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朋 彭程
[摘 要]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知識經濟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要求。作為人才培養活動的重要一環,課程考核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影響顯著,并引導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基于以“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及在線教學的普及,傳統課程考核方式亟待與時俱進。鑒于此,著眼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結合信息化教學實踐,探索建立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考核方式,提出五維度全過程量化考核的學習評價。
[關鍵詞] 課程考核方式;五維度;全過程;量化;信息化教學
[基金項目] 2018年度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面向新工科的材料類專業‘多元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182043)
[作者簡介] 廖 朋(1986—),男,湖北荊州人,博士,長江師范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評價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41?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08-0173-04? ? [收稿日期] 2020-08-06
當我國經濟正處于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換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大規模高質量人才的需求,同時也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知識經濟大背景下,伴隨高等教育的向前發展、2017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深入影響,以及專業認證的廣泛開展,以“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我國已經萌芽,并開始逐漸根植于目前的教育教學工作之中[1-5]。對于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宏觀層面的研究很多,但微觀層面教與學的深入研究太少。[6]當前,以MOOC為代表的高等教育教學信息化大力推動了以“學”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尤其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教學信息化進程更是向前邁了一大步;然而,相對于大量運用信息技術改革教學手段、內容、方法及學習方式的研究,關于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考核方式的有效探索還是比較缺乏。作為課程教學的關鍵環節,課程考核在評估學生學習狀況、檢驗課堂教學效果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以及主體教學設計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甚至關系到最終的人才培養質量。[7]育人邏輯始終是課程與教學評價活動的首要任務[8],課程考核也不例外。本文試圖從人才培養質量視角出發,結合信息化教學實踐,探索建立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考核方式。
一、傳統課程考核方式亟待改革
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教學活動中,圍繞教學目標設計的課程考核方式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課程考核是目前檢驗課程教學目標的唯一可操作性手段,其方式直接關系到檢驗結果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后期教學設計與調整,并左右著人才培養質量以及長遠的教育教學水平。
現如今,我國大部分高校課程仍然沿用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即以終結性考核為主,而日常階段性考核方式較為簡單,尤以理論性專業課和公共課為甚。在終結性考核為主的課程考核方式中,期末統考成績占總成績的比重較大,往往因考察內容覆蓋面有限而具有較大的偶然性,無法完全檢驗學生課程學習的群體基本狀況,而且一考定音的結果對于某些學生個體也有失公平。[9]另一方面,平時成績主要由到課率、課堂表現和作業三部分構成,但是由于各種實際條件限制,無法準確獲取每次課堂的到課率和課堂表現量化數據,從而導致平時成績記錄的客觀公正性無法得到有效保證。所以,關于傳統終結性課程考核結果的合理性問題值得深思。
由傳統終結性課程考核導向的教學設計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降低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絕大多數學生輕視平時學習積累期末考試時片面追求臨時抱佛腳,甚至冒著違規違紀風險作弊。傳統課程考核方式和教學模式會引發學生考試心理壓力大的種種表現,非常不利于當今大學生的健康全面成長,同時也為我國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帶來了巨大挑戰。因此,突破傳統課程考核方式,創立新的適應時代需求的現代課程考核方式顯得迫在眉睫。
二、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考核方式探索
(一)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考核方式設計思路
