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歌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體育部 陜西西安 710071)
2018年國際乒聯巡回賽日本站男單決賽中,日本15歲華裔張本智和在連續擊敗3名中國隊員后奪得男單冠軍。其中,第一輪比賽張本智和以4-0戰勝中國球員周雨;第二輪1/4決賽張本智和更是在大比分3-0領先的情況下,以4-2戰勝了奧運冠軍馬龍;決賽中又以4-3戰勝大滿貫得主張繼科,成為日本公開賽史上最年輕的男單冠軍。在女單比賽中,日本女乒隊員17歲的伊藤美誠在半決賽和決賽中分別戰勝中國隊員陳幸同和王曼昱,奪得女單冠軍。近兩年中,張本智和與伊藤美誠曾多次在世界大賽中戰勝中國隊員,對我國隊員造成了較大的沖擊,成為了國家男子、女子乒乓球隊東京周期的主要競爭對手[1]。此次比賽兩名隊員非常勇猛,敢于搏殺,其上升趨勢不容小覷。由此可見,日本國乒早在2013年啟用的“2020計劃”已初顯成效,乒乓球人才更新速度及培養力度已遠超世界各個國家,日本的年輕隊員一年至少有10次出國參加世界比賽的機會,相比之下,中國國乒的年輕隊員通常只是在國家隊充當陪練角色,參加世界大賽的機會少之又少。2020年東京奧運會在即,日本年輕球員的沖擊加上主場作戰的氣勢,使中國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該文的研究通過查詢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體育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博論文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及百度知道等電子媒介,查閱了大量相關的著作與文獻,并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查閱了相關書籍和刊物,對文獻資料進行了整理、歸納與分析,為該文的撰寫提供可靠的理論和依據。
通過對2018年國際乒聯巡回賽日本站比賽中的男、女單打決賽錄像進行觀察記錄,對兩場比賽的競技過程進行技術統計和戰術分析。
2018年國際乒聯巡回賽日本站比賽中的男、女單打決賽錄像進行技術統計和戰術分析,將統計的數據進行歸納與整理。
將統計的數據通過歸納、演繹等邏輯學原理,使研究系統化、理論化,并得出客觀正確的研究結果。
實地觀看日本主力球員在國內的比賽,通過與日本隊教練及領隊的交流了解日本國乒“2020計劃”的培養模式。
邀請乒乓球界有關專家進行訪談,了解我國國乒現階段的訓練模式及存在問題。
國際乒聯巡回賽日本站男單決賽由張繼科對戰張本智和,張本智和以4-3戰勝張繼科,7局比分分別為9-11、8-11、11-9、11-4、10-12、11-7、13-11。
表1 張繼科的技術使用情況
表2 張本智和的技術使用情況
3.1.1 張繼科的技術統計與分析
根據表1可以看出,張繼科除發球外使用率最高的是搓球,其次為反手臺內擰技術;得分率最高的是反手臺內擰,其次為搓球和正手拉球技術;張本智和在整場比賽中對張繼科控制得較好,有意將球放短限制張繼科進攻技術的發揮,使其不得不用搓球技術回接,但張繼科在搓球時能夠將球主動塞到張本智和反手位底線,回球速度快,落點深,旋轉強,使其難以起板;張繼科接發球運用反手臺內擰技術較多,當回球落點到張本智和中路偏正手或正正手位置時更容易得分。張本智和球速快,銜接快,球風兇狠,張繼科在發球時能夠避其鋒芒,整場比賽張繼科發球直接得5分,發球以側下旋短球和偷襲底線長球為主,偷襲球的時機掌握較好,都是在連續發短球使張本智和接發球注意力在近臺時偷襲長球,張本智和對長球準備不足導致接發球失分。從錄像中可以看出,該場比賽張繼科主要失分在相持階段,相持中張繼科正手連續拉球能力有明顯下降,通常連續拉到第三板后就會出現失誤,原因為張本智和在防守時有意減輕力量,使回球變“軟”,張繼科胳膊掄太大,連續掉位后無法借到對方力量而導致失誤。
