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恒, 趙文祥, 吉敬華, 朱生道
(江蘇大學 電氣信息工程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開繞組永磁同步電機(OW-PMSM)在傳統PMSM基礎上將繞組中性點打開,由雙逆變器組共同驅動,控制靈活、母線電壓利用率高且具有一定的容錯性能[1]。根據電源端供電情況,OW-PMSM驅動拓撲結構有共直流母線、隔離直流母線與隔離母線飛跨電容[2]。其中,由單電源供電的共直流母線拓撲結構簡單,硬件成本低,具有極大的應用前景[3]。同時,衡量其高品質運行性能之一的振動噪聲問題愈發被重視。
目前,針對由電機徑向電磁力引起的振動,主要是從本體設計[4-5]與驅動控制[6-7]兩方面研究。而對于已經生產好的電機,更多的是利用控制方法進行減振。同時,定子繞組相電流諧波豐富了徑向電磁力諧波,使得電機振動加劇,可通過諧波抑制來減弱電機振動[8]。
共母線OW-PMSM系統存在零序回路,流過的零序電流使相電流中含有大量3次諧波[9]。針對零序電流,可通過選取不產生共模電壓的空間電壓矢量進行調制[10],從源頭上消除零序電流,但該方法母線利用率低,最大調制系數僅為1。文獻[11]通過調整插入等效零矢量的作用時間,抵消基本矢量合成時的共模電壓,但調制算法需要進行2次扇區判斷且動態性能不足。文獻[12]提出移相解耦調制,通過閉環調節解耦角抑制零序電流,但并沒有很好地兼顧高調制系數和算法簡潔性。
空間矢量脈寬調制(SVPWM)常用于現代電機控制,開關頻率整數倍處的諧波幅值較高,導致電機產生相應的高頻振動[13-14]。隨機脈寬調制技術(RPWM)在不增加硬件條件下,能夠有效降低高頻諧波幅值[15-18]。目前,RPWM實現途徑主要有零矢量作用時間隨機化、脈沖位置隨機化和開關頻率隨機化。文獻[16]研究了不同的RPWM方法,通過大量仿真與試驗,結合實現難度優先選擇了隨機零矢量和隨機開關頻率調制(RSFM)。文獻[17]將這2種RPWM方法結合實現了雙隨機擴頻調制,進一步抑制了高頻噪聲。文獻[18-19]通過結合RPWM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減振效果。以上研究對象均是傳統PMSM,而關于OW-PMSM驅動系統電流諧波的分布,以及應用RPWM后對其振動的影響均還沒有相應研究。

共母線OW-PMSM驅動電路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其中,電機定子繞組兩端分別接三相逆變器INV1與INV2。雙逆變器結構開關狀態靈活多樣,對應在OW-PMSM中形成的空間電壓矢量數量更多,需要系統地分析。

圖1 共母線OW-PMSM拓撲結構
逆變器每個橋臂上下管對稱導通,以Sa1為例,將上管導通記作“1”,下管導通時記作“0”。由于電機定子繞組空間上相差120°,因此2個逆變器組單獨作用時電壓空間矢量分布如圖2所示,每個非零電壓矢量的幅值為2/3Udc。

圖2 單逆變器空間電壓矢量
在開繞組結構中,電機相電壓的值可表示為對應繞組所接雙逆變器輸出電壓之差:

(1)
式中:un1和un2(n代表相序)為逆變器INV1和INV2輸出電壓。
由此,雙逆變器合成的空間矢量電壓如圖3所示。

圖3 雙逆變器空間電壓矢量分布
共母線OW-PMSM驅動系統中性點打開,存在零序回路,且相電流中3次諧波成分不能相互抵消,其零序回路電壓方程[9]如下:

(2)
式中:u0為雙逆變器的共模電壓,即OW-PMSM中的零序電壓;R為相電阻;i0為零序電流;L0為定子繞組電感零軸的分量;ωe為電機的電角速度;ψf3為轉子永磁體磁鏈三次諧波幅值;θ為電機的電角度。
可以看出,OW-PMSM系統中零序電流主要來源是共模電壓和永磁磁鏈諧波。因此,通過消除或抑制逆變器的共模電壓可以有效地抑制零序電流,減小相電流3次諧波含量。雙逆變器結構中共模電壓u0由兩個逆變器共同產生:

(3)
因此,雙逆變器不同開關狀態產生對應的共模電壓。以開關狀態43′(100011)為例:

(4)
類似地,可以計算出各開關狀態對應的共模電壓u0,如表1所示。

表1 雙三相PMSM參數
雙逆變器系統不同開關狀態共產生7種共模電壓值。其中,有20個開關狀態對應的共模電壓為零,其對應的空間電壓矢量為圖3中的HJLNQS和零矢量O。因此,使用這些矢量進行調制,雙逆變器產生的共模電壓為零。但是,該方法固有缺陷是母線電壓利用率較低,最大調制系數僅為1[10]。


