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進海

摘要:目的:分析通絡扶正湯聯合西醫常規治療對缺血性中風后偏癱的效果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方法:本文總共納入34例觀察對象,全部都是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缺血性中風后偏癱患者,采用奇偶數法分為甲組(常規西醫治療,n=17)與乙組(通絡扶正湯+常規西醫治療,n=17)。對比分析兩組的運動功能與血液流變學指標。結果:在Fugl-Meyer評分、血清纖維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體(D-D)上,乙組優于甲組(P<0.05)。結論:通絡扶正湯+常規西醫用于缺血性中風后偏癱的效果理想,對于運動功能以及血液流變學的改善具有促進作用,臨床可進一步推廣運用。
關鍵詞:缺血性中風后偏癱;通絡扶正湯;常規西醫;血液流變學
【中圖分類號】R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3-080-01
缺血性中風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具有較高的患病率與致殘率,患者發病后容易出現偏癱等癥狀,給患者的日常生活與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隨著臨床關注與重視缺血性中分后偏癱的治療工作,有學者在臨床上提出,采用通絡扶正湯來治療缺血性中風后偏癱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1]。鑒于此,本文將34例缺血性中風后偏癱患者為例進行分析,試探討通絡扶正湯+常規西藥對患者運動功能以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詳細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觀察例數有34例,觀察時間在2019年1月~2021年1月,觀察對象是缺血性中風后偏癱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17例。甲組中男女的構成比為9:8;患者年齡區間范圍在42歲至80歲,平均(68.37±6.22)歲。乙組中男女的占比為10:7;患者年齡區間范圍在41歲到80歲,平均(68.54±6.38)歲。對比分析兩組的各項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患者及家屬簽字同意。
1.2 方法
甲組開展常規西醫治療,采用拜耳醫保健有限公司提供的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J:20130078;規格:100mg/片;使用方法:一次100mg,一天一次)+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阿托伐他汀鈣片(國藥準字H20051407;規格:10mg/片;使用方法:一次10mg,一天一次),連續治療4周。等到患者病情穩定后指導患者開展康復訓練,每隔2小時更換患者的姿勢,提高患肢,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由被動轉為主動。
在常規西醫的基礎上,乙組采用通絡扶正湯治療,方組為:黃芪90克,枸杞子和山茱萸各20克,雞血藤與丹參各25克,地龍、鉤藤各15克,烏梢蛇、土鱉蟲各9克,全蝎6克,蜈蚣3克。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混合后倒入砂鍋中,加入500ml清水后開大火進行煎煮,煎煮至250ml藥液方可關火,分2次服用,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連續治療4周后,比較兩組的運功功能與血液流變學。①運功動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進行評估,總計100分,分數越高,評定為運動功能越良好。②血液流變學:空腹抽取4ml外周靜脈血,進行離心分離后獲取血清,隨后采用武漢科爾達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型號:RT-7200)測量患者的FIB、D-D。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數據均錄入至Excel 2019中予以校對,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處理。()表示計量資料,計量資料用t檢驗。P評定檢驗結果,P>0.05提示無統計學差異,P<0.05提示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評價分析兩組運動功能與血液流變學的差異
從表1的結果能夠看出,連續治療4周后,在Fugl-Meyer評分上,乙組高于甲組;在FIB與D-D上,乙組低于甲組(P<0.05)。
3.討論
偏癱是缺血性中風的常見并發癥,不利于患者的行走,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臨床對缺血性中風后偏癱多采用常規西醫治療,但是療效不理想。隨著傳統中藥學的發展,中醫治療偏癱的優勢顯著,對人體造成的傷害較少,毒副作用少,用藥安全性高[2]。中醫學認為缺血性中風主要是由于飲食不節、情志抑郁、過度勞累導致血液瘀滯、正氣虧虛,臨床治療的關鍵為活血化瘀[3]。
血液流變學異常也是引起缺血性卒中患者微循環障礙及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積極改善患者血液粘度對于控制病情發生和預后改善尤為重要[4]。本研究中,乙組治療后FIB與D-D明顯比甲組低,Fugl-Meyer評分比甲組高(P<0.05),說明經通絡扶正湯聯合常規吸藥治療能夠有效調節血液流變學,促進運動功能恢復。究其原因是:通絡扶正湯中的黃芪、地鱉蟲可以活血消腫止痛,地龍、全蝎以及烏梢蛇能夠祛風止痙,雞血藤與鉤藤可以通絡活血行氣;諸藥合用達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降低血液粘度,從而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調節患者的血液流變學[5]。
綜上所述,通絡扶正湯+常規西醫用于缺血性中風后偏癱的效果顯著,在改善患者運動功能與血液流變學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宏偉,王一戰,江瀾,等.基于關聯規則探討缺血性中風痙攣性偏癱的證候分布特點[J].現代中醫臨床,2019,26(1):45-49.
[2]馬新強,周國平針灸聯合通絡扶正湯在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早期干預中的臨床療效[J].中國執業藥師,2019,16(7):84-86.
[3]黃煒,楊斌,陳陽.補陽還五湯聯合西醫常規療法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療效及對血脂,血液流變學影響[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10):56-58.
[4]王鑫,薛莉,李轉會,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促紅細胞生成素與血液流變學的關系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17(17):10-12.
[5]尹虹祥,姜昆,魏衡,等.通絡復癱湯治療氣虛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偏癱患者臨床療效及對血清炎癥因子基質金屬蛋白酶9和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河北中醫,2019,41(8):1141-1145,1184.
重慶市城口縣巴山中心衛生院 重慶 40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