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孝雅教育”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新動力。“孝雅教育”可以讓學生變得仁愛、熱忱,充滿責任感,更能使學生做到舉止得體,言談優雅,品位高雅。文章分析“孝雅教育”的內涵,并以教育實踐為例,從多個方面對如何有效推進“孝雅教育”進行探討。
關鍵詞:“孝雅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傳統美德;內涵;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1-0022-02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雅,古人解釋為“正也”,代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為規范。“孝雅教育”的側重點在于使學生的德、才、行做到高度統一。學校是教書育人之地,也是文化傳播之地,更是創造文化之地。在當前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學校更應以文化人、以物化人,用文化熏陶感染每一位學生,達到潤物無聲之效果。筆者所在學校現有學生340多人,其中留守兒童30多人,教師150多人。大多數學生的家庭經濟收入不高,留守兒童較多。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學生不孝不雅現象非常嚴重。所以,筆者所在學校對學生開展“孝雅教育”,讓學生早早接觸“孝雅教育”,培養學生的仁愛、和善、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使之品行端正,使之思想文明。本文結合本校教育實踐,對“孝雅教育”的有效開展進行闡述。
一、“孝雅教育”的內涵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要“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而“孝雅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有助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實現。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家庭、學校及社會這三者應作為一個完整且不可分割的教育整體,共同承擔起“孝雅教育”的重擔。開展“孝雅教育”,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由之路。“孝”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傳統美德。“孝道”則是一個人道德涵養和教育的基本出發點。“雅”代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為規范。唯有開展“孝雅教育”,才能豐富未成年人的精神內涵。通常,開展“孝雅教育”的范疇主要集中在城市學校,因為從人口構成來看,城市家長群體有著比較成熟的思想文化。但鑒于當前農村學校的情況,特別是留守兒童較多的地區,很多家長對鄉村學校所規定的一些行為規則、文明禮儀,以及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健全學生人格等方面的措施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因此,在農村學校和家庭開展“孝雅教育”,迫在眉睫。
二、開展“孝雅教育”的具體策略
1.努力營造孝雅文化氛圍
學校借助操場、樓道及教室,在每個學年開始時都更新有關孝雅文化的內容,特別是校園布告欄的內容和布局新奇別致。同時,還經常借助廣播播放孝雅文化方面的內容,從各個角度剖析生活哲理,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同時,學校積極利用國學教育營造孝雅教育氛圍。譬如,各班每周舉行閱讀《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等國學經典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在國學文化的熏陶下,逐漸開化思想、啟迪智慧,成為一個文明、勤奮、推陳出新的人。
2.在校本課程中注入孝雅教育
為推進孝雅教育,學校遵循課程改革要求,悉心撰寫孝雅文化類校本課程。此外,學校還借助實踐課籌備校本課程,力爭在教學中做到“四有”,即有課時,有教材,有教案,有考核。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變的校本課程,可以使孝雅文化最大限度地與學生的思想共同發展,為學生“行孝道、正雅行”打下堅實基礎。
3.舉辦各類孝雅教育活動
學校舉辦各式各樣、獨具特色的孝雅教育活動:一是編撰《雅行章程》,借助小組會和早晚會對學生實施孝雅教育。二是舉辦“學生禮儀規范”評選活動,每班每學期根據學生的表現,評選一位“孝雅文明代言人”,并對其進行表彰和獎勵,頒發榮譽證書。三是帶入感恩教育,籌辦感恩主題教育活動。感恩教育在孝雅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孝雅教育活動的耳濡目染下,不僅能做到孝順父母、孝敬親人,還能意識到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廣博的愛,并樂于從內心深處去體會和觸及新的事物。學校廣泛傾聽學生的心聲,感受師生間的交融,悉心打造感恩文化,讓廣大師生在“愛父母、愛學校、愛國家、愛生活、愛自我”的感恩教育活動中受到啟發、汲取能量。久而久之,廣大師生就會發自內心地體諒他人、關心他人,遭遇挫折時能夠勇于面對,勇于克服困難。
4.開展主題活動,創新孝雅教育形式
“教育在活動中進行,沒有活動就沒有教育。”學校在開展常規孝雅教育活動的基礎上,還開展一些主題活動,不斷創新孝雅教育形式,強化孝雅教育的育人功能,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1)在升旗儀式上,學生代表進行演講,并帶領全校師生誦讀經典國學作品,讓師生切實感受到孝雅文化的莊嚴性,感受到孝雅文化與愛國主義精神的關系。
