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錦英
福建省南平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福建南平 353000
臨床提倡自然分娩減輕對身體的損害, 但部分產婦難耐受分娩疼痛可能選擇剖宮產, 不利于促進產后身體恢復[1-2]。 馮永玲等[3]學者認為,常規分娩的重點是自然分娩、遵醫囑予以縮宮素,促進分娩,但疼痛劇烈,產婦耐受性較差,未得到其與家屬的青睞、認可,臨床應用受限。 隨著現代醫療事業發展,無痛分娩在臨床被廣泛應用,最早在國外流行,其分為藥物無痛分娩及非藥物無痛分娩兩種類型, 其中最滿意的方法是椎管內分娩鎮痛,減少分娩時疼痛感,確保產婦能在第一產程得到足夠休息, 待十指全開時保持足夠的力量完成分娩流程。該研究方便選擇2017 年2 月—2019 年8 月福建省南平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收治的114 名產婦為研究對象, 比較常規分娩和無痛分娩技術對產婦鎮痛效果及妊娠結局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婦產科收治的114 名產婦為研究對象,采納隨機數字表法分兩組,每組57 名,觀察組:年齡 23~38 歲,平均年齡(27.26±2.47)歲;孕周 37~42 周,平均孕周(39.84±1.26)周。 對照組:年齡 22~35 歲,平均年齡(27.04±2.18)歲;孕周 38~42 周,平均孕周(39.71±1.15)周。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單胎頭位且頭盆對稱[4];產婦均規律性宮縮;年齡≤38 歲;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排除標準:免疫功能異常或凝血功能障礙者;高危妊娠;心肝腎功能障礙;伴高血壓、糖尿病者;硬膜外麻醉禁忌證;該研究麻醉藥物過敏者;精神異常或依從性較差者;中途轉院治療。
對照組:常規分娩,提倡自然分娩,生產時叮囑產婦深呼吸,觸診檢查宮口開至三指送往產房待產,予以截石位待產,未使用妊娠鎮痛藥物。 根據實際情況予以縮宮素(國藥準字H31020850)促進子宮收縮,若發生危險則轉剖宮產術。
觀察組:無痛分娩技術,宮口打開3 cm 后予以無痛分娩操作,藥物是1.5%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20031189),在L3~L4穿刺間隙采用腰硬聯合穿刺針穿刺至硬膜外腔,將25G 腰穿細針穿刺于蛛網膜下腔,向其中注入3 μg 舒芬太尼(國藥準字H20054172),取出長針后放置約4 cm 硬膜外導管,電子鎮痛泵與遠端連接,無需用藥,等待15 min 協助產婦更換體位,避免發生疲勞感,1.5 h 后蛛網膜下腔鎮痛作用減弱,提供鎮痛泵鎮痛藥物,即:2 μg 舒芬太尼+0.5 mg 羅哌卡因 (國藥準字H20060137)+生理鹽水2 mL,確保30 min 內輸注完成,鎮痛起效時間是5 min,分娩時疼痛劇烈導致產婦易產生焦慮或緊張等不良情緒, 因此助產士采用語言或肢體接觸等方式改善心理應激反應,予以鼓勵及支持,便于分娩流程能順利開展。 胎頭外露時指導產婦深呼吸,對胎頭露出速度嚴格控制,助產士右手將胎頭輕托,待胎頭著冠后引導其將腹肌收縮并呼氣,配合宮縮順利娩出胎兒,若胎頭下降速度緩慢則引導其屏氣后緩慢用力, 促進胎兒娩出,分娩期間適當對產婦的體位作出調整,體力消耗嚴重者適當進食利于緩解體力消耗, 予以腹部按摩且盡量滿足各合理需求,實時監測體征變化,盡早與嬰兒接觸體驗母親喜悅感, 未發生異常則送往病房補充營養液,定期對腹部擠揉按壓,達到促進瘀血排出的目的。
產程:統計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及總產程時間。
鎮痛效果:參考視覺模擬評分法[5],無疼痛0 分;輕度疼痛 1~3 分,中度疼痛 4~6 分,重度疼痛≥7 分。鎮痛
分娩情況:測定兩組產后2 h 出血量、新生兒出生后5 minApgar 評分及住院時間。
不良妊娠結局:統計剖宮產、新生兒窒息及產后出血的例數。
產后統計兩組發生尿潴留(判定標準[6]:分娩后6~8 h感覺膀胱有尿但不能自行排出, 或者膀胱殘余尿量在100 mL 以上)的例數。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及總產程時間較對照組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 1 兩組患者各產程對比[(),min]

表 1 兩組患者各產程對比[(),min]
