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瑜
加強防范、大喊呼救、及時逃跑等手段,盡量避免與歹徒正面對抗,這是因為暴力犯罪分子以男性居多,普通女性的體力僅占男性的70%
在主流視頻網(wǎng)站搜索關鍵詞“女子防身術”,都會得到不少教學視頻,其中不乏控鶴擒龍、致命一擊的帥氣演示。然而,真正的專家并不推薦女性在遭遇暴力犯罪時正面硬扛。比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王大偉教授在微博分享的“女性面對突發(fā)暴力致命侵害14招”中,就沒有華麗的格斗技巧,而是強調以加強防范、大喊呼救、及時逃跑等手段,盡量避免與歹徒正面對抗。這是因為暴力犯罪分子以男性居多,普通女性的體力僅占男性的70%,受害女性正面對抗的風險很大。
女性專業(yè)運動員通過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和男性專業(yè)運動員之間的差距,但是她們的成績和男性運動員相比,總是“矮了一節(jié)”,比如:
男子田徑一百米世界紀錄是9.58秒,女子為10.49秒。
男子馬拉松世界紀錄是2小時1分39秒,女子為2小時17分1秒。
男子舉重最高紀錄為抓舉220公斤、挺舉263公斤;女子為抓舉155公斤、挺舉193公斤。
男子100米自由泳世界紀錄是46.91秒,1500米自由泳世界紀錄是14分31秒02;女子分別是52.07秒和15分28秒36。
很明顯,女性的體力明顯落后于男性。對此的科學解釋也早已成熟,男女骨骼重量差距為20%,且男性骨密度高于女性,骨骼差異對所有體育運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男性還比女性多了20%的紅細胞,這對男性的體力優(yōu)勢非常關鍵。這些和體力直接相關的性別生理差別很難被忽視或曲解,但是另一些指標差異卻會被人為地解讀出“女性體力優(yōu)勢”,比如說拿體脂含量說事的“脂肪神話”。
女性的體脂含量比男性高7%-8%,這成了一些偽科學論斷“女性體力優(yōu)勢”的依據(jù),諸如“游泳運動中女性的浮力優(yōu)勢”“女性耐力表現(xiàn)更好”。顯然,相關的賽事成績并不支持這些“科學結論”。僅從常識角度出發(fā),也很容易看出這些“科學結論”的荒謬。如果脂肪對耐力運動項目和水上運動項目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那么游泳和馬拉松賽場上應該看到的是偉岸的相撲隊員,而不是體型健美的俊男美女。
“脂肪神話”的傳播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面對男女體力差異的復雜心態(tài)。一方面,經科學研究已經做出清晰解釋的事實不容否認;另一方面,“差異”總是被認為是“不平等”的起源,性別差異總是讓人聯(lián)想起令人不快的“男女不平等”。
其實,對性別差異大可不必過于敏感。在個體層面上,對性別差異自然會做出揚長避短的選擇偏好,比如說男女之間不同職業(yè)選擇偏好就是無數(shù)男男女女的個體選擇疊加而成。
2018年,美國大學婦女協(xié)會(AAUW)整理和發(fā)布了最受男生和女生歡迎的十大專業(yè)。有更多的女生選擇了英語語言與文學、人文學科等專業(yè),而在工程類專業(yè)和計算機專業(yè)中,仍然是男生占絕大多數(shù)。商科專業(yè)則是男女生共同的最愛,性別比例基本相同。
《性別悖論》的作者、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作家蘇珊·平克根據(jù)美國科研機構一項長達四十年的研究得出結論:從事科學、技術、工程與數(shù)學(STEM)領域職業(yè)的男性多于女性,而從事醫(yī)學、法律、衛(wèi)生和教育領域職業(yè)的女性則多于男性。這一結論和AAUW的最受歡迎榜單的結論基本一致。
也就是說,四十年來,隨著男女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美國的職業(yè)性別壁壘已經消除了大半,但是男女在職業(yè)選擇上的性別偏好并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這對重新審視不同行業(yè)中的性別比例與男女平等之間的關系,很有啟發(fā)意義。
或許,將軍人、消防、警察、礦業(yè)、建筑工程、交通運輸?shù)取皞鹘y(tǒng)男性優(yōu)勢行業(yè)”中女性比例偏低視為“男女不平等”的觀點,自始至終搞錯了方向。這些“男性行業(yè)”有較高的體力要求,對女性擇業(yè)的吸引力有限,恐怕才是造成從業(yè)者“女性比例過低”的主要原因。生活中,也很少聽到女性會把礦工、遠洋船員、長途貨車司機當作理想的職業(yè)選擇。
因此,不顧女性的就業(yè)偏好,強求各行各業(yè)的男女比例接近,并不是值得追求的男女平等目標。美軍近年來的表現(xiàn)似乎就是走進了這個誤區(qū)。
2012年以來,美國政府加速了軍隊的“性別融合”,先后推行了很多提升女性占比的措施。諸如航母出海女性占比10%的配額制,開放了很多一線職位、增設了大量女性崗位,等等。美軍中的女性占比迅速從1991年海灣戰(zhàn)爭的6.7%提高到近年來的20%左右。但是,隨之而來的副作用也不可小覷。大量性騷擾丑聞、為女飛行員降低標準的爭議、對增設女性崗位必要性的質疑等等,造成了諸多負面影響。盡管問題堆積成山,還有激進者要求為軍隊中女性占比到達40%的“性別融合目標”制定時間表。然而,這些熱切追求“男女平等”的人士是否考慮過女性的從軍意愿——到底有沒有40%的美國年輕女性憧憬成為“巾幗英雄”?
性別差異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和所有的差異一樣,個體會根據(jù)自身條件作出了趨利避害、揚長補短的職業(yè)選擇,以此為基礎的性別分工是性別差異的正常結果。創(chuàng)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環(huán)境,以保障個體選擇的自由,讓當代花木蘭有披上戰(zhàn)袍的自由,也讓相夫教子的女性獲得法律的保障,這才是男女平等的合理目標。
(作者系歷史、經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