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煒
(江蘇旅游職業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0)
時代在不斷發展和進步,對人的素養要求也持續提高,專業、非專業素養一同在人的職業生涯中發揮作用,并且非專業素養往往有決定性影響。高職教育的宗旨就在于培養技能強、素質高的人才,激發學生職業道德意識及職業熱情是關鍵所在,對于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素養而言,體育課程思政至關重要,兩者是相互契合的。并且通過強調三全育人,這就對高職體育課程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效實施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意義重大。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連接最主要的媒介,在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的實施中是必備資源[1]。高職教師要以規定教材為參考,在規定教學階段講授體育知識,融入思政理論,充分體現“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精神。簡言之,建立高職體育教材思政模式是教育需要、服務需要,也是時代需要。
第一,厘清學生個人熱愛的體育項目的起源和發展現狀,基于當代教育理念積極探索發展方向,促使該項目獲得良性發展。第二,立足學生以往學習體育課程知識的背景,思考高職體育為誰教、為什么教、怎樣教等基本問題。第三,主動培養高職學生設計體育突發事件緊急預案的能力,使其掌握處理方法,完善對應知識體系[2]。
從新時代高職院校三全育人的目標來看,體育教學不能一味停留在讓學生鍛煉身體的層面,還要體現其思政教育價值,建立體育評價思政模式。一方面,從高職體育的發展入手,基于新時代對勞動人才的高素質要求,進一步細化體育課程思政內容;基于新時代對教師的高標準和嚴要求,從制度層面提高教師對體育課程思政的重視度。另一方面,把教師的績效和學生的思政教育聯系起來,督促及激勵教師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全程融入思政教育,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針對高職體育課程思政,部分教師存在困惑,開展體育課程思政教學需要把課程思政元素自然地、恰當地融入日常體育教學活動,例如作為大學生的基本職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讓他們既鍛煉身體,又接受思政教育,對應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具體的體育課程思政校本化實踐方式主要有以下2種。第一,融入式,即在高職體育課程教學中引入和教學內容聯系密切的歷史、人物、事件等課程思政元素,如前文所述,在排球教學環節融入中國女排奪冠的視頻,引導學生欣賞,對團隊力量加以分析,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習女排優良的品質,學會與隊員充分配合、合作等。第二,挖掘式,即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大力挖掘優良的民族文化,開設獨具特色的體育選修課程,讓學生體驗優良體育文化,例如射儀課程,引導學生學習中華禮儀文化,形成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
高職體育課程在新時代的校本化開發要以自身為基礎,除了課程的教育性功能,還要體現體育課程的健身性、文化性、職業性等特點,開發校本化職業技能課程和獨具特色的體育類課程、資源類課程[3-4]。例如,開發的校本化職業技能課程應包含職業技能及職業實用體育技能、保健能力、職業素養等;特色體育類課程要包含高職院校傳統的優勢體育項目課程和有關于學生專業文化的課程、融合人文素質的課程、校際課程等;資源類課程要涵蓋多樣化的體育精品課程網站、資源課程、體育欣賞平臺、信息化課余體育鍛煉平臺、人機健身平臺等。通過校本化指標體系和課程開發,提高新時代高職院校體育微課程思政教學效果[5-6]。

表1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思政評價指標
課堂常規是有效開展高職體育教學的必要保障,是進行體育課程思政校本化的教育素材,教師要利用課堂常規培養學生課堂習慣。例如,在集合整隊之后讓體育委員檢查學生人數,報告出勤情況。在校本化教學形式中,課堂紀律、上課習慣及體育規則等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有效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紀律觀念、協作能力等,對其今后從業起到思想導向作用。在教學全過程,教師根據課堂常規執行嚴謹的教學流程,幫助學生提升紀律性、組織性。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課程教育過程中合理使用教材、教學和評價思政模式,通過引入實踐教學方式、重視體育課程校本化開發、使用校本化教學組織形式等策略落實體育課程思政理念,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養,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