為克服以終結性考核為主的傳統課程考核方式的弊端,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教育教學工作者將目光轉向全過程考核。[9,10 ]課程考核的對象是學生,因而課程考核方式的設計應該是圍繞著大學生學習進行的。除了要考慮大學生學習現狀外,課程考核方式的確立也要聯系教育教學做深入思考,也就是為誰培養人和要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人的更深層次問題。[ 11 ]因此,要制定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考核方式,就要將課程考核方式納入教育教學終極目標的框架中來思考。教育最終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但人的發展終究要融入社會活動和國家發展之中,故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就目前知識經濟時代的現狀和發展形勢而言,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適應國家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綜上所述,課程考核方式的設計應該以高質量人才培養為目的。具體地,應該圍繞“立德樹人、創新創業教育、教育公平”[5],引導學生發展,從學生視角出發,聚焦學習過程與產出,注重學習情況常態化過程評價。為了防止學習評價流于形式,有必要設計與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契合的課程考核指標體系;相應地,課程考核形式應該與學生的學習過程高度吻合。
(二)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措施
第一,“五維度”課程考核指標體系促進過程性學習的合理全面評價。課程考核指標體系設計的初衷是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努力學習,引導學生健康發展;其最終目的是促使學生獲得預期的思想、知識、技能和其他素養。因此,課程考核指標體系要注重合理性,才能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多方位全面評價。具體地,應該與其學習情感態度、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溝通協作能力以及高階思維等五個維度相適應。
學習情感態度的考查,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樹立勤學苦練、求真務實等正向學習價值觀。學習情感態度體現在在線課程學習記錄、線下課堂出勤率以及課后作業態度和考試態度等方面,比如在線課程學習時長和出勤率是否足夠、課后作業是否存在抄襲、考試過程是否存在作弊等。學習能力的考查,主要目的是為了檢測學生對學科知識或技能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對教師調整課程教學策略提供參考,集中體現為知識獲取與理解,體現在隨堂測驗、課堂提問、在線章節測試、課后作業以及期末考核等方面。實踐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運用情況,可以與學科的實踐活動掛鉤,如案例分析、主題探討、實驗環節以及期末考核等。溝通協作能力主要考查學生的團隊分工合作意識,可以與小組活動掛鉤,如小組項目、小組實驗等。高階學習思維主要考查知識技能的結構化程度,集中在創新解決問題方面,強調學科思維方式和探究模式的滲透,體現在開放式主題探討、創新實驗以及開放式期末考核等方面。以上五個層面構成的多維度課程考核指標體系與在線課程學習(時長、章節測試等)、線下課堂學習(出勤率、隨堂測驗、課堂提問、案例分析、主題探討、實驗環節、小組活動等)、課后作業、期末考核等課程教學環節緊密交叉,并相互滲透,有機融合,體現了過程性學習評價的全面性和合理性。當然,課程教學環節需要結合教學目標和課程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但不管最終的課程教學環節設計成何種形態,都可以融入“五維度”課程考核指標體系之中。
第二,全過程量化考核確保過程性學習評價的客觀公正。合理全面的考核指標體系自然引發與過程性學習評價相適應的考核形式的多樣化,除此之外,考核結果的可量化也尤為重要。只有做到了全過程量化考核,評價結果才會顯得客觀公正。過程性學習評價在傳統課堂教學中覆蓋的教學環節往往較少,且因期末考核以外的其他考核形式缺乏相應的客觀記錄與參考標準,導致過程性學習評價幾乎無法做到完全量化。但是,隨著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向教育領域的滲透融合,一系列服務現代教學的智慧教育學習平臺應運而生,使得過程性學習全面量化評價成為可能。很多智慧教育學習平臺,如雨課堂、學習通、藍墨云等,均包含在線課程學習記錄、章節測試、簽到、隨堂測驗、課堂提問、主題探討、小組活動、課后作業等相關模塊和功能,可以有效輔助教師對過程性學習進行全量化評價。當然,量化標準需要結合教學目標和具體的課程考核指標體系量身定制。
三、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考核方式的實踐
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考核方式最終體現為基于“五維度”全過程量化考核的過程性學習評價。為了做好“五維度”全過程量化考核,必須制定相應的量化考核方案。本文以“技術創新方法”這門課程為例,來談談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考核方式的具體實踐。
