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觀全球,智能制造已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中也多次提及“智能制造”,這均表明我國智能制造對于國家國際競爭力的提高越來越重要。
《智能制造發展指數報告(2020)》顯示,經評估全國12000多家制造企業,有75%的企業已開始部署智能制造,但只有14%邁向了數字化階段,只有6%呈現出明顯的網絡化特征。智能制造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目前仍有大量制造企業因意愿不強或能力不足等原因未能入局。破解難題需要政府、企業以及其他各方的共同努力。
今年兩會上,來自各方的代表委員們也紛紛為我國智能制造的健康發展建言獻策。為此,我們梳理了一些提振制造業發展的錦囊妙計。
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表示,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國龐大的制造業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再次證明制造業對大國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意義。但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依然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鏈子”風險增多。在進入新發展階段時,加快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更加迫切。
為此,苗圩建議:一是加快健全有利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比如,企業公平競爭機制尚不健全,一些隱性的市場準入限制依然存在,企業稅費負擔依然較重,金融對制造業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強;二是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不強,關鍵還是科技與產業“兩張皮”問題未得到解決。必須科學配置科技資源,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三是加快建設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隊伍。要深入實施教育“強基計劃”,培養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人才。要貫通“技術工人—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大國工匠”的成長通道和發展路徑。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制造業必須繼續堅持走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之路,聚焦基礎研發能力,增強網絡信息化建設,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加速推進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針對中國智能制造發展,雷軍提出了四條建議:一是營造有規劃可預期的宏觀政策環境,引導龍頭企業更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扎實推進、穩步提升,不能“急功近利”,不搞“面子工程”,確保我國智能制造健康有序發展;二是推動產學研協同研發,組建創新聯合體,夯實智能制造裝備及關鍵部件的基礎研發能力。實施智能工廠標準化、模塊化建設,實現高效、柔性生產;三是持續培育智能制造服務平臺,力爭在智能制造系統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四是通過引進來、培養好、促轉型等方式,加速填補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建議國家支持企業加大國際智能制造人才引進,推動產學研互動融合,架設高校院所與制造企業之間的人才橋梁。

在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看來,我國裝備制造領域仍然存在明顯的供需矛盾,主要體現在中低端制造裝備的產能過剩和先進制造裝備的供應不足而導致供給側結構性失衡。發達國家對我國的遏制和打壓主要集中在高端裝備制造及其關鍵零部件領域,據數據顯示,在高端裝備領域,我國80%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40%的大型石化裝備、70%的汽車制造關鍵設備、90%的柔性顯示屏加工裝備仍然依靠進口。
因此,馬新強提出五點建議,一是組建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技術研究院;二是立體化完善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財稅政策;三是支持企業依托產業集群、創新中心等,與其他企業和各類主體建立深度協作的研發體系,促進新技術與高端裝備制造業交叉滲透,推動從技術融合到產品融合再到業態融合;四是充分發揮大企業的產業組織作用,圍繞打通產業鏈,構建產業生態體系,促使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形成更緊密的新型產業合作關系;五是推動行業重組,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新鄉白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邵長金就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交議案。他表示,我國是世界制造業大國,傳統制造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這些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如紡織、服裝、化纖、鋼鐵等),多年來,解決了我國大量勞動力就業的問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分配不均的矛盾。但傳統制造業面臨著資源匱竭、生態環境、薪酬分配、創新研發資金短缺等多重壓力。目前傳統制造業正處于向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態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亟須國家有關部門針對傳統制造業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幫助這些企業加快科技進步和轉型升級的步伐,促使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快速轉變,以免在改革大潮中落伍,從而影響到國家改革與發展的整體規劃。
因此,邵長金建議,國家應盡快出臺新的與傳統制造業相配套的科技項目立項、科技研發經費資助和稅收減免政策,使傳統制造業在國家政策“紅利”扶持下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重現新的生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一重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明忠表示,當前我國制造業特別缺乏集共性技術研究、中間試驗、工程化應用及產業孵化于一體的創新平臺,涉及國家安全和產業安全的高端材料“卡脖子”技術問題日益突出,裝備制造業全鏈條協同發展不暢,產學研用融合度較淺等問題,都嚴重制約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
針對我國高端制造業存在的短板,劉明忠建議,急需建設國家大型鑄鍛件技術創新中心,形成滿足產業創新重大需求、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攻克轉化一批高端重大裝備制造產業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他還建議,加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溝通協作,聯合成立創新聯盟、“校企協作創新平臺”等,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
對于我國制造業而言,智能制造是數字經濟的“皇冠”,是推動我國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十四五”時期,“中國制造”必向“中國智造”加速轉身,制造業將成為各國搶占數字經濟制高點的主戰場,成為提升國家整體制造業水平的增長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