圖4 扇區劃分與矢量合成原理
圖4中,uref為參考電壓矢量,其與α軸的夾角為θ。類似傳統三相SVPWM,參考電壓矢量所在的扇區可通過uα和uβ的值判斷。同時,每個扇區內相鄰矢量的作用時間可由伏秒平衡原則求出,令:

(5)
式中:Ts為開關周期值。
定義t1和t2分別為第1個和第2個有效矢量的作用時間,各個扇區相鄰有效矢量的作用順序與作用時間如表2所示。

表2 各扇區相鄰矢量作用順序與作用時間
傳統開繞組SVPWM中一般選用88′(000000)和77′(111111)作為零矢量,如圖5(a)所示,會造成逆變器組某一橋臂在單個開關周期內開通關斷3次。本文創新性地選用87′(000111)和78′(111000)作為零矢量,如圖5(b)所示。可以看出,逆變器組各個橋臂在單個周期內僅開關一次,功率器件損耗降低。同時,電機每相繞組前后橋臂對稱導通,這也是本文調制方法的一個優點,可適用于三相獨立H橋驅動系統。觀察表1可知,零矢量87′和78′的共模電壓值不為零,可利用此特性進行下一步的研究。

圖5 選取不同零矢量Ⅰ扇區PWM信號
對照表1所列的共模電壓值,由伏秒平衡,扇區Ⅰ中單個開關周期內逆變器的共模電壓為

(6)
式中:t01、t02分別為零矢量87′和78′的作用時間,其中有效電壓矢量作用時間t1和t2不相等時,雙逆變器產生的共模電壓u0不為零。
為了使得共模電壓u0在一個開關周期Ts內的和為零,本文將通過重新分配零矢量的作用時間,抵消非零電壓矢量產生的共模電壓。引入零矢量分配系數k,令:

(7)
此時,有:

(8)
進一步可以求出分配系數k的表達式:

(9)
為了動態抑制零序電流,在原有的轉速電流雙閉環控制系統中引入零序電流環,如圖6所示。給定零序電流值i0ref=0,與零序電流i0的負反饋形成閉環控制系統。得到的零序電流差值通過PI控制器輸出共模電壓,由式(9)求得分配系數k。

圖6 零序電流閉環控制
需注意的是,該方法僅在低調制深度能使共模電壓為零。當θ=0時,非零電壓矢量僅有43′作用,產生的共模電壓最大,為-Udc/3。此時,零電壓矢量能產生的最大反向共模電壓,是由零矢量78′單獨作用。若共模電壓完全抵消,則:

(10)
式中:t0為零矢量作用時間;t1為非零矢量作用時間。
t0、t1的值可表示為

(11)
將式(11)代入式(10)中,可求得此時參考電壓矢量uref的幅值:
uref=Udc
(12)
此時為共模電壓抵消極限情況,調制系數為1。隨著uref的增加,非零矢量產生的共模電壓不能完全被抵消,零序電流閉環只能起到抑制作用。
零序電流閉環控制實現了對開繞組電機相電流3次諧波含量的抑制,使得電機低頻段相應頻率的徑向電磁力幅值減小。同時,逆變器開關管通斷還會引入相電流高頻諧波含量,集中在開關頻率及其整數倍處,使得電機發生高頻振動,并影響驅動系統的電磁兼容。為了抑制電流高頻諧波,引入隨機開關頻率調制。
由Parseval定理,保持信號在時域能量的分布,則該信號在頻域內能量不變[20]。因此,通過變化開關頻率,原本集中的能量從窄頻帶分散到較寬的頻帶范圍,達到減弱振動幅值的目的。同時,RSFM中開關頻率的變化規律如下:
f=fc+RΔf
(13)
式中:fc為中心開關頻率;R為[-1,1]之間的隨機數;Δf為開關頻率變化的范圍。
參考電壓在扇區Ⅰ時,相鄰開關周期的脈寬調制(PWM)信號如圖7所示。與傳統三相PMSM不同的是,OW-PMSM中有6對開關管,RSFM帶來的開關損耗增大,且開關頻率的變化可能會對低頻段3次諧波和振動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必須謹慎地選擇開關頻率f,避免增加電機的低頻振動與減少開關損耗。同時,擴頻后電機振動頻率也可能與固有模態頻率重合,引起共振使電機振動加劇。本次Δf的取值是在結合電機實際運行工況,調整后取值為1 kHz。

圖7 RSFM相鄰周期PWM信號示意圖
RSFM中隨機數的生成影響著擴頻策略的性能,良好的隨機數發生器必須滿足以下條件:(1)符合隨機樣本均勻分布規律;(2)生成隨機序列周期較長;(3)生成速度快且適用于數字控制系統等特點。據此,本文采用的隨機數生成方法為線性同余法,產生0~1之間的隨機數R0,其遞推式如下:

