妨進行一些改變,比如,與其吃不完打包帶走,還不如能吃多少就點多少。▲
(作者酒井順子,李楊譯)
環球時報202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