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娜
(貴州開放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3)
博物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保障公眾基本文化需求的使命,也是助力全民擺脫思想貧困、提高思想文化素養、開闊視野、增強文化自信等公共文化服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互聯網應用規模化滲透至公共服務領域、互聯網扶貧等系列政策引導與助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互聯網普惠成為焦點。“十四五”期間,為持續構建普惠均等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博物館應持續借力互聯網,更好地發揮自身文化服務功能,體現其獨有的文化普惠價值,也為全社會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博物館普惠化是以博物館為實施主體面向全民在思想觀念上進行的“文化普惠”與經濟上的“精準扶貧”。一方面,博物館發揮其公益性文教職能進行文化知識的輸出,提高人們的思想文化素養,增強人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博物館作為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要組織者,主動挖掘各地文化資源并通過培訓等方式使得欠發達地區的居民具有相應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與制作技能,為其創收,進而促進城鄉經濟發展,彌合城鄉經濟差距。
作為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普惠是博物館深化創新發展實踐中體現出的重要功能與特征。具體到博物館深化創新發展的實踐,其普惠化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創新的加持。互聯網普惠效果的達成包括連通性賦能、應用性賦能、組織性賦能和結構性賦能。
互聯網實質性的接入與覆蓋,是普惠化的基礎,尤其是對于欠發達地區和貧困人口而言,互聯網基礎設施是與外界聯通的實體媒介。首先,政策推動貧困地區信息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供給的廣覆蓋,提高了互聯網的物理接入率。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即使在我國的貧困村,固網寬帶覆蓋率都已高達99%。其次,利用智能手機使用各類互聯網應用的現象在貧困地區的中青年群體中已十分普遍。有了這些信息化與數字化的基礎設施與服務供給,即便是貧困地區的民眾也有了接觸博物館數字文化資源的基本條件。此外,在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如今的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國內大部分博物館,以國家級、省(/市)級博物館為主導與示范,積極建設數字文化資源平臺(見表1),加強對于線上文化知識傳播渠道的建設,創意十足的“云展覽”“云社教”層出不窮。居家隔離期間,以互聯網為媒介,城鄉居民即使無法親身訪問博物,也能無差別且便捷地體驗博物館的文化服務。

表1 各地博物館數字平臺一覽表
現如今,數字化不斷打破各行各業的原有界限,數字化帶來了“跨界”融合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一方面,利用移動互聯技術可重構真實世界將其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可通過數字化表達以實現其互聯網絡傳輸。另一方面,數字化思維主導著各行業原有的運營模式、業務范圍的轉型,促使組織與生產等變革的產生。如此背景下,數字化的應用性賦能首先體現在互聯網為博物館開辟了新的社交渠道與內容傳播方式,提升了其信息技術應用和內容轉化等能力,將博物館展覽、社教活動、文創產品等轉換為數字化內容,更加直接地對外進行展示,重構了博物館及其衍生品的價值。受益于移動終端app操作界面“用戶友好”、部分電商平臺及眾籌平臺低門檻的特點,通過一部智能手機,博物館展覽及文創產品的推廣就能高效便捷地進行,這有效降低了博物館的運營成本。
通過博物館文化服務與文創產品“觸網”,再由互聯網眾籌、電商企業以平臺化的方式逆向改造博物館文化服務供給、文創產品開發生產的組織方式,提升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從而降低產品下達和產品上行的成本,實現“組織性賦能”。博物館公眾號、主頁商城板塊及其對外合作的電商、眾籌平臺等數字平臺連接分散的個體、組織、企業等形成合力產生協同效應,實現對傳統組織及交易成本的跨越,這為博物館文創產品從開發到銷售打開了新局面。首先,通過“在線組織化”將人們的需求聚集,攤薄博物館文創產品的下沉成本。以2020年故宮出品的“迷宮”系列第二部作品《金榜題名》為例,該項目在專注文創周邊的“摩點”眾籌平臺上線不到3分鐘,眾籌金額破百萬,不到一個月破千萬,眾籌完成度為14140.17%,將近五萬人參與支持。可以看到,眾籌平臺上文創產品開發籌資、推廣與交易的綜合業務,將原本分散的產品和服務需求匯集,通過“線上+線下”“信息+弱聯系”的協同作用,不斷擴展博物館文創體系的邊界,降低組織和交易成本,使博物館文創產品消費者獲得性價比更高的服務與產品,結構性地改變過去博物館文創產品小眾化的特征。其次,通過“在線組織化”可將各家分散的博物館文創產品集聚化,降低各博物館與市場需求對接的成本。“短鏈式”連結文創產品開發工作室、成本生產廠家、文創藝術家乃至民間藝人及匠人等主導文創產品開發與生產的重要群體的探索與嘗試或將大大降低博物館文創開發與生產成本。
在“連通性賦能”“應用性賦能”“組織性賦能”的基礎上,應用優勢超越技術本身的互聯網重構了博物館文化產業鏈與價值鏈,建立起博物館經濟生態,使其中的利益分配機制得到調整,并將持續發展的博物館經濟生態與互聯網相連,推進博物館普惠的深層能力轉變。首先,生態化是“結構性賦能”得以實現的先決條件。以“故宮淘寶”這一典型平臺電商上博物館文創產品“上行”實踐為例,當平臺市場規模化、具有廣泛的用戶基礎后,一旦將博物館文創產品“上行”通過互聯網技術應用“直鏈”到平臺,便可迅速聚集海量需求,快速消化大量當季新品,同時整合供需雙方的信息,在新產品開發成熟期內精準匹配消費者。其次,生態化是“結構性賦能”的“風向標”。以近年來部分博物館聯合平臺眾籌、平臺電商企業在許多欠發達的民族地區進行探索的“非遺扶貧”項目為例,這些項目對于傳承發揚非遺文化并為當地少數民族增收而言,最重要的突破是產業鏈與價值鏈的改造。由于欠發達地區手工業發展中產業鏈中間環節過多、效益低等問題十分突出,在城鎮化勢頭依然持續的發展階段,相比標準化程度高的現代制造業和城市,傳統民族手工業也就缺乏留住人才的發展空間。博物館、互聯網眾籌及電商平臺企業深入偏遠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等欠發達地區開發文化資源、拓展業務等活動逐漸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契機。一方面,改變了早先工業區位距離決定發展優勢的格局,在新時期強調生態文明的背景下為偏遠地區的產品和服務提供了增值渠道;另一方面,則是增加了偏遠地區群體從勞動力和原料提供者轉變成為博物館文化產業鏈利益主體的機會。在博物館經濟生態體系中,新博物館文創商業模式孕育出市場反應更敏捷、管理協調能力更強的博物館文創產品供應體系,與互聯網眾籌及電商平臺大數據優勢匹配,供需協同,增加的收益通過新博物館文創機制進一步反饋給合作者,形成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收益分享模式,促進各地經濟均衡發展,彌合城鄉經濟差距。
在互聯網基礎設施廣泛鋪設、應用技術普及以及應用優勢凸顯的加持下,全國各地博物館不斷深化科技創新,朝著數字化、平臺化、生態化的方向發展,其普惠功能得到了極大發揮,其普惠化特征也日益明顯。然而,為保障大眾的基本文化需求被更好地滿足,也為全社會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重要提供者的博物館任重而道遠,未來仍需關注如何建立配套的制度來促進普惠均等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探索進行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