在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考核方式的實踐中,首先結合教學目標,制定本門課程的具體量化考核方案。本門課程探索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對應的課程考核方案主要涵蓋在線課程學習、線下課堂學習、課后作業和期末考核四部分,分別占比10%、25%、5%、60%。其中,在線課程學習部分包括在線課程學習進度(5%)和在線章節測試(5%)。在線課程學習和章節測試內容主要以各章節的框架性基礎知識為主,內容相對簡單,易于自學,一般于相應章節線下課堂學習一周前發布于學習通課程主頁,需要學生在線下課堂學習之前完成,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自學的能力,同時也考查學習情感態度和學習能力。線下課堂學習部分主要由出勤率(5%)、隨堂測驗(5%)、課堂提問(5%)和小組專利撰寫(10%)等部分組成,滲透考查學生五個維度指標方面的表現;其中前三部分均可借助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記錄下來,而對小組專利撰寫的評價需要同時依靠教師評分和組內互評。由于本門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特點,課后作業(5%)主要以開放式問題為主,重點突出相關知識點的應用,同時考查學習情感態度、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高階思維方面的表現。期末考核(60%)主要以開卷形式展開,著重強調知識架構和創新聯想高階思維方面的考查。本門課程各個教學環節的考查基本上覆蓋了五個維度的考核指標體系,除了在某個教學環節上存在抄襲情況或學習情感態度表現太差會被記零分外,相應的評價標準主要以對應部分的總得分按占比折算,符合全過程量化考核要求。
四、關于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要建立合適的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考核方式,就必須圍繞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以學生成長和學習為出發點,結合實際學情、課程特點和相關制度,有的放矢地進行細致設計。在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考核方式具體改革實踐當中,有一些可以提高改革效果的舉措和建議。首先,改革后的課程考核方式對學生而言必須是嚴格的。如果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對學生起不到嚴格督促的作用,就無法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具備適度的緊張感和壓迫感,勢必難以建立以高階學習為基石的學習體系[ 12 ],進而達不到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努力學習以及提高實踐能力和鍛煉高階思維的目的。其次,改革的實施要確保執行力度。無論是何種具體的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如果不能完全落實到課堂內外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就不可能真正惠及學生。[ 13 ]再次,在課程考核方式改革過程中,學校應該賦予教師更大的探索權限,以達到更好的改革效果和獲得更豐富的改革經驗。比如,放開各個教學環節評價結果在課程總成績中的占比,取消及格率對改革課程的限制,等等。
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考核應該始終貫穿課程教學的全過程,真正發揮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檢驗學生知識實際掌握度和能力實際提升度,以及客觀評估教學教育效果的作用。務實合理的量化課程考核方式對增強課程教學效果評估的客觀性、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成長,以及推動高等教育公正公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史靜寰.以“學”為本的高教質量評價與改進[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6):1-5.
[2]梅國平,劉小強.“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校教學轉型探析:信息技術發展的視角[J].江蘇高教,2018(1):40-43.
[3]曹燕南.以“學”為中心的高校教學評價實踐——英國“教學卓越框架”的特點與啟示[J].江蘇高教,2019(3):13-20.
[4]張海紅,馬曉錄,張超.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提問互動模式綜合設計探索[J].高教學刊,2019(17):110-115.
[5]陳寶生.2017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工作報告[EB/OL].中國和科研計算機網,2017-01-03.[2017-02-07].http://www.edu.cn/zhong_guo_jiao_yu/jiao_yu_bu/jiang/201702/t20170207_1486694.shtml.
[6]史靜寰.走向質量治理:中國大學生學情調查的現狀與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6(2):38-41.
[7]夏細明.模具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J].新課程研究,2013(2):117-118.
[8]劉志軍,徐彬.面向未來的課程與教學評價:困頓、機遇與走向[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1):17-23.
[9]陳代波,劉濤,余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全過程量化考核改革探索[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5):22-25.
[10]夏瑜,郭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全過程量化考核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2):243-244.
[11]牟蕾,楊益新,閆春更,龔思怡.高校大類培養改革實踐:內容、實施與評價問題[J].中國大學教育,2019,350(11):72-76.
[12]賀武華.以學為中心的高校“教”與“學”質量評價體系改進[J].江蘇高教,2019(3):21-25.
[13]史靜寰,文雯.清華大學本科教育學情調查報告2010[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3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