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偉


摘要:目的:探討臨床實踐過程中正確使用疾病編碼對于DRGs的重要意義。方法:隨機選取120份病例,分為兩組,一組60例。分別采用新的編碼程序:I C D - 9 - C M 手術操作編碼及舊的編碼程序:ICD - 1 0 編碼進行重新編碼,比較兩組編碼結果的準確度以及相關工作人員的滿意程度。結果:采用新的編碼程序的差錯率為2.3%遠遠低于采用舊的編碼程序的差錯率11%,與此同時,從相關工作人員的滿意程度出發,采用新的編碼程序相關工作人員的滿意度為95%高于采用舊的編碼成序的滿意度80%。結論:采用疾病編碼統一規范管理能更好的減少差錯率,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滿意度,有利于實現 D R G s 合理分組付費。
關鍵詞:疾病編碼;DRGs;意義
【中圖分類號】R28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3-053-01
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標準是當前發達國家普遍采取的一種醫療支付方式,是綜合患者病歷首頁所標注的疾病診斷、相關治療內容、并發癥、患者的年齡、疾病嚴重程度等相關信息將疾病分為不同的診斷組,經過醫院以及相關醫保機構的談判確定各個診斷組的付費標準[1]。根據這個付費標準,相關醫保機構向醫院支付費用。手術及操作內容填寫以及疾病診斷和編碼要符合國際疾病分類(I C D - 1 0)的標準,醫生填寫的是否準確完整直接影響到醫保部門的付費。所以疾病編碼是否具有統一規范管理,直接與醫院以及醫生的收入掛鉤并且最終會影響醫療查詢統計工作的準確性。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的疾病編碼程序對于DRGs的影響程度,先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120份病例,分為兩組,每組60例。分別采取新舊兩組編碼程序進行編碼,患者年齡為16-80歲,平均年齡為38歲,男女比例為1.5:1。全部具有完整的病歷記錄。將這120例病例隨機分為兩組,采用新的疾病編碼程序的一組患者平均年齡為43歲,男女比例為1.5:1。采用舊的疾病編碼程序的一組患者平均年齡為35歲,男女比例為1.5:1。
1.2方法
對于這兩組病例分別采用新舊兩種不同的疾病編碼程序,確定不同的診斷組最終確定不同的付費標準,收集兩組疾病編碼程序的差錯率以及相關工作人員的滿意程度。
1.3評價標準
差錯率標準:如果使用該疾病編碼程序對于相關疾病的分組以及管理等程序完全無誤 滿足醫院的工作需求以及與相關醫保機構的談判需要則視為無差錯;反之則視為有差錯。差錯率=有差錯/總例數*100%
滿意度標準:針對相關工作人員分發滿意度調查問卷,分為三種滿意度:十分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度=(十分滿意+基本滿意)/總人數*100%
2.結果
2.1新舊疾病編碼程序專業性比較
為了研究疾病和手術編碼的一致性對 DRGs 分組的影響,隨機抽取120例病例,分別使用新舊兩種疾病編碼程序做對,即ICD - 10 國際編碼和近期公布的國家標準疾病編碼庫及 ICD - 9 - CM 手術操作編碼,所得結果顯示見表1
由表一可見,編碼不一致個案數中以主要診斷和其他診斷例數較高,編碼一致個案數中以主要手術操作和其他手術操作例數較高。
主要診斷的編碼不一致的原因是臨床醫生診斷填寫時容易出現失誤加之如果患者病情復雜,需要填寫的內容較多,臨床醫生可能會忘記填寫主要癥狀,另外,如果疾病診斷在疾病編碼中無對應編碼如少見的英文診斷,也會導致失誤。
其他診斷的編碼不一致的原因是住院期間患者病情較復雜,需要填寫的診斷也較多,另外,患者出現的各種并發癥以及繼發癥狀也需要填寫,這就導致臨床醫生在填寫診斷時容易順序顛倒,錯填或漏填等情況。
主要手術操作和其他手術操作編碼不一致的原因是手術操作做名稱填寫錯誤或填寫不完全;手術操作流程改變時未做標注,導致錯填或漏填;填寫格式錯誤,手術操作流程過多時全部填寫在同一欄里等。
2.2兩組疾病診斷差錯率比較
采用新的疾病編碼程序的差錯率為2.3%遠遠低于采用舊的疾病編碼程序的差錯率11%。
2.3兩組相關工作人員滿意度比較
采用新的疾病編碼程序的一組相關工作人員的滿意度為95%,采用舊的疾病編碼程序的一組的相關工作人員滿意度為80%,詳見表2。
3 結論
越來越多的臨床實踐證明,隨著DRGs的推行,采用疾病編碼統一規范管理已經勢在必行。由于傳統的疾病編碼程序擁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命名制度缺乏統一性。所以應盡快編寫出一套更嚴謹的疾病編碼程序。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術組織加入對疾病編碼庫的維護和管理的研究,為此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本文中,根據表一得出,編碼不一致個案數中以主要診斷和其他診斷例數較高,編碼一致個案數中以主要手術操作和其他手術操作例數較高。由此得出在同一疾病編碼系統中對于疾病編碼的分類管理存在較大的差異,進一步導致診斷分組的不同,最終影響DRGs的實施。
為了切實保障DRGs的實施,除了進一步據規范疾病編碼統一管理,還需要編碼相關工作人員與臨床醫生的密切配合,由于雙方之間的專業并不密切相關,對于相關疾病診斷分組的判斷也可能存在分歧,所以在DRGs實施過程中應該相互溝通,積極配合解決遇到的專業問題,相輔相成,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差錯率,進一步推動DRGs的廣泛實施[2]。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相關技術也突飛猛進,新的疾病診斷也會不斷涌現。所以現行標準下的疾病編碼庫中的疾病分類不能滿足工作的需求,所以擴充國際編碼庫勢在必行,但卻不可隨意更改。對于一些少見的疾病種類,疾病編碼往往成為一個難題,這就要求編碼工作人員與臨床醫生進行討論配合,決定疾病的編碼,但工作量巨大且頻繁。針對此問題,建立具有完全兼容性的臨床診斷庫是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在保證原有疾病分類不被打斷且不違背國際疾病分類特點的前提下,進行必要的疾病擴充。其次,臨床醫生在填寫疾病診斷時要盡量遵守疾病編碼標準,規范填寫,避免錯填、漏填以及順序顛倒,加大工作難度。
我國人口眾多,當前已經進入老齡化國家之列,住院人口顯著增加,疾病種類也豐富多樣,所以制定一套規范疾病編碼標準不可或缺。我國也已經開始嘗試實施DRGs,使用該標準支付醫療費用,而且取得了較好的反響[3]。
總之,施行疾病編碼統一規范管理可以大大降低醫療支付工作過程中的差錯率,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滿意度,最終實現醫療的合理付費。
參考文獻:
[1]張雪飛.疾病編碼的規范應用對DRGs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34):178-180.
[2]武鑫媛.疾病編碼的規范應用對DRGs的影響[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5,30(06):116-117.
[3]方良欣,鄧群娣,鄧慶珊.基于DRGs理論談規范應用疾病編碼的必要性[J].現代醫院,2014,14(09):137-139.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四川成都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