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祥/江蘇省蘇州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項全新的開創性工作,國內還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鑒。蘇州市有基礎、有條件、有責任、也有決心干在先、走在前,為全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樹樣板”,為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探路子”。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要求“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人口凈流入城市的郊區、集體經濟實力強以及其他具備條件的鄉村,到2022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2019年,農業農村部、江蘇省政府簽訂合作框架協議,也提出“蘇南地區和蘇中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蘇州一直是全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典型,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全國前列。特別是2011年被列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以來,蘇州共承擔19項國家級改革試點任務,基本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有力促進農業轉型和農村快速發展,有力促進農民共享發展成果。目前,全市村均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達到1053萬元,100個市級相對薄弱村年均收入達到44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74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889:1,蘇州始終是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地區之一。可以說,“到2022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蘇州有著很好的現實基礎和發展機遇,是最近兩年必須完成的硬任務,是蘇州鄉村振興的第一個重要階段性目標,對蘇州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會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在探索推進過程中,蘇州著力強化頂層設計,健全工作推進機制,確保工作有抓手,行動有方向,引導、激勵、監測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創新實踐。
提出實現既定目標的解題步驟,出臺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3月19日,蘇州召開全市農村工作會議暨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動員部署會,并印發《蘇州市探索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這是全國首個設區市黨委政府圍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既定目標出臺的政策文件,文件緊扣“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目標,明確了重要工作任務和20項重點工程。
給出評估行動進展參考依據,形成評價考核指標體系。與中國農科院簽訂合作協議,開展戰略咨詢、規劃編制等七個方面的合作。結合農業農村部、江蘇省合作框架協議,于2020年5月28日在北京與中國農科院聯合發布《蘇州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2020—2022年)》。指標體系的發布得到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國取得較大影響。《指標體系》框架設定為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城鄉融合4個領域,制定3級指標,區分市、縣、鎮3個行政層級,總體形成“四三三架構”,是全國首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評價考核體系。指標設置力求既能代表農業農村現代化最新發展水平,又能體現蘇州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探索性、特色性,突出引領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排出率先推進的重點難點,制定目標任務分解工作清單和考核方案。根據三年行動計劃和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制定目標任務分解工作清單,共分解出103項重點目標任務,明確市級責任單位和三年目標任務。蘇州各縣級市(涉農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三年行動計劃、目標任務分解工作清單及所轄鄉鎮三年目標任務、工作實施方案。同步出臺《2020年蘇州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績考核方案》,對縣鎮兩個層級分別考核,通過考核排名推動各地切實補短補弱,保障蘇州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整體推進,強化考核結果運用。
打造率先推進的示范標桿,開啟市級示范鎮和縣級示范鎮同步建設。建立完善市領導掛鉤聯系鄉村振興工作制度,22個市領導分別掛鉤一個鄉鎮,一掛三年,配套定制《掛鉤聯系工作手冊》,每季度掛鉤走訪情況有據可循,努力將市領導掛鉤聯系鄉鎮打造成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市級示范鎮,并納入蘇州市級考核對象。各縣級市(涉農區)參照蘇州市級制定本區域領導掛鉤聯系鄉鎮工作制度,其他未被市領導掛鉤鄉鎮作為縣級示范鎮建設由各地根據實際,制定辦法,予以統籌安排,確保全域推進,不落下一個鄉鎮。
把握率先推進的有力抓手,開展制度化和常態化調度。圍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每季度開展一次專題調研;圍繞重點難點工作,開展不定期調研;圍繞重要指標任務,適時調度任務完成情況。通過高密度調研調度,及時跟蹤掌握面上的工作動態,研究分析存在的共性和個性問題,加強分類指導,編發專題調研情況通報,推動各地查漏補缺;注重信息采集和經驗總結,匯編《蘇州鄉村振興》工作簡報,宣傳各地各部門工作亮點。
農業農村現代化關系千家萬戶,自工作啟動以來,全市上下聚焦率先目標,凝心聚力,扎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藍圖逐漸在蘇州大地上展現出現實模樣,農村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高。
“農業強”的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在全國率先出臺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渡難關的十條政策意見,獲得農業農村部高度肯定。智慧農業等全國農村改革試點任務深入推進,中國農科院華東農業科技中心落戶蘇州。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蔬菜基地、高標準池塘和美麗生態牧場“三高一美”實現全覆蓋,農業現代化指數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全國前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生產能力和水平有了根本性提高,農產品品牌建設成果初顯,成功創建“蘇州大米”“蘇州水八仙”等18個特色鮮明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達到12個,數量居全省前列。不斷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發布“鄉村產業合作指引圖”,2020年縣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530億元、帶動農戶270余萬戶,農產品電商銷售額71.02億元。
“農民富”的幸福指數進一步提升。全市村均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776萬元增長到2020年的1053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57萬元增長到3.76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889:1。農村產權線上交易基本實現“應進必進”,累計達4.32萬筆,簽訂合同金額超過71.87億元,所有涉農市(區)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工作。農民就業創業政策體系日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率先實現城鄉并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2015年的750元/月提高到目前的1045元/月。集體經濟薄弱村掛鉤幫扶工作持續推進,所有相對薄弱村年收入超過444萬元。
“農村美”的形態進一步凸顯。全面完成鎮村布局規劃優化完善和“多規合一”村莊規劃試點工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在全省率先實現市域任務銷號,長效管護行政村占比100%,昆山市入選“全國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地方”,太倉市被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全市累計命名45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數量和質量領先全省。累計建成市級特色康居鄉村2784個、特色康居示范區53個。全市共有14個中國傳統村落、31個省級傳統村落,數量均居全省第一。建立跨界河湖聯防聯控聯治體系,吳江區“跨界聯合河長制”入選“中國改革2020年度案例”。
“社會文明程度高”的實踐內涵進一步拓展。率先在全省開展縣鎮村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與管理地方性標準制定,2175個村、社區小微權力清單和流程圖全面在線公示。民主法治示范村占比48.57%,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實現全覆蓋,縣級及以上文明鄉鎮、文明村占比分別為100%、78%,梅李鎮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7個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個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過程,重任在肩,時不我待。蘇州市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要求,聚焦“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總要求,緊扣“強富美高”總目標,以更加堅決的態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務實的作風,加快推進蘇州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藍圖率先在蘇州大地展現現實模樣,努力為全省乃至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多“蘇州經驗”,貢獻更多“蘇州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