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為綱
國際知名社交媒體臉書5.33億用戶個人隱私信息,包括電話號碼、姓名、家庭住址、出生日期等近日遭泄,一家以保護用戶隱私信息著稱的公司出現如此大的漏洞,再次把人們的目光拉回到互聯網用戶個人隱私的保護議題上來。
在進入互聯網時代后,不少人在討論大數據時代的用戶隱私觀念和隱私保護意識,卻由于對于什么是用戶的隱私保護行為缺乏明確界定,導致該問題一直存在爭論。測量個人的隱私保護意識可以有很多維度,比如說用戶是否愿意向政府提供個人隱私信息。以往有一種觀點認為,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的隱私保護意識相對較弱。在新冠疫情期間,西方更有一些研究,從政府能否追蹤用戶的個人移動軌跡數據和空間位置信息的角度測量東西方的隱私觀念的差異,認為中國等國家有能力從用戶那里獲取用戶個人的隱私信息,而這種事情在西方所面臨的挑戰和壓力很大,進而據此說明中國用戶的隱私信息保護意識比西方發達國家弱。
筆者所在研究團隊認為,透過社交媒體上用戶所提供的個人隱私信息的多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考察用戶的隱私保護意識和隱私保護行為,即如果用戶在社交媒體上提供更加豐富的個人隱私信息,那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用戶的隱私保護意識相對較弱,如果用戶提供更少的個人隱私信息,尤其是敏感性的因素信息,則說明用戶的隱私保護意識更強。
我們通過對世界主要國家的隱私保護行為進行數據分析后發現,實際上,中國以及東亞等地區的用戶隱私信息保護意識在很大的程度上比西方國家還要強。疫情期間個人隱私信息的采集,可能更多反映的是國家能力,或者說是國家與社會的關系,而不一定完全是用戶的隱私保護意識。
很顯然,不同類型的用戶信息的隱私含義是不一樣的。一般而言,在用戶自愿提供個人信息的條件下,如果用戶提供某類信息的概率越高,則說明該信息的私密化程度越低,反之,如果大部分用戶都不太愿意提供的信息,則往往是私密化程度比較高的信息。從這樣的角度看,我們發現,在全球范圍內,比如在臉書的5.3億多用戶信息中,生日信息、個人郵箱及婚姻狀態信息是私密化程度相對較高的信息,而性別,居住地、家鄉信息則是私密化程度相對較低的信息。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從大中華地區與西方發達國家進行比較的角度看,在不太敏感的用戶信息,比如說性別、居住地、家鄉、工作單位等信息的暴露意愿方面,大中華地區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沒有特別明顯的差異,與美國的情況基本上比較持平;而在用戶的婚姻狀態、電子郵件和生日等高度敏感的用戶信息的暴露程度上,大中華地區在總體上要更加敏感,尤其是在婚姻狀態這個信息指標上,大中華地區的用戶暴露這些隱私信息的概率要比美國低10個百分點左右,而在生日信息上,中國內地用戶暴露個人隱私信息的比例只有美國的1/2左右;在個人郵箱的信息暴露上,香港和澳門地區也比美國用戶暴露的比例要低。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大中華地區的用戶隱私保護意識也是比較強的。比如說在婚姻狀態和個人生日這樣的高度敏感的信息暴露方面,內地、港澳臺地區的用戶隱私保護觀點不但強于歐美發達國家,也明顯強于東南亞、拉美、非洲以及伊朗等國家和地區。
全球用戶的隱私保護意識近十多年有普遍提升的態勢,保護用戶的隱私信息成為更加迫切的時代議題,而相關數據也說明,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并不是特例。因此,在接下來的數字中國的建設過程中,在互聯網平臺的發展過程中,在有關大數據立法的過程中,中國互聯網用戶隱私信息的保護的理念還需要進一步強化。▲
(作者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環球時報202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