(14)
式中:λ為乘子,取3 571;c為增量,取1;m為模量,取32 749;初值x0取3。
結合前文所述,提出基于零序電流閉環的零矢量重分配RSFM控制策略(Z-RSFM),如圖8所示。通過零序電流閉環求得分配系數,與隨機數R一同作為RSFM的輸入量進行調制,分別輸出PWM1、2控制雙逆變器驅動開繞組電機。該算法能夠同時抑制電流3次諧波含量并減小開關頻率處高頻諧波幅值,達到OW-PMSM全頻段振動抑制的目的。
搭建試驗平臺,如圖9所示。驅動器以TI公司TMS320F28377為主核,采用CPLD作保護電路,開關管選用分立器件IGBT。同時,利用加速度傳感器采集振動數據。OW-PMSM驅動系統部分參數如表3所示。

圖8 基于零序電流閉環的零矢量重分配RSFM控制策略

圖9 試驗平臺

表3 OW-PMSM驅動系統部分參數
采用零序電流閉環前后,用示波器采集電機相電流和零序電流波形,如圖10和圖11所示。圖12為相電流快速傅里葉分析(FFT)結果。

圖10 相電流試驗對比

圖11 零序電流試驗對比

圖12 低頻段相電流FFT
從圖10可以看出,采用零矢量重分配的零序電流閉環控制后,開繞組電機相電流波形正弦度明顯提升,且圖11中零序電流峰值從3.11 A降至0.49 A,零序電流抑制效果明顯,由于永磁磁鏈諧波的存在不能完全為零。圖12中,總諧波畸變率THD從36.04%降至21.04%,相電流3次諧波含量從28.48%降至4.33%,零序電流抑制效果良好。
開關頻率處的高頻電流諧波分布如圖13所示。從圖13可以看出,閉環前開關頻率10 kHz處電流諧波含量達到20.81%,采用零序電流閉環策略后,隨著零矢量作用時間變化(類似隨機零矢量調制),其諧波幅值略有減小,但依然達到了18.61%。

圖13 高頻段相電流FFT
采用本文所提基于零矢量重分配的Z-RSFM,開關頻率隨機變化范圍設置為9~11 kHz。試驗結果如圖14~圖16所示。

圖14 Z-RSFM相電流試驗波形

圖15 Z-RSFM相電流FFT

圖16 Z-RSFM零序電流
從圖14可以看出,增加RSFM控制方法后,相電流波形紋波小幅度增加。從圖15可以看出,開關頻率的變化導致THD略微增大,但相電流3次諧波含量為4.30%,說明RSFM對3次諧波抑制效果影響較小。其中,開關頻率10 kHz及20 kHz處諧波含量幅值大大減小,分別減小至4.15%和0.33%,抑制效果明顯。同時,雖然圖16中零序電流波形稍有畸變,但峰值變化較小,進一步說明其對零序電流影響較小。
功率譜密度估計(PSD)能夠分析信號能量在頻譜上的分布情況[16-17]。圖17為相電流的PSD分析圖。采用傳統SVPWM算法的相電流信號功率譜較為離散,信號能量集中在開關頻率及其整數倍數處,因此其高頻噪聲顯著。采用Z-RSFM后,PSD趨近于均勻連續,說明信號能量在高頻處得以擴展。

圖17 Z-RSFM相電流PSD對比
為了驗證所提算法對開繞組電機的振動抑制效果,對控制前后電機的振動進行測量比較,試驗結果如圖18和圖19所示。從圖18可以看出,電機在開關頻率及其整數倍處的振動加速度幅值顯著減少,10 kHz附近從30.5 m/s2降低至7.02 m/s2,20 kHz附近從7.5 m/s2降低至0.84 m/s2,高頻減振效果顯著。

圖18 振動加速度試驗

圖19 低頻段振動加速度測試結果
圖19為低頻段振動加速度試驗結果對比,主要頻率點數值對比如表4所示。采用本文所提算法前后,電機的振動加速度幅值在6倍電頻率(300 Hz)和11倍電頻率(550 Hz)等頻率點處減小效果明顯,幅值的降低率分別達到29.26%和39.06%。數據顯示,電機僅在200、400、700 Hz處振動加速度幅值有極小的增加,整體減振效果良好。

表4 低頻段振動加速度幅值對比
本文針對由電流諧波引起的共母線OW-PMSM電磁振動的問題,提出了一種零序電流閉環的零矢量重分配隨機開關頻率調制策略。該策略有以下優點:
(2) 選用零電壓矢量抵消非電壓零矢量產生的共模電壓,閉環后能動態地抑制零序電流,使得相電流3次諧波含量大大減小,進而減弱了電機低頻振動。
(3) 所提出的Z-RSFM能夠同時抑制相電流3次諧波和開關頻率整數倍處的諧波幅值,最終實現了OW-PMSM系統全頻段的振動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