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川 陳佩弦 鮑沁雨/江蘇省南京市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南京市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全市17 個特色田園試點鄉村,已全部獲得命名。在高質量開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同時,南京市提出以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引領帶動美麗鄉村示范村、宜居村、田園綜合體、民宿村建設,形成“五村”共建,以點帶面、串點成線,以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總攬美麗鄉村建設全局。面對“十四五”“美麗江蘇”建設的新階段新形勢新要求,結合都市近郊的南京鄉村特點,全市以都市田園鄉村為引領,深入探索具備南京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徑。
在城鄉融合的發展階段下,需要把握都市近郊優勢,提升鄉村主動吸納城市發展勢能的能力,與城市形成平等互補和互相支持的關系。“都市田園鄉村”發展模式構建旨在發揮都市近郊特點,建設兼納城市與鄉村優勢的新田園城鄉。其強調以特色要素為抓手,加快培育鄉村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以全域發展為導向,統籌協調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的完整系統;以城鄉融合為核心,著力創造與城市等值的鄉村生活。
南京鄉村具有典型的都市近郊特征,適應于“都市田園鄉村”發展模式。如江寧區鄉村建設緊扣都市近郊區位特征,通過“4 試點引領——20 組團聯動——3 大片區覆蓋”,將全區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分為特色田園鄉村片區、特色田園鄉村組團、特色田園鄉村村點三個層級,全域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著眼村點,經過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江寧徐家院村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改造原有閑置老宅,置入創客中心、文旅中心、農耕館、村史館等新興功能,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打造若谷等精品民宿,提供餐飲、住宿、駐外等多元服務,為都市人群提供環境優越的鄉野旅居空間;發展吉吉王國地方農業園,開展各類農耕教育體驗的親子項目,讓孩子學習農耕知識,充分體驗田間快樂……徐家院通過整合空間、產業、生態等多維鄉村要素,聯動都市,系統發展。
根據未來全域鄉村發展和面上創建的要求,南京市提出實施連片建設的發展要求——以點帶面,串點成線,依托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打造多個精品片區,精心籌劃總里程320公里的8 條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其中,精品線路作為全域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整合區域資源,進一步強化特色田園鄉村點的帶動作用,整治提升周邊整體環境,實現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顯現“環境、產業、文化、旅游、社區”相互疊加功能。江寧西部旅游大道是南京美麗鄉村江寧西部示范區重點打造的精品線路,完善區內基礎道路交通設施,串聯區內主要村落、園區、景區等節點,逐步形成點上有特色、線上有聯結、面上成規模的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新格局。
南京鄉村具備都市近郊特征,城鄉要素流動頻繁,易受周邊經濟帶動,一定程度上可以獲得大城市發展的反哺。吸納新興都市元素,發展鄉村新業態,是增強城鄉融合驅動力的重要途徑之一。結合“十四五”規劃提出的相關要求,南京特色田園鄉村發展應把握都市近郊優勢,挖掘近郊鄉村的創新空間價值并將其作為新業態的空間載體,提供相應政策、配套服務與用地支撐,嘗試優先在特色田園鄉村中培育。同時,結合“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部署,率先探索南京都市田園企業和社區的合作模式。首先依托都市田園鄉村的特點,找準村企共同利益和需求的結合點,引入企業資本和人才,帶動村莊現代農業發展升級,推動農旅融合,賦予鄉村振興新動能。高淳區壟上村在大千公司整體建設運營基礎上,引進南京漫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打造特色茶藝文創基地。同時尋找老工匠、老木匠、毛竹編織等鄉土藝人,進行老建筑的保護與整治,結合老建筑,植入咖啡館、手工作坊、餐飲民宿等多元產業。
根據《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南京市確定鄉村振興目標,推動都市型農業提質增效。都市型農業的提升需要與現代科技、二三產業有機結合,既扎根于傳統農業,也進一步推動農業吸納更多元素。在與現代科技結合上,首先要加快農田連片及閑置地整治、高標準池塘改造等工程,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再者可將村莊結合農業園區發展,兩者形成良性互動,促進提檔升級工程,以農業園為核心形成科技農業高地,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高水平打造特色田園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平臺、特色農產品區,農業產業實現集群集聚發展。同時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和生態畜牧業。
在農業提升基礎上,策劃打造南京鄉村品牌名片,如“金陵山水畫、江南田園詩”,打造金陵書香意境、現代田園生活。結合南京市“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融合”的城鄉總體空間格局,重點打造市域南北兩片“山青、水綠、林郁、田沃、村美”的世界級田園鄉村。溧水區白馬鎮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為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綠色智慧農業為主題,以生物農業為主導產業,努力建設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示范區、長三角農業科技創新策源地、科技振興鄉村樣板區,在農業發展上不斷做優做強。
特色生態是特色田園鄉村的主要內涵之一,南京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過程中應合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通過規劃技術手段,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延續原有的鄉村生態格局、生態網絡和自然肌理,并融入新興元素,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行,激發鄉村生態活力。六合區依托生態資源進行村莊建設,為未來預留空間。一方面,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合力打造精品村莊標桿;另一方面,以生態資源為基底,融入現代文旅元素,帶動鄉村多元發展,如推進平山森林公園——竹鎮53公里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建設、打造程橋水韻原鄉市級田園綜合體、以池杉湖省級濕地公園為平臺,舉辦荷花文化藝術節等活動。
黨管農村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基本前提,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人民為中心,立足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讓廣大農民利益得到充分滿足。與此同時,加強政府與鄉村社會的互動和協同合作,強化信息公開和村民參與,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在此基礎上,根據南京各區實際,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創新鄉村治理體系。高淳區通過政府牽頭,成立農業大戶、合作社、企業家組成的黨建聯盟,作為村莊議事、反饋問題的平臺,通過每季度組織活動加強各主體的互動與聯系,整合資源,形成發展的合力。溧水區通過創新成立“兩莓黨支部”,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支部與省市黨組織結對共建,引入各方信息和資源,有效帶動“兩莓”產業進一步壯大。構建社區幫扶機制,引導和幫助村民進行鄉村社區營造,協助村民成立合作社、培育社區自治組織及村民議事規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統籌好資金、土地、人才三大要素的供給,強化配套機制研究,促進要素活力釋放。
資金方面,南京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需要整合各類涉農資金項目,帶動各類示范村建設投入。整合的涉農資金主要包括省級村莊環境整治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等專項資金;農村改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農村公路等切塊的專項資金;農田水利等涉農專項資金。此外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機制,適度引入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吸納社會捐助資金。
土地方面,南京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需要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盤活“三塊地”,形成村莊發展動能。如高淳區引導居民利用自有住宅從事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支持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使用建設用地自辦或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與其他單位興辦相關企業;在農戶自愿前提下,開展有償退出閑置宅基地試點工作,保障農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通過農村耕地質量提升項目,整理6000 余畝耕地,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通過多種方式流轉土地經營權,便于開展適度規模經營。
人才方面,南京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需要建立田園鄉村智庫,引入鄉建人才助力鄉村持續發展。如南京大學建筑與城規學院參與設計江寧區徐家院村民活動中心;徐家院返鄉鄉賢開辦若谷民宿,逐步將其打造為口碑品牌。高淳區結合“鄉土專家”評審工作,引入第一批12 名“鄉土專家”中,涉及茶葉、早園竹、林果等產業鄉土專家有5 人,他們以專業的職業技能帶動農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