3.1.2 張本智和的技術統計與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張本智和除發球外使用率最高的是反手臺內擰技術,其次為防御技術,得分率最高的是反手臺內擰技術,其次為防御和正手拉球技術。該場比賽張本智和處理臺內球積極主動,運用反手臺內擰技術遠高于搓球,力爭搶先形成主動局面,且得分率較高;在防守時注重節奏變化,使張繼科在連續拉球時出現掉位情況,失分較多。張本智和發球直接得7分,發球運用合理、巧妙,主要體現在發球旋轉和落點的變換時機上,以勾手發張繼科正手小三角位置與偷襲反手底線長球相結合,張繼科對于張本智和的勾手發球旋轉把握不準確,在擺短和搓長時觸球不堅決,導致失誤,運用反手臺內擰接時由于對方是勾手發右側旋球,球落臺后由右側向外偏拐,張繼科在擊球位置與合力點上出現偏差而導致失分;偷襲長球時張本智和抓住了開局和賽點時張繼科手緊的狀態,實現了直接得分。在戰術運用方面,張本智和有兩套戰術非常奏效:第一,張本智和接發球積極主動,先擰拉到張繼科中路偏反手位,接著跟一板反手快撕到張繼科反手大角位置,雖然兩板球都打到了張繼科反手位,但這兩板球通過節奏和輕重力量的變化抑制了張繼科反手特長的發揮;第二,張本智和在相持中面對張繼科拉過來的球多次運用正手近臺快帶技術,打破常規,突出回球速度,使張繼科措手不及。
表3 王曼昱的技術使用情況
表4 伊藤美誠的技術使用情況
國際乒聯巡回賽日本站女單決賽王曼昱對戰伊藤美誠,伊藤美誠以4-2戰勝王曼昱,6局比分分別為11-7、12-10、8-11、11-7、6-11、12-10。
3.2.1 王曼昱的技術統計與分析
從表3中可以看出,王曼昱除發球外使用率較高的技術是搓球和正手拉球技術,得分率較高的技術為正手拉球與反手拉球技術.王曼昱球風兇狠,回球運用進攻型技術較多,因伊藤美誠身高低,護臺面積小,王曼昱回球以邊線大角度調動伊藤美誠為主,降低其回球質量,得分較多。整場比賽中,雙方相互擺短控制較多,王曼昱在連續擺短中相對穩定,伊藤美誠急于搶攻,運用正手臺內晃撇失誤較多。王曼昱善于打發球搶攻戰術,但伊藤美誠接發球有意打亂其搶攻節奏,以搓球輕點半出臺不轉球和晃搓側下旋急長球相配合,致使王曼昱搶攻失誤增多。雙方在相持中,面對王曼昱的兩面進攻,伊藤美誠多用反手生膠防守,回球線路短且下沉,王曼昱在銜接中制造弧線不夠,導致下網失分較多。
3.2.2 伊藤美誠的技術統計與分析
從表4中可以看出,伊藤美誠除發球外使用率較高的技術是搓球和反手彈撥技術,得分率較高的是反手彈撥與正手打技術,伊藤美誠反手生膠彈撥技術回球速度快、變化多且球落臺后下沉,對王曼昱造成了較大威脅;正手擊打技術以搏殺為主,回球突然性強,速度快,在該場比賽中使用7次,全部得分。伊藤美誠在相持中回球節奏掌握較好,出現進攻機會時,反手生膠彈撥與正手打連續發力壓住王曼昱中路位置,使王曼昱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在被動相持時伊藤美誠運用非常規動作將回球放慢放短,打亂對方回球節奏,對于技術的調控與變化能力強。雙方前三板擺短控制較多,伊藤美誠找到機會后用反手生膠進攻,生膠回球“軟”,落點變化多,使王曼昱反拉不容易借力,失分較多。
