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軍 陳佳暉 張凡 傅亞婷


摘要:目的:揭示軍醫大學某班級學員間協作學習的社會網絡關系,為課堂教學管理的精準施策提供依據。方法:以本校環境衛生學某班次學員為研究對象,收集學員間咨詢和情報關系的交互信息,用GePhi 0.9.1軟件構建網絡并進行基本特征、中心趨勢、邊緣趨勢和社團結構等分析。結果:學員間咨詢和情報交流的總體密度不高,該班次學員在協作學習中存在“邊緣人”“核心人”和“學習派系”等現象。結論:準確識別協作學習中的“邊緣人”“核心人”和“小團體”有助于課堂教學中的分組決策和課堂互動管理。
關鍵詞:社會網絡分析;軍校醫學生;協作學習;課堂管理
前言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已逐漸被淘汰,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已經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認可,并不斷實踐和創新。翻轉課堂、智慧教室等新型課堂教學方式已有效拓展了我校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2]。協同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師—生和生—生之間信息、情感交流和知識共享的過程。學生間形成協作學習關系,不僅能提高學習效果,而且也能減少情緒問題和促進學業投入[3]。在軍醫大學學員環境衛生學授課中,將協作學習引入到課堂中,既可以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氛圍,又可以培養學員協作解決和探究問題的能力。然而,目前許多教員不能準確掌握學員間協作學習中信息交流的現狀,也不能將協作學習的網絡特征用于課堂教學實踐。因此,本研究中我們基于社會網絡分析技術[4,5]構建軍醫大學某班次學員之間的協作學習網絡,定量揭示協作學習團體中的“核心人”“邊緣人”和“派系關系”等特征[4],將其用于學員分組、組長選舉等決策,以及師生互動等教學過程,極大豐富了授課教員對課堂教學組織管理的技術手段。
對象及方法
1.1 調查對象和內容
以我校某環境衛生學教學班級學員為調查對象,采用自行設計的學員協作學習關系調查表進行橫斷面調查。調查內容除姓名、性別等一般項目外,還調查了如下2個問題:(1)學習咨詢關系:您學習中碰到困難時會向哪些同學請教?(2)情報交流關系:您經常從哪些同學獲得學習相關信息?每個問題最多填5個名字。
1.2 構建學習網絡
仔細核查調查問卷,以被調查學員作為源節點,以問卷答案中的學員為靶節點,以學員之間所存在的咨詢或情報傳遞關系為邊,建立協作學習的學習咨詢和情報交流關系網絡數據庫。
1.3 網絡特征分析
協作學習網絡的特征分析和展示主要選用Gephi 0.9.1軟件(https://gehi.org)進行,涉及的主要指標包括:(1)網絡整體結構,包括網絡直徑、平均路徑、平均密度和平均聚類系數等;(2)節點中心趨勢,包括程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等;(3)網絡小團體結構,采用“modularity”菜單進行分析,并將小團體分析結果與網絡節點對象的性別及宿舍信息相比較。
結果
2.1 協作學習網絡總體特征
本次共調查環境衛生學授課某班次學員95人,其中男生34人,覆蓋率97.9%(95/97)。咨詢關系網絡(圖1)由95個節點學員和193條咨詢關系邊(包含27個雙向關系)所構成,該網絡的直徑、平均密度、平均路徑和聚類系數依次為12、0.022、0.082和0.144;情報關系網絡(圖2)由95個節點學員和189條信息交流邊(包含26個雙向關系)所組成,該網絡的直徑、平均密度、平均路徑和聚類系數依次為8、0.021、3.494和0.172。咨詢關系網絡和情報關系網絡顯著相關(R=0.536,P < 0.001),提示學生間學習咨詢和情報交流的行為間具在較高的一致性。
2.2 協作學習網絡中心趨勢
咨詢關系網絡和情報關系網絡的中心趨勢分布如圖1和圖2所示。在咨詢關系網絡中,3名學員(A79、A54和A82)具有很高的程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是協作學習中咨詢關系的核心組織者和傳遞者,是網絡中的“關鍵核心人”;A06、A44、A10和A19雖然具有相近的程度中心性,但A10和A19的中介中心性更高,在咨詢關系傳遞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在情報關系網絡中,同學A79具有最高的程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是班級學員間學習相關信息交流中最重要的組織者和傳遞者;其次,3名同學(A51、A19和A06)也具有較高的程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他們的缺失也將導致學員間學習相關情報傳遞出現問題。
2.3 協作學習網絡邊緣節點
咨詢關系網絡和情報關系網絡中分別存在6個和4個孤立點(圖1和圖2,藍色標簽點),它們所代表的學員與班級其他同學間沒有學習咨詢或/和情報交流關系;13和22個同學(圖1和圖2,黃色標簽點)雖然與其他同學存在一定的咨詢或/和情報關系,但他們卻處在咨詢網絡或情報網絡的邊緣,往往與班級同學間存在較少的學習協作。孤立點和邊緣點所對應人員是學習協作關系網絡中的“邊緣人”。
2.4 協作學習中的派系結構
