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

春季萬物生長,許多地方有采摘野菜的風俗,但每年都會出現誤食有毒野菜或蘑菇導致的食物中毒的事件。因此,為了避免食物中毒的發生,不要隨意采摘或食用不認識的野菜或蘑菇,不要食用野生動物。
隨著氣溫升高,降水增多,細菌繁殖速度加快,加快了食物變質腐敗的速度,因此要注意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導致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體為沙門氏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類毒素、副溶血弧菌等,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為肉及肉制品,禽、魚、乳、蛋也占一定比例。那如何預防食物中毒的發生呢?
●正確采購食物是保證食物安全衛生的第一關。正規的商場、超市,大都比較注重食品的質量和衛生,在食品衛生方面具有較大的安全性。在購買預包裝食品時,要留心查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也要注意食品顏色是否正常、有無酸臭異味,以便判斷食品是否腐敗變質。盡量少吃煙熏食物,因可能含有苯并芘或亞硝酸鹽等有害成分。
●正確烹飪加工也可保證食品安全衛生。注意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烹飪環境的衛生和廚具的清潔,刀具、餐具、砧板等生熟專用,避免在烹飪過程中交叉污染。對肉類制品應加熱熟透,煎、炸、燒烤等烹飪方式處理不當可能會產生有害物質,應盡量少用。
每年的4~7月、9~12月是手足口病的高發季節。手足口病發快,多數患兒癥狀較輕,初始一般是發熱、咳嗽等類似感冒的癥狀,隨后會在口腔黏膜等部位出現皰疹,在手心、腳心及臀部皮膚出現斑丘疹、皰疹,發病后一周左右可恢復。但是,個別重癥患兒可能會危及生命,因此家長們不可掉以輕心。
在此,提醒各幼托機構,要重視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加強教室通風,落實消毒、晨檢和缺課登記制度,一旦發現兒童患有發熱或皰疹,應及時聯系家長,采取居家治療或住院治療等措施,阻止疾病傳播。
4月25日是“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在歷史上,疫苗曾成功消滅了天花、脊髓灰質炎,控制了乙肝、麻疹、乙腦、流腦等傳染病的流行,為人類減少傳染病危害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有些疫苗必須多次接種才會形成長期保護,因此兒童必須按照要求及時、全程接種疫苗。疫苗預防特定傳染病的效果是非常肯定的,通過規范的疫苗接種,能夠獲得足夠的免疫力,可有效預防相應疾病。
俗話說“二月亂穿衣”,講的是清明節前后,因為天氣變化多端,早晚溫差大,應準備一件可以隨意穿脫更換的外套,這樣就會有效預防感冒,所謂的“春捂”也是這個意思。直到清明節過后,氣溫穩定時,才可換上春裝。當然,“春捂”也應因人、因地、因時而異,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隨時增減衣物。
除了花粉過敏外,光敏性皮膚病也要提防。光過敏是人體經紫外線照射后,暴露部位的皮膚出現紅色斑疹、丘疹或大皰性皮疹,伴有灼熱和癢痛感。由于春天的紫外線看上去并不強烈,很多人都不使用防曬霜、隔離霜等,最終導致光敏性皮膚病的發生。因此,春季光過敏應更加引起重視。
“菜花黃,人癡狂”,每年油菜花開的時候,也是精神及心理類疾病的高發期,要防精神疾病復發。由于春天氣候多變,陰雨天較多,易造成大腦內松果體素分泌增多,從而使機體內其他激素分泌不均衡,出現代謝紊亂,導致人體的認知、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異常。在經濟、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壓力加重時,人們容易患上心理精神疾病。當病人情緒不好、失眠、煩躁或出現反常的舉止時,要避免其受精神刺激,盡快到醫院就診。
這個季節,生活的起居規律要有所調整,晨起時間應該逐漸提早,比冬季要提早半個小時起床為宜,晚間睡眠時間晚睡半小時,適應大自然的規律。

從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來講,氣候特點也決定了人體的狀態和養生策略,4月份的養生要順應清明、谷雨的氣候特點。在飲食方面重在養肝補脾,但以平補為原則,不可太過進補。春應于肝,肝的生理特性就像春天樹木生發那樣舒展、順達。若肝臟功能受損則導致周身氣血運行紊亂。性溫味甘的食物有:谷類(黑米、糯米、粟米、高粱、燕麥等),蔬果類(菠菜、香椿、薺菜、扁豆、刀豆、南瓜、核桃、紅棗、桂圓、栗子等),魚肉類(豬肚、牛肉、鯽魚、鱸魚、草魚、花鯉、黃鱔等)。人體從這些食物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可使養肝與健脾相得益彰。
除了飲食,科學合理的運動必不可少。如踏青賞花、蕩秋千、放風箏等一系列戶外風俗體育活動,既能調暢情志、怡養心神,又能活動筋骨、疏通氣血,提高心肺功能,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