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7日,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播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獲得“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榮譽。對此,謝軍說:“我們北斗三號逐步把所有星上的單機產品的國產化率從80%提高到了100%。國產化這件事情,我覺得在我整個負責和跟大家一塊研制北斗三號衛星過程中,應該是做得比較漂亮的一件事情。”

2月25日上午,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作為“小木耳大產業”的領路人,國內“南菇北移”“北耳南擴”等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的首倡者,李玉探索出了“科技專家+示范基地+農業技術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農戶”的食用菌科技扶貧模式。2012年以來,李玉率團隊深入全國40多個深度貧困地區,推動建立31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幫扶800余個村、3.5萬余貧困戶實現徹底脫貧,年產值達350多億元。
“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如果不能幫農民實實在在賺到錢,那就連‘稱職’都談不上。我快80歲了,但我還是要堅持下去。”李玉說。
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建議普通孩子學奧數。普通孩子也沒必要去學習那些怪怪的、奇特的技巧。消息一出,“院士不建議普通孩子學奧數”的詞條沖上微博熱搜榜第一。
對此,有媒體評論稱,當全民都參與數學競賽,就意味著有很多對數學競賽并無熱愛和激情的人陪跑,這其實對他們是一種消耗。

2月10日19時52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實施近火捕獲制動,探測器順利進入近火點高度約400千米,周期約10個地球日,傾角約10度的大橢圓環火軌道,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實現“繞、著、巡”第一步“繞”的目標。
2月11日晚,“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登上牛年春晚的舞臺。孫澤洲出身航空航天家庭,34歲就成為“嫦娥一號”的副總設計師。2016年,“嫦娥四號”任務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式立項,作為兩個探測器的雙料總設計師,孫澤洲開始了一面飛“月背”、一面奔“火星”的“超常”工作狀態。

北京時間2月19日凌晨,由澳大利亞、美國和中國的三個團隊分別獨立完成的重要天文研究成果,在國際科學期刊《科學》和《天體物理學報》聯合發表了三篇論文。其中,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茍利軍及其學生趙雪杉、鄭雪瑩為《科學》論文合作者,并作為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在《天體物理學報》發表關于黑洞自轉精確測量的論文。
研究團隊分別對歷史上發現的第一個恒星級黑洞——天鵝座X1(Cygnus X-1)的距離、質量、自旋及其演化做出最為精確的測量和限制,發現該X射線黑洞雙星系統包含一個21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且自轉速度極接近光速。這是科學家迄今發現并確認的唯一一個黑洞質量超過20倍太陽質量、且自轉如此之快的X射線雙星系統。
茍利軍團隊結合新得到的距離和質量的測量結果,通過分析X射線光譜數據,實現對黑洞自轉速度的精確限制,此次測量的天鵝座X1黑洞轉動更加極端,黑洞視界面正在以至少95%的光速自轉,這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個以如此高速度轉動的黑洞系統。

3月11日凌晨,“85后”上海女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辛秀芳及其團隊登上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志。這篇題為“NLR蛋白介導的植物免疫需要模式識別受體”的論文,解決了一個植物免疫領域長期待解的科學謎團,為培育優良持久抗病的農作物提供了新思路。
組建實驗室僅三年多,就在《自然》雜志上發表文章,辛秀芳科研生涯的“起跑”可謂速度超群。談及自己科研生涯的快速“起跑”,辛秀芳說,這背后離不開上海自由寬松的學術氛圍和對年輕科學家的信任與支持。

2月2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該校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陳杲完成的論文《J方程和超臨界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的變形》,在世界知名數學期刊《數學新進展》在線發表。
這項成果屬于復微分幾何研究范疇,該領域有兩個來自物理學的方程至關重要,一個是成為量子力學標準模型的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另一個是和相對論緊密相關的凱勒-愛因斯坦方程。在穩定的前提下求解這兩個方程,一直是復微分幾何界的核心任務。
今年年僅26歲的陳杲,科研履歷異常精彩。他2008年入讀中科大少年班,2012年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博士;2017年博士畢業后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2021年加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