日本自2013年獲得2020年奧運會主辦權后,對乒乓球項目啟動了“2020金牌孵化計劃”,為此,日本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第一,針對東京奧運會,著重培養2000—2006年齡段的選手,他們是東京奧運會為日本爭金奪銀的中堅力量;第二,模仿中國體制,成立了國家體育運動訓練中心,建立專業的乒乓球訓練基地,改變訓練模式,每天至少訓練5h,國際大賽前至少集訓1個半月,奧運會前集訓的時間更長;第三,國家每年投入經費約3億日元(1800萬人民幣),用于訓練和比賽經費,在強大的資金保證下,日本青少年選手有更多機會參加世界比賽。以日本隊員伊藤美誠為例,她在14歲時,一年至少有15次機會參加世界比賽;第四,著力培養本土小將。從近幾年的青少年中日友好交流比賽成績中可以看出,日本與中國同齡球員的水平已不相上下;第五,日本乒協實施中國乒乓球人才引進計劃,挖掘中國隊員去日本任教,如福原愛教練為前中國遼寧省隊隊員湯媛媛、石川佳純教練為前中國國家隊陪練陳莉莉、平野美宇教練為前河南省隊員張成等,幫助研究中國隊主力球員打法并有針對性地制訂一系列技戰術訓練方案[2]。
張本智和,日本男乒隊員,出生于2003年,日籍華裔,右手橫拍兩面反膠,近臺兩面弧圈結合快攻打法,世青賽最年輕的冠軍得主,榮獲2017國際乒聯“年度突破新星”,現今世界排名第五位。張本智和年齡小,沖勁強,體能與技能狀態均處在巔峰時期,在2017至2019年的世界比賽中,對我國男乒隊員造成了較大沖擊,是中國國家男子乒乓球隊東京周期的主要競爭對手。張本智和球風硬朗,技術特點為快且落點刁鉆,線路變化意識強。反手臺內擰與反手快撕技術突出,習慣于頂在臺前打速度,主要得分技術為反手相持中突然加質量或者變直線,使對方措手不及。
伊藤美誠,日本女乒隊員,世界排名第六。右手橫拍正手反膠,反手生膠,打法兇狠,反手速度快,旋轉、節奏變化多。2015年國際乒聯世界巡回賽德國站女單冠軍,其以13歲160天的年齡成為乒聯巡回賽歷史上最年輕的冠軍[3]。伊藤美誠在比賽中的主要得分點在于正反手不同膠皮性能之間的轉換及比賽中的節奏變化,發搶段和接發搶段的技術應用較好,善于先發制人,相持段“冷板”較多。她反手技術的使用率和得分率明顯高于正手技術。反手生膠快帶和彈擊技術速度快,落點準,能造成較大威脅。
張本智和接發球積極主動,反手臺內擰銜接反手快撕技術突出,善于通過兩板球的落點、節奏及輕重力量變化打亂對方節奏;在相持中敢于打破常規,來球上升期運用正手快帶技術,突出回球速度,使對方措手不及。其正手相對反手較弱,中遠臺的正手相持能力弱于近臺。
伊藤美誠勾手發球速度、旋轉變化多,其發球與反手生膠彈打和正手快速擊打組合成為發球搶攻戰術往往能夠先發制人,在前三板給對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反手生膠臺內挑撥、“側切”、彈打等各項反手技術轉換自如,擊球節奏變化多,回球落臺后下沉且不易借力;其正手技術在發搶段表現較好,相持段較弱。
從改變梯隊建設模式、引進中國教練、“歸化”中國選手,到如今培養出一批頗具潛力的本土小將,日本國乒“2020計劃”在近幾年已初顯成效,目標對準2020年東京奧運會。
發球以正手短球為主配合反手長球牽制張本智和,控制其反手臺內擰技術的發揮;相持中通過回球落點及輕重力量變化將張本智和打到中遠臺,抑制其近臺技術的發揮。
加強對于勾手發球的接控能力,使伊藤美誠難以在前三板發揮優勢,相持段回球以追身及中間偏正手位為主,抑制其反手技術的發揮。增強國乒隊員得分手段多樣化的套路成型和技戰術發揮的穩定性;挖掘與東京奧運周期主要對手技術特點相似的陪練,與其進行專門性訓練,提高賽場上的技術調控與適應能力,力求在技術結構和戰術系統上尋求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