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樹娟
眾所周知,面對高壓下的高考,即使很多學生每天都在不停地做題,大多也是收效甚微。因高中化學知識更加深入,對學生邏輯性要求較高,傳統教學很難保障學生快速理解并掌握,枯燥的教學模式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然而,化學教學的生活化,真正給學生展示了“化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增大了學生對化學的探索欲望。同時,生活化教學將邏輯知識形象化,簡化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生對高中化學的興趣。
一、高中化學課堂融入生活場景的意義
化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將化學與生活聯系,有助于將抽象知識形象化,提升學生化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提高化學教學的效率。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很難理解化學概念、化學原理等,學習的困難度,極易導致學生厭煩化學。而且基于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教學必須將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作為最終目的,不斷開發高中生的多元智能,培養學生學科興趣,加強生活化實驗教學,爭取在具體教學活動中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為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教師需要對高中化學適時進行生活化教學,把化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結合。
二、提升高中化學課堂效率的建議
學以致用是教學的根本目的,生活既是知識的源泉,也是理論實踐的主要場所,將高中化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更能培養學生“求真” “求是”的精神,促進高中化學教學目標的實現。
(1)課堂導入生活化。高中化學教師針對教材內容創設具有針對性的導入情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并得到情感體驗。例如,在講解化學反應與能量的變化時,我們可以先提問學生:“自熱火鍋的原理是什么?發熱貼的發熱原理是什么?你會自己制備發熱貼嗎?”或在教學“鹽類水解的應用”時,先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泡沫滅火器滅火的視頻。緊接著問學生:為什么將滅火器倒置使兩溶液混合,就會產生大量CO2氣體呢?通過具體的生活中的事物來引導學生學習化學,讓學生更易入手,也能使呆板的課堂煥發生機與活力,增強教學的實效性,以此來引發學生們對本節課的探討欲望。
(2)課堂情境生活化。情境教學會使教學過程具體化為教育與樂趣相結合的場景,教師創設情境的資源應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環境中去發現和挖掘。比如,進行酯的性質這一教學時,向學生情境再現:烹飪時為什么往往會在炒菜的過程加入一些醋和白酒?這樣能夠讓學生很快就明白乙酸乙酯能產生具有芳香的氣味,使菜肴的味道更加鮮美。 而且還能增強學生對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比如,對鹽類的水解這一較難知識作課時,提醒學生:“夏天 ,人被蚊子叮咬之后皮膚發癢變紅腫,是因為我們被注入了酸性的毒素,引發的炎癥,可以采用的簡單處理方法是——擦拭肥皂水或者是碳酸氫鈉溶液。你們能用今天水解的知識解釋為什么嗎?”以上的情境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途徑, 能夠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與生動化,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好知識,同時學會融會貫通,增強自身的創造性思維。
(3)適量的生活化作業。在平常的學習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挖掘生活現象,善于巧借生活現象,遷移化學問題,學會在學習中體會,在生活中感悟,從而提升學生化學學習的實效。比如講解過電解的應用后,讓學生模仿電解食鹽水的實驗,自行在家制備84消毒液,切身體會到學有所用和化學實驗的樂趣。或學生們回家時,讓他們在雞蛋清之中加入食鹽,觀察是否產生沉淀,讓學生掌握蛋白質的分離與純化過程。 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促進了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與吸收,提升了化學課堂的效率,為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奠定了基礎。
(4)走進學生的生活,交流生活化。平時多關心學生的生活起居,多與學生談心,盡量讓學生敞開心扉地與我們老師交流,增加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現實聯系感。比如,有位學生在課間來問我:“老師,我洗衣服時校服染上了其他顏色,能用84消毒液清洗我的校服嗎?”聽罷,感覺自己作為一名普通的化學老師,居然還能為學生解決生活問題,我頓時增添了許多自豪感。于是,我親切地對該學生說:“首先,表揚你能將化學知識學以致用到生活上,你的想法很好,但84消毒液僅適用于純白色的棉、麻、滌綸及其混紡,不能用于彩色衣物。因彩色衣物接觸84消毒液會造成衣服變色、褪色,所以你的帶有紅色藍色條紋的校服能用84洗嗎?”學生感嘆說:“肯定不行啊,那不就更遭了嘛!”我緊接著提示他:“回家可以用白酒泡一下染色的地方,興許能洗干凈。”學生思考片刻后問:“這就是萃取的原理吧?”我微笑著點點頭。類似這樣的情景還有很多次,看!貼近生活的知識探索是多么令人印象深刻又有趣啊!
總之,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多讓學生說說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化學現象或者遇到的化學問題,以及解決一些問題的方法。學生多發言,才能讓學生在討論中發散思維,理解知識,掌握技能與學習方法,從而激活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課下積極探索生活現象與化學知識的聯系,學會從化學角度發現和解決問題,培養創新意識。
教師將生活中的信息轉化為高中化學的教學材料,使枯燥的理論知識不再受到學生的反感,讓學生不斷喜愛化學、學會使用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