組別 第一產程 第二產程 第三產程 總產程觀察組(n=57)對照組(n=57)t 值P 值234.18±27.65 301.14±28.32 12.773<0.001 21.37±7.24 46.23±8.49 16.821<0.001 5.48±2.16 6.54±3.23 2.060 0.042 260.15±18.72 372.74±26.81 25.996<0.001
觀察組產后2 h 出血量較對照組低,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新生兒出生后5 minApgar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分娩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患者的分娩情況對比()
組別 產后2 h 出血量(mL)新生兒出生后5 min Apgar 評分(分)住院時間(d)觀察組(n=57)對照組(n=57)t 值P 值168.31±89.16 247.39±69.42 5.284<0.001 9.52±1.58 9.05±1.45 1.655 0.101 7.04±1.08 10.64±1.75 13.217<0.001
觀察組無疼痛和輕微疼痛例數分別為50 例、4 例,鎮痛有效率為94.73%, 對照組無疼痛和輕微疼痛例數分別為41 例、5 例,鎮痛有效率為80.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11,P=0.022)。
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率較對照組低, 尿潴留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妊娠發生率和尿潴留率對比[n(%)]
自然分娩時受宮縮劇烈的影響導致疼痛感加劇,引起心動過速或血壓升高等癥狀,誘導其產生焦慮或恐懼等不良情緒,引起產后發生尿潴留等并發癥[7]。無痛分娩技術在臨床被越來越重視。該研究顯示:兩組比較新生兒出生后5 minApgar 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2 h 出血量較對照組低,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觀察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及總產程時間較對照組均低; 觀察組鎮痛有效率94.73%高于對照組80.70%;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率12.28%、尿潴留發生率3.50%均低于對照組 28.07%、14.03%(P<0.05), 說明該研究與陸銘娜[8]文獻報道結果基本接近,其指出無痛分娩技術總產程為(251.47±17.38)min,較常規自然分娩的總產程(389.66±28.62)min 明顯縮短;無痛分娩技術鎮痛有效率與常規自然分娩鎮痛有效率分別為[(91.76%)vs (77.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無痛分娩在緩解分娩疼痛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 具體分析如下:無痛分娩技術能提高產婦的分娩質量,所選擇的麻醉藥物是舒芬太尼以及羅哌卡因等, 充分發揮鎮痛作用,分析如下:①舒芬太尼屬于阿片受體激動劑,具有較高的脂溶性, 對脊髓阿片受體產生刺激利于將痛覺神經元選擇性地抑制且阻斷, 經蛛網膜下腔用藥具有良好的吸收性, 小劑量追加用藥不會對分娩力產生抑制,避免影響產程及產力;②羅哌卡因對感覺神經阻滯作用較強, 調整用藥劑量確保產婦具備清晰的意識,縮短第一產程時間且重建產婦的分娩信心,避免產后發生不良反應, 同時產時運用心理學能搭建融洽的護患關系, 予以語言或肢體接觸等形式改善心理應激反應, 確保產婦能調整心態積極配合助產士開展相關工作,予以呼吸法及音樂療法等形式緩解分娩疼痛感,提高護理配合度且降低術中出血量, 助產士協助分娩避免損傷產道,達到縮短產程時間的目的,鼓勵產婦丈夫到產房陪伴,穩定產婦情緒且緩解不適感,提高陰道分娩率且緩解疼痛感,便于改善預后,基于上述結論,預防尿潴留的方式是產后鼓勵產婦多飲紅糖水確保膀胱短時間內充盈,引起排尿反射促進排尿,通過聽流水聲、心理疏導及按摩法等形式促進排尿,便于提高分娩質量,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 婦產科產婦采用無痛分娩技術利于縮短產程且提高鎮痛效果,改善妊娠結局,利于推動分娩流程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