(2)學校抓住傳統節日的教育契機,開展孝雅教育的思想教育活動,進一步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中國心”“愛國志”。
(3)每逢節假日,學校都把孝雅教育延伸到家庭,給學生布置一份有明確主題的“行孝踐雅”作業,讓學生在家庭中做一件盡孝道、盡兒女職責的事情。返回學校后,每個學生都要在班上進行匯報交流,并提交家長的反饋意見。這樣,既能將“行孝踐雅”落到實處,使其成為常態,又能不斷創新孝雅教育的形式,使孝雅教育形成良性循環。
(4)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學校狠抓禮儀常規教育。實際上,禮儀教育就是孝雅教育的深化和拓展。學校本著“三抓”(抓小、抓細、抓實)和“五進”(進學校、進辦公室、進課堂、進餐廳、進寢室)的要求,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學習、演示和評議,使禮儀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開展孝雅教育需注意的問題
(1)學校要根據青少年成長的客觀規律,構建“學孝、行孝、傳孝”和“學雅、行雅”的孝雅教育框架。教師要以“道德修養與實踐教學”為契入點,強化修養,規范教學,提高教學技能,把教育實效放在第一位,成為學生發展的領頭羊和校園文明的創建人。實踐證明,這套操作模式能夠引導學生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在實踐中進一步深化認知,主動行孝踐雅。
(2)學校及教師要踐行“孝行成大德,雅行鑄完美”的教育理念。1)洞察“孝雅教育”實際推行情況,不斷探索推行和監管的方法。2)在教育細節中不再只依賴學校和教師,還要大力借助家庭及社會的力量,打造“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合一的教育管理體系,共同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3)積極探索并構建“孝雅教育”各學科課程滲透體系,把“孝雅教育”滲透于各學科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總之,開展“孝雅教育”可以使學生擁有仁愛、豁達的心胸及強烈的責任感,使學生的行為舉止、思想情趣愈來愈高雅,還可以磨礪學生的意志,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矢志不移的品質及知恩圖報的品德,而這些都將成為學生受益終身的財富。學校開展“孝雅教育”的核心途徑是將其滲透到校園文化、各類學科教學和學生生活的各個層面中,使每一位學生都成為品行端正、知識淵博的人。因此,學校和教師要努力推進“孝雅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徐譚毅.孝雅教育助轉化[J].班主任之友,2006(08).
[2]樊小坤.我國青少年的孝道問題與教育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3]肖華,馬庭華.“孝雅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新課程研究,2014(07).
[4]時應彪.論青少年孝道教育[D].上海師范大學,2012.
Explor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Filial Piety and Elegance Education"
Shi Yuqing
(Yang Road Complete Primary School, Suwu Town, Minqin Coun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Filial piety and elegance education" has brought a steady stream of new impetu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of teenagers. "Filial piety and elegance education" can make students become benevolent, enthusiastic, full of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ake students behave appropriately, talk gracefully, and have elegant tast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filial piety and elegance education", and takes educational practice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strategy of effectively promoting "filial piety and elegance education" from many aspects.
Key words: "filial piety and eleganc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traditional virtues; connotation; strategy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新時代農村學校‘孝雅教育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3810
作者簡介:侍玉青(1976-),女,甘肅民勤人,中小學一級教師,從事小學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