咨詢關系網絡和情報交流網絡中也存在相對緊密聯系的小團體,如圖1和圖2中由相同顏色節點組成的學生小群體,即網絡中的派系結構。咨詢網絡中存在8個較大的小團體(團體內成員數 >3人),其顏色分別為紫色、淺綠色、淺藍色、深綠色、橘黃色、黑色、粉紅色和灰紅色,其中淺綠色和紫色團體內部成員間咨詢關系較為密集;情報網絡中存在6個較大的小團體(團體內成員數 >3人),其顏色為紫色、淺綠色、淺藍色、橘黃色、黑色和粉紅色,其中淺綠色和黑色團體內部成員間情報關系較為密切。有意思的是,咨詢網絡和情報網絡中紫色團體幾乎全由男生組成,男生占比分別為19/21和21/21,而淺綠色團體全由女生組成,呈現高度的性別富集(P< 0.01)。
討論和建議
每一門課程的課堂教學都離不開老師、同學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片面強調老師和學生的重要性都不科學。然而,很多老師在授課前不關注授課班級學員間的協作學習關系,也不能將學員間的協作學習特征用于課堂的精準管理。在本研究中,我們首先對某軍醫大學本科班級95名學生進行協作學習關系的現狀調查,對其相互之間的咨詢關系和情報交流關系進行了社交網絡分析,發現了班級學員在協作學習網絡中存在“邊緣人”“核心人”和“派系關系”現象??茖W解析這些特征不僅能發現班級學員在協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而且能夠有效指導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從咨詢和情報網絡的整體特征來看,該班次學員之間的協作學習關系較為疏遠,存在布局不平衡現象,與我們前期調查的流行病學課堂咨詢網絡[5]相比其整體交流的水平偏低,提示老師在教學中應采取各種手段增強學生間的互動和交流關系。從咨詢關系網絡來看,該授課班次學員在中存在3名程度中心性高、中介中心性高的“核心人物”,如A79、A54和A82,他們是班級學習咨詢關系的組織者和課程知識流通的樞紐點。據調查,他們也是班級中專業知識的權威代表,學習成績較好或學習行為活躍,可作為班長、課代表、小組組長的重要候選人。相比于咨詢關系網絡,情報關系網絡中的核心人物較少,僅僅1名同學(A79)具有絕對優勢的程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是班級學習相關信息交流的情報樞紐,將其任命為學習委員或課代表可能會更有價值。另外,從情報網絡來看,A06、A51和A19可能是學習小組中副組長的優先選擇對象。有意識地發掘這些同學的潛力,有助于共享各種信息,尤其是情感、經驗等決定班級競爭性和創造力的隱性知識。
從上述協作網絡的結構來看,網絡中也存在不與或很少與同學進行問題咨詢和情報交流的“孤立點”和“邊緣人”,如圖1和圖2中的紅色標簽和藍色標簽同學,他們的數量占到了全班同學總數的30%左右。他們遇到問題主要靠自己來解決,有學習相關信息也不和同學分享,有更高的風險成為班級學習成績的落后者和情緒性格的異常者[6],應該是授課老師和班級輔導員重點關注的對象,可以在課堂前、課堂上有意識地進行教學設計,針對性的促進這些同學和其他同學之間建立聯系,促進互動。
班級咨詢網絡和情報網絡中也出現了“派系關系”,表現為節點成員內部之間有相對緊密的咨詢或/和情報交流關系。咨詢網絡和情報網絡中分別存在8個和6個小團體,其中淺綠色和紫色團體成員間均呈現密切的咨詢關系或情報交流關系。事實上,協作學習網絡分析所確定的小團體事實上可用于課堂教學管理中的學習小組分組優先方案。這種分組方案更具有群眾基礎,在分組學習、討論和解決問題中更容易積極發言、相互交流,能顯著提高小組學習效果。利用網絡派系結構分組也避免了以往老師課堂學習分組的盲目性,其技術簡單,具有很好的適用性。然而,該班級的學習協作小組存在明顯的性別排斥現象,男、女同學在學習中缺乏溝通和交流。
協作學習網絡的分析結果也可指導課堂授課的師生互動,例如,選擇“核心人物”進行課堂提問,一方面容易引起其他學員關注而提高互動效果,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其良好的代表性了解班級學員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選擇“邊緣人”或“孤立點”進行課堂互動,則有可能提高其課堂參與度,通過恰如其分的提問,還可能增強其自信心和融入團隊的意識。有意識地選擇緊密聯系的團隊進行難度較大的實驗性研究還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成績??傊瑯嫿▽W員協作學習網絡,充分發掘其中各種節點和“派系結構”的特征,非常有助于科學劃分學習小組,提高課堂組織管理和課堂教學互動水平,是一項值得推廣的課堂教學教育技術。
參考文獻
[1] 郭曉晶,趙艷芳,吳騁,許金芳,王睿,葉小飛,賀佳?;诜D課堂的形成性評價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的實踐與評價。中國衛生統計,2018;35(04):613-615,617.
[2] 余泰,李莉,趙欣?;诮逃髷祿母咝V腔劢虒W環境構建。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39(07):285-288.
[3] Han JY,Hoon KK,Rhee WJ,et al. Learning analytics dashboards for adaptive support in face-to-face collaborative argumenta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2021,163(104041).
[4] 鄭婭峰,趙亞寧,王雯.在線協作討論中社交關系分析及可視化呈現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1(5):10-17.
[5] 丁美月.大學新生人際調適中朋輩團體輔導的應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36(04):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