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
本屆博鰲亞洲論壇發布了兩份重要研究報告:《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1》與《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2021》。前者討論亞洲經濟的一體化整合進程及前景;后者討論亞洲經濟進程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愿景。兩份報告相得益彰,兼容遞進。
《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1》指出,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國毫無知覺,無準備的條件下突然暴發,無差別地打擊了各國,但是,突發性的第一擊是打在亞洲經濟體肩膀上的。短時間內,疫情造成社區正常生活停頓,與民生相關的物流行業及交通運輸也被迫切斷。當疫情蔓延至一個季度左右時,一些輿論認為,一旦疫情蔓延超過兩三個季度,其傷害可能向永久性傷害過渡。一旦消費者、生產者、銀行投資者及決策者調整未來預期,率先遭到傷害的亞洲廠商生產物流網絡將中斷,亞洲存在的幾個全球價值鏈中心將出現轉移,亞洲工廠將會出現外遷潮,過去數十年間形成的發達經濟體產業向發展中經濟體轉移的趨勢將會逆轉,美國前一屆政府所呼吁的產業回流將會在較短時間內得到實現。
來自特朗普團隊方面的行為信息似乎可以佐證這類信息。在短時間內,特朗普不斷升級與亞洲主要國家,尤其是中國的貿易沖突。在把本已升級的貿易平衡問題向技術“卡脖子”、產業“脫鉤”過渡的同時,快速且荒唐地把沖突引向增長模式,迫使企業站隊,政治模式,文化文明模式沖突隨之升級。最不可理喻的地方是,時任國務卿蓬佩奧甚至將沖突帶向了赤裸裸地污蔑、攻擊和抹黑,出臺荒唐的限制措施。在一些水平不合格人員的錯誤信息指引下,華盛頓的政客認為,只要再加一個小小的砝碼,中國就會倒下,亞洲諸經濟體成為21世紀主導經濟體的動力學機制就會消亡。
而《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1》則提供了一幅相反的畫面。報告指出,從價值鏈構成看,過去一年來,亞洲主要經濟體的增長仍然高度依賴亞洲工廠,絕大多數亞洲經濟體對亞洲工廠的依存度逐年遞增。報告指出,2019年,香港、印尼、菲律賓、韓國等經濟體對亞洲工廠依賴程度最高;到2020年年末,盡管遭遇新冠疫情的打擊,上述亞洲經濟體工廠集合對亞洲國家的依賴程度仍然高于美國,其中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最高。在亞洲貿易額前22位的零部件產品中,有18種零部件產品主要依賴中國。亞洲工廠的存在,不僅帶動了亞洲經濟體率先復蘇,而且成為世界其他經濟體復蘇的依托力量。
為什么遭遇美國發起的貿易戰疊加新冠疫情的不期打擊,亞洲經濟體的整合程度仍然穩定,且具有自我修復能力,并能帶動世界其他經濟體復蘇?奧秘在于,亞洲國際大區產業鏈上下游工藝順序整合所形成的超級經濟體,實體產業整合度高,在短期內其他國際大區經濟體的替代彈性為零。這是一種國際大區經濟體自身良性成長的絕對優勢,就好像亞洲經濟體中某個單一國家經濟體與歐盟的貿易不如德法意之間的貿易來得暢順一樣。在短期內,超越單個國家經濟體的國際大區經濟體,相對于大區經濟體之外的某個經濟體而言,其產業鏈和價值性的替代彈性為零。
這就是美國不斷升級貿易沖突,試圖畢其功于一役,擊垮亞洲經濟增長的領頭羊,又疊加新冠疫情沖擊,仍然難以讓亞洲價值鏈解體,讓存在于亞洲的全球價值鏈發生區際轉移的原因。此次疫情凸顯亞洲經濟的韌性和活力,突出亞洲國家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遠高于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說明亞洲經濟的整合度是一種稀缺的,介乎于制度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珍貴資源。
這是一段珍貴的經濟大區整合經驗,世界歷史在經歷了歐洲世紀、北美世紀之后,將窗口機遇期擺在了亞洲國家的眼前。亞洲經濟體要使21世紀成為亞洲的世紀,必須保持國際大區發展大環境的穩定,但這份穩定需要亞洲各經濟體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維持,團結和守望相助是鋪墊亞洲世紀的最好前提。
未來亞洲經濟體與世界經濟的關系怎樣?《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2021》通過分析中國、印度、印尼、日本、哈薩克斯坦、韓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卡塔爾、沙特、新加坡、泰國、越南等若干有區域代表性的亞洲國家發展表現,認為基礎設施、綠色轉型、衛生健康和數字鴻溝是當前制約亞洲經濟可持續復蘇的重要瓶頸。換句話說,亞洲經濟整合度雖然在提高,在國際間比較起來具有很強的韌性和活力,但是分布到不同國家,亞洲經濟體之間的發展非常不平衡,彌補各經濟體在基礎設施、衛生健康設施、研發水平、綠色經濟等方面的差距及數字鴻溝仍然是亞洲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任務。這一點,此次年會的主題,“世界大變局:共襄全球治理盛舉合奏一帶一路強音”,非常好地提出了期望。愿亞洲人的盛會越辦越好,愿亞洲經濟體的21世紀越走越實。▲
(作者是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
環球時報202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