2021年2月17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路生領銜的江西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重大科研成果,提供了目前為止國際上規模最為宏大的豬腸道微生物基因集和基于宏基因組組裝的基因組。該成果的面世,為豬腸道微生物組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擴展資源。
黃路生院士團隊采集了不同年齡、性別、品種、地理區域、不同腸道部位和不同野豬來源的500個樣本,進行深度宏基因組測序,并整合了現有的豬腸道菌群基因組,構建整合了豬腸道微生物基因目錄(PIGC),其中包含來自787個腸道元基因組的17,237,052個完整基因,它們以90%的蛋白質同一性聚類,其中28%是未知蛋白質。與此同時,通過采用分箱分析模式,構建了6339個基于宏基因組組裝的微生物基因組(MAG),它們被聚集成2673個物種級別的基因組倉,其中超過86%為當前數據庫中沒有可用的基因組序列。
在這項研究中,黃路生院士及江西農業大學首席教授陳從英帶領團隊使用構建的PIGC和MAG,比較了野豬和高度商業化杜洛克豬腸道微生物組之間的差異,發現兩者之間腸道菌群組成差異顯著,為從腸道菌群角度分析野豬抗逆性和商業豬種高生長速度、高飼料利用提供初步參考數據,尤其是野豬腸道菌群樣品以及空腸、回腸和盲腸內容物樣品的使用,極大地增強了PIGC和MAG的廣泛代表性。

2021年2月18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圍繞肺移植重大關鍵難題的研究成果,在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上斬獲2020年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技術成果在同領域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供體肺離體后保存時間太短、圍手術期生存率不高、移植術后康復時間長,是國內肺移植領域一系列“卡脖子”關鍵難題。武大人民醫院胸外科肺移植團隊聚焦肺缺血再灌注損傷,在臨床實踐中持續科研創新,將供體肺缺血再灌注時間從6小時延長到12小時,實現三年內移植患者圍手術期零死亡,肺移植后最短13天康復出院。
這一研究成果對提高肺移植成功率、擴大肺供體庫、提升邊緣性供肺移植的安全性及開展緊急救援性肺移植手術,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和社會價值。研究成果在全國10多家大型三甲醫院得以推廣,授權專利8件,發布指南、規范及專家共識9個,對我國肺移植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以及肺移植規范有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日,記者從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服)獲悉,由我國自主研發合成基鉆井液的恒流變溫度范圍指標超越當前國際同類型技術,分別突破最低3攝氏度和最高180攝氏度的“極限”溫度。這標志著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水恒流變合成基鉆井液技術(以下簡稱深水鉆井液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進一步開發更高難度深海深層油氣資源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據介紹,鉆井液技術被業界稱為石油鉆井的“血液”,在鉆井作業中起到攜帶巖屑從井下返出、維護井下環境穩定等作用,是鉆井工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撐,同時也是決定油氣資源開發深度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深水鉆井液技術是國際鉆井液領域的前沿,更是破解深海高難度鉆井難題的“金鑰匙”。
該技術自研發成功以來,已經圓滿完成了國內7口超深水鉆井作業,平均作業水深超過1500米,最大作業水深達到2619米。目前,中海油服正加大該項技術的研發力度,以適應南北極作業環境為目標,力爭突破到零下15攝氏度和200攝氏度的應用極限,進一步鞏固在該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柔性平板探測器歷來是X射線平板探測器開發的技術瓶頸,福州大學教授楊黃浩、陳秋水課題組提出了高能量X射線光子誘導缺陷產生長余輝發光的機理,打破傳統X射線平板探測器的固有限制,為制備新一代柔性X射線成像設備提供了新思路和途徑。2021年2月18日,《自然》在線發表了他們的合作研究論文《高分辨X射線發光擴展成像》。
該研究表明,稀土納米晶閃爍體具有尺寸易調控、無色透明、分散性良好、余輝性能優異等特點。因此,研究團隊將其與柔性基底相結合,制備出透明、可拉伸、無需電子電路的柔性X射線成像設備。實現了柔性、高分辨的全景X射線成像,相比傳統平板探測器具有明顯優勢。
據介紹,基于納米閃爍體的柔性X射線成像設備具有制備工藝簡單、便攜式、成本低、成像性能優異等優勢,在便攜式X射線探測器、乳腺成像、牙科全景成像、工業探傷、高能物理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和應用價值。目前,我國的高端X射線影像設備及關鍵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楊黃浩團隊的成果標志著我國在柔性X射線成像技術方面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并有望突破國外的技術限制,推進高端X射線影像裝備的國產化。
2021年2月18日,記者從北京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技術部門獲悉,陜京天然氣輸氣管道榆林壓氣站RY3403機組例行檢修后平穩運行超過三周,各項指標符合要求,企業研發團隊自行研發的內部高速運轉核心部件帶動的驅動端和非驅動端軸振動值為8-9μm,小于維修前的11-13μm,達到了國際同類機型性能。這標志著北京管道公司進口設備核心部件國產化替代工作在技術應用層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在打破國外壓縮機技術壁壘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