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夢璐
摘要:呃逆現象程序主要是由于人體的膈肌以及神經與迷走神經等相關神經系統受到刺激后導致人體膈肌部分出現痙攣的現象。通常情況下,痙攣的現象呈現陣發性特點,但如果相關癥狀的連續發生時間超過了48小時,則可被認定為頑固性呃逆。中醫針灸的方式對于這類疾病的治療具有一定的輔助促進作用,因此而成為臨床上治療這類疾病的一種典型措施。且在治療效果方面,此疾病的治療運用中醫針灸的方式在安全性和治療效果的穩定性上也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關鍵詞:中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3-022-01
引言:
呃逆的出現從中醫角度來看,主要是與脾胃呈現高度關聯性,然后出現反復性、難以控制的膈肌痙攣,尤其是與中焦不暢、胃氣滯留呈現密切聯系,因此治療的過程中,還需要從病因的角度出發開展干預。中醫針灸治療在這一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優勢,可以起到一個舒經理氣的作用,從而改善膈肌痙攣的問題,同時也避免應用各種藥物對神經加以抑制,更好的實現治療疾病的目的。相比之下,中醫針灸治療可以結合患者疾病特點、證候特點,選擇針對性的治療干預方法,從而以此早期改善患者疼痛的問題,降低患者痛苦程度,優化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提升治療的總有效率。
一、頑固性呃逆發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要想取得預期的疾病治療效果,針對疾病的發病原因進行明確是非常重要的。從專業的角度分析可知,頑固性呃逆的原因主要來源于顱內與顱腦兩方面。分析可知從性質上來件,分別反映在人體的內部結構和外部因素方面。
(一)顱腦外部原因分析
這部分原因主要是指由于人體顱腦結構之外的區域出現疾病或者問題導致的呃逆現象。一般比較常見的病因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①人體頸部疾病。即患者出現了甲狀腺腫大或者氣管結構的病變,都有可能導致呃逆現象的發生。另外,如果患者血液循環系統中的動脈和靜脈出現結構性病變,即出現動脈瘤、靜脈瘤的現象,也會導致呃逆向頑固性的方向發展[1]。②人體胸部疾病。人體胸腔結構中,膈肌如果出現炎癥或者壓迫的現象,會進一步引發呃逆的出現。具體的疾病類型包括了肺炎、心包炎等。
(二)顱腦內部原因分析
關于顱腦內部的原因,主要集中在顱腦內部的神經系統或者主體結構出現損傷方面。例如,由于外傷原因導致頸椎出現骨折(高位)或者腦膜血腫等問題。另外,腫瘤的出現也會直接導致患者顱內狀態的變化,導致顱內高壓,這也是呃逆出現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一些由于炎癥或細菌感染的因素影響,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呃逆現象的發生[2]。
二、頑固性呃逆的臨床癥狀分析
由于在疾病引發機理方面這類疾病的出現主要是由于人體膈肌的痙攣現象導致的,因此當痙攣發生時,所出現的具體癥狀也有典型的陣發性特征,從呃逆產生的原因上分析,當人體的單側或雙側各級出現痙攣現象時,會伴隨吸氣期聲門的突然關閉的現象。這時就會發出響亮的聲音。但在具體的疾病治療階段,專業的醫護人員需要切實根據引發疾病的針對性原因進行專業的病因分析,在此基礎上篩選適當的治療方式。另外,從結合癥狀的臨床檢驗角度上來分析,可知臨床檢驗工作的開展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進行。一是利用生化檢驗的原理和方法開展檢驗工作,這種檢驗方法的直觀性更強,便于醫護人員直接通過影像呈現效果以及血液化驗結果明確疾病引發原因。另外,例如CT檢查、顱腦核磁共振檢查,都是為了更準確地排除是否為其他異常導致的疾病癥狀。
三、中醫針灸治療的科學組織方法
這里所指的中醫針灸治療方式,需要與常規的治療方式結合應用方可發揮作用,具體的治療流程如下。
(一)常規藥物與物理治療方式
在這類疾病的資料中,常規的的藥物治療主要通過人體系統功能的調節達到治療效果。具體的治療工作開展需要醫護人員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藥物進行應用[3]。另外,還可以輔助應用注射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方式達到治療的預期效果。另外,所謂物理治療的方式,主要是指在治療的過程中,輔助患者進行吸氣與屏氣的訓練,具體的訓練過程為,先進性吸氣訓練,在進行屏氣訓練,吐氣時應當慢慢吐出。將這個過程作為一個訓練流程進行反復訓練。時刻觀察患者接受訓練后癥狀的嚴重程度是否得到改善。另外,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指導患者口含水進行停止呼吸,直至達到屏氣的極限情況后,慢慢將水咽下。這種治療同樣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反復訓練。
(二)中醫針灸治療方式
中醫治療方法的應用需要結合呃逆病癥的類型進行具體劃分,按照中醫原理進行劃分,呃逆現象的產生是由于胃火的上逆或者寒氣進入人體咽喉部位導致呃逆的現象。另外,不同的臨床癥狀也是參考選擇相應治療措施的重要信息,一般情況下,基于寬慰胃部緩和打嗝的現象的目標,需要降逆,實現氣息調節。具體選穴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三陰交、足三里、內關、膈俞、中脘和關元穴。患者采取仰臥位,對局部皮膚加以消毒,然后進行針刺。針刺治療的過程中,手法根據患者辨證結果進行調整,如患者為胃火上逆證,則在中脘穴采取提插瀉法針刺并且不留針,如為寒邪動膈則采取平補平瀉,留針20min,中間每10min運針一次[4]。氣逆肝郁則可以增加內庭和涌泉穴,伴有氣虛可以增加氣海穴,采取平補平瀉的手法局部留針30min。在整體的治療方案中,針對足三里、三陰交以及內關穴的施針要注意刺針要達到一定的深度。經過上述的分析研究可知,中醫針灸治療的方式對于醫護人員的治療工作經驗有較高的要求,只有把握好下針的位置,并且注意留針的適宜性,才能確保在具體的針灸治療中取得預期的效果。另外,針灸治療的方式在實際應用中的靈活性也更高,便于醫護人員結合患者伴隨出現的不同類型的癥狀適當調整針灸治療的方案,這也是這種治療方式安全性更高的一種典型體現。
四、結束語
綜合分析可知,實施中醫治療方式后,可從中醫的角度對常規治療方式中不夠完善的部分進行補充和輔助,且這種治療方式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都更強,對于患者而言的舒適度和配合便捷性都更高,在應用結合輔助治療的方式后,所取得的實際治療效果必然能夠得到更進一步地改善和提升。
參考文獻:
[1]熱依拉·帕爾哈提[1].中風后頑固性呃逆應用溫針灸治療的效果分析[J].醫藥界,2019,000(013):1-1.
[2]楊蘭蘭.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給予針灸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9,017(008):45-46.
[3]劉翠華,陳劼,湯禹李晗,等.陰陽九針配合旋覆代赭湯治療中風后頑固性呃逆的療效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036(005):682-686.
[4]馮麗琴,馮麗云.針灸配合旋復代赭湯治療頑固性呃逆的有效性探討[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019(009):1477-1478.
上海市靜安區彭浦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20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