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古代中國更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在迄今五千年漫長而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除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之外,在古代天文歷法、歲時節令等方面也有頗多的發明創造。這些創造發明,不僅充分顯示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大大豐富了世界文明的寶庫,也是中華民族一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至今人們仍為之受益。
中國古代記載時令和時令文化活動的有關文獻、典籍頗豐,散見于歷代文人筆記、文集、碑銘、墓志、表傳、書信、詩歌中的時令、年節、節令文化活動記述的也很多并甚具體;在方志中有關民間年節習俗、風尚的內容,不僅數量宏富且較為系統,為研究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在歷史發展中廿四節氣被列入農歷,成為農歷的一個重要部分。古人在運用二十四節氣從事農業活動的過程中,結合氣候、物候的變化,確立了一些類似節氣的日期,或長或短,且具有一定氣候特點的時段名稱,稱作節令。在我國一些地方會把一部分的節令當作節日來過。四時節令指的就是按季節之序,所施行的儀式和節慶。
通觀中國古代,從先秦時期到明清兩代,節令習俗、時尚和文化活動雖因歷代政治、經濟、歷法等方面的原因而多有因襲或損益,但總的說來,前后期的發展變化仍有規律可循?!吨袊澚睢芬粫褪且徊繉iT研究節令文化的專著,通過爬梳要典、方志、筆記、文集、書信、詩歌、碑銘、墓志等典籍,詳細闡述了中國節令的發展演變。
全書分為六章,第一章“四時有節”與中國節令文化,可謂是總論,介紹了古代節令的源流與演變、節令風習與古代社會生活、節令的文化“內涵”與“隱義”;二至六章分別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先秦、秦漢、魏晉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主要朝代的節令文化,告訴人們中國古代節令文化內涵宏富,外延廣闊,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且歷朝歷代傳承相繼,長盛不衰,故最具民族特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重要構件和組成部分。
明“史”可溯“源”,鑒“古”方知“今”。作者希望通過對中國古代節令文化的剖析、總結、研究,帶領讀者看到另一種歷史場景,且由此從中尋求出“新”的創造“源泉”;激發出“新”的民族“凝聚力”。
這是一部中國節令文化史,一部綿延千年的中國社會生活圖卷。
作者簡介
林永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未來研究所教授。主要學術著作有《清代西北民族貿易史》《中國屯墾史》《清代飲食文化研究》《中華文明史》《長江文化史》《清代社會生活史》等。
王熹,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中國未來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學術著作有《清代西北民族貿易史》《清代飲食文化研究》《中華文明史》《明代習俗史》《永樂傳》《三十六計全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