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 禹海濤
【摘要】結合工科教學的特點以及當下線上教學對教材的需求,基于具體案例,從數字教材和新形態教材建設兩方面,探討了將新技術應用于工科教材建設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工科教材建設? 數字化? 新形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3-0185-03
目前,高等學校(以下簡稱,高校)應用線上教學越來越廣泛,線上教學對教學的影響是深遠的,教材建設一直以圍繞服務教學為核心,因此,一方面,必須積極開展,適應目前及未來教學需求的多種形態的教材建設工作;另一方面,云計算、大數據、5G、GIS等新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為多種形態的教材建設提供了內容支持和技術保障。
本文結合工科教學的特點以及當下線上教學對教材的需求,基于具體案例,從數字化教材和新形態教材建設兩方面,探討工科教材建設的具體應對之策。
一、數字化教材探索
高校工科的許多課程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但是很多課程無法順利開展,一些課程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具備身臨其境開課的條件,例如:“工程地質”課程,所以策劃建設本科層次的數字化教材——工程地質學虛擬仿真數字課程,該數字化教材將不是傳統意義紙質版教材簡單的電子化,而是充分利用新技術自成體系,不完全依賴紙質教材的數字教材,以下以該項目為例,具體介紹數字教材開發緣起以及特色之處。
(一)建設數字化教材的必要性
綜合性實踐環節是工程地質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實踐場地、經費、課時、安全保障等的限制,學生很難充分身臨其境,對典型地質地貌、地層結構、地質災害等有近距離的接觸,虛擬仿真等技術有效地解決了這一瓶頸,最大限度發揮了教學資源,能夠滿足不能隨時隨地開展現場教學的高校的教學需求,甚至能夠完成野外教學實現不了的。
(二)充分運用新技術
采用WebGL技術進行開發,利用當前最先進的開源三維GIS框架Cesium+Unity3D實現對實習地點的三維實景模型可視化,并加入現場照片豐富場景細節。運用無人機、高分辨率三維激光掃描成像、RS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延伸和拓展學生學習途徑,豐富學習內容,提升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激情。
(三)數字教材建設的預期效果
借助無人機攝影設備技術,獲得虛擬仿真教學資源,結合野外觀察到的現場場景,使虛擬與現實有一個完美的結合,學生結合互動式的學習,掌握地質學基礎與應用的相關知識點,可以更直觀、及時、全面地了解教學內容。
二、新形態教材的實踐
2019年國家發布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為適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線上學習方式的日益普及,需要滿足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需要,滿足互聯網時代學習特性的需求,因此需要開發以紙質教材為基礎,通過現代教育技術,以多種媒介、多種形態,充分利用新技術建設表達力更加豐富、更加深入的新形態工科教材。結合實踐,工科新形態教材的建設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平臺建設
機工教育網是機械工業出版社建立的教育服務網站,該網站主要提供紙質教材配套的相關教學資源,例如:教學課件、教學大綱、習題答案等。主要的服務對象是選用我們教材的任課教師。
隨著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以及我國教育信息化進入了“人人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的時代,移動端的發展和5G時代的到來都為人們的學習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出于為教學服務的目的,擴展教材的外延,機械工業出版社開始調研建設教學平臺,當時命名為“三助”平臺(意為助學、助教、助考),同時面向老師和學生。
工科的線上答題要涉及到公式、畫圖、計算等,這些內容的輸入在最初都是制約該平臺建設的瓶頸,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這些問題已逐步攻克,建成了“備課考試網”,該平臺包括學生全面復習、學生數字教材、學生一天備考、教師培訓班、教師題庫組卷、教師資料下載等模塊,分學生端口和教師端口。學生可以在有網絡的地方,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并可在答疑區與老師、同學們互動,備考專區能更好幫助學生期末復習;任課老師可以在平臺上進行備課、組卷、考試成績分析等工作,除此以外還有教師培訓等環節,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分享心得,對青年教師有很大幫助。
(二)AR教材
AR技術是指增強現實技術[1]。該技術用于工科教材中對于難于理解的知識點、復雜的空間立體構造、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環節,都有較好的輔助作用。AR技術讓工科教材“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
(三)移動APP教材
隨著信息技術和手機、平板等智能設備移動端的普及,移動APP為人們學習提供了一個更為方便的教育學習平臺[2]。移動APP與紙質教材相結合可以幫助讀者利用碎片時間,實現時間價值的最大化,同時也能更加吸引青年學子,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可以隨時隨地練習,就像游戲通關一樣。
(四)二維碼教材
二維碼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廣泛應用,將二維碼應用于工科教材中,讀者可以即時獲得各類信息,利于線上教學的開展,學生的課后復習,實現了圖書內容的擴展和延伸,使教材和更多資源無縫對接,讓教材更加豐富立體。結合工科教材的特點,二維碼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1.鏈接小程序、EXCEL表格等。
現在很多電腦已經沒有光驅了,一些程序等讀者可通過二維碼獲得,既快速又方便,同時還為讀者節約了購書費用。掃描二維碼后,可以直接修改EXCEL表中參數,即可完成一些簡單計算、設計等,通過改變參數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2.鏈接重難點授課視頻。
工科中很多知識點邏輯是比較復雜的,教材加入二維碼,學生可以掃碼,即可獲得面授教學的體驗感,學習知識更高效。
3.鏈接動畫。
工科教材中,涉及很多機理以及構件原型,這是傳統紙質教材無法充分展示的,通過二維碼鏈接動畫,可以讓讀者的認識更加形象直觀。
4.鏈接彩色高清圖片及擴展閱讀。
工科教材中有一些圖片紙質教材常規印刷效果不佳,很難表達圖片要傳達給讀者的信息,例如建筑效果圖中的光影展示,通過二維碼鏈接,讀者的即時體驗感更佳,且能節約出版社的生產成本。工科教學涉及大量計算以及繁瑣的公式推導,受課時限制,尤其是應用型本科的教學,有時教材中只給出簡化公式或者知識點不夠全面,對于學有余力和有進一步深造計劃的學生來說是不充分的,可以通過二維碼鏈接更多知識內容以及案例等,從而使一本教材變得眾口不再難調。
三、小結
隨著高等學校線上教學的普及,一方面凸顯了數字技術的優勢,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教材建設的數字化進程。在線上教育很熱的當下以及未來,利用新技術開展多元化的數字教材建設,擴大教育服務的范圍,強化教材與技術的融合,掌握新產品開發的能力,才能應對線上教育給工科教材建設帶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1]楊萬慶,王利永.AR技術環境下土木工程類教材內容呈現研究——以《鋼筋混凝土結構平法識圖與鋼筋算量》為例[J].中國編輯,2019(04):56-59.
[2]康颯.淺談移動APP在建筑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建材,2020(1):138-139.
作者簡介:
李帥(1980-),女,博士,副編審,主要從事高校教材出版和研究工作。
禹海濤(198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