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任伍
【摘要】2035年中國將進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經歷了民生救國、民生立國、民生富國之后,邁入民生強國的發展階段。民生體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自信、骨氣和價值“尊嚴”。2035年中國將以民生基礎更加堅實完善、收入消費更加充盈寬裕、居住出行更加舒適便捷、文化教育更加豐富優質、安全健康更加牢固可靠彰顯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尊嚴”。實現高質量、高品質、高水平、高層次、高規格的民生,必須走改革創新、平衡協調、綠色低碳、開放包容、共贏共享之路,從組織、思想、制度、價值、精神上建構堅實保障。
【關鍵詞】2035年 民生 尊嚴 道路 保障
【中圖分類號】D6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1.009
2035年,中國將進入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階段,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階段。“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1]“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2]
民生是黨執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源,關注民生是中國共產黨的紅色基因。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近100年來,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在舊中國積貧積弱的情況下完成民生救國的偉大使命,建立新中國,使中國人民站起來;改革開放后,實施民生立國和民生富國,通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中國和中國人民富起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注重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實施民生強國,致力使中國強起來。本文試圖勾勒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的中國人的民生圖景,展現2035年中國人有“尊嚴”的民生生活,探討抵達有“尊嚴”民生生活的道路與相關保障。
尊嚴:2035年中國人的民生發展美好圖景
尊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的自信、骨氣和價值。近代以來,由于外敵的侵略和掠奪,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積貧積弱,人民水深火熱,國家和民族“尊嚴”遭到蹂躪。自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才真正有了“尊嚴”,從此翻身解放,當家作主,屹立于世界東方。到2035年,更優質的生活品質和更高的民生福祉,將更充分地彰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尊嚴”。
第一,民生基礎更加堅實完善。人民尊嚴的獲得基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生發展,民生發展需要強有力的基礎作支撐。社會發展方面,到2035年,中國人口總數將達到14.8億至15億左右,人類發展指數將超過0.75,成為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3]城鎮化率提高到75%,有11億多人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數比2020年增加近4億,出現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城鄉協同互動和大面積的勞動力重新配置。[4][5]經濟發展方面,中國在2028年或2029年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2035年GDP總量大約達到209萬億元人民幣,約47.57萬億國際元左右(按購買力平價2017國際元計算),相當于美日兩國GDP總和,占世界總量比重從17.3%提高到27%左右,對世界GDP增長貢獻率保持在30%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強國;[6]金融服務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將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基礎建設方面,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型基礎設施,例如現代化糧食生產基地、水利、電力、鐵路、公路、航道、碼頭、國家大科學裝置、空間站等,將進一步完善,中國真正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支撐民生基礎的強有力結構得以形成。
第二,收入消費更加充盈寬裕。收入與就業密切相關,到2035年,城鎮居民多樣化就業成為常態,靈活就業、家庭就業、彈性就業成為主流;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僅為3%左右,農業人口降到總勞動人口的6%左右,超過20%的農村就業人口將被配置到高端制造業或者高端服務業,50%的從業人員集中在新業態領域,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穩定在5%左右;[7]勞動者每周工作時間減少至32小時,四天工作制成為法定工作安排。收入方面,到2035年,以國內生產總值為指標,人均GDP、全員勞動生產率、居民人均收入、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按不變價格均比2020年翻一番,人均實際GDP水平年均增速達到4.8%,[8]各方面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隨著強大國內市場的形成,消費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居民消費率從2020年的39%提升到接近60%,其中服務消費在總消費中的占比從2020年的44%提升至60%。[9]總體上,到2035年,根據相關數據測算,我國CPI水平將被控制在4%左右,城鄉收入比降低到2.5:1,恩格爾系數控制在0.35~0.40,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3500元~4000元人民幣(按當時可比價格計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人民的生活品質和福祉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第三,居住出行更加舒適便捷。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訴盡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感,也道出天下“寒士”安居樂業的希望。到2035年,這種延續千年的美好理想將成為現實,商品房、經濟適用房、保障房、公租房、廉租房、共有房等各種形式住房供給充分,包括年輕人、低收入人群等在內的各類人群不必再為住房發愁,“居者有其屋”真正實現,且人民的居住環境更加寬敞舒適。
2035年,中國將成為服務安全優質、保障堅強有力、實力國際領先的現代化交通強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通車里程世界第一,“八縱八橫”的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四通八達。全國鐵路總里程達到20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里程達到7萬公里左右,覆蓋20萬人口以上的所有城市,50萬人口以上城市高鐵通達,形成全國1、2、3小時高鐵出行圈和全國1、2、3天快貨物流圈。[10]私家車、城市公交、地鐵、快軌等成為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綠色、低碳出行成為常態。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城市公園、城市綠道和鄉村田園等供給充分、配置合理,成為城鄉居民休閑、旅游的常去之處,是城鄉居民品質提升的重要內容。
第四,文化教育更加豐富優質。文化是國家之根、民族之魂。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至今傳承有序、歷久彌新。到2035年,我國將在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基礎上建成文化強國,使中華文化繁榮昌盛,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元素,并在全世界廣泛傳播。屆時,中國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藝術館、文化館等基礎設施星羅棋布,館藏豐富多彩,人們學習、娛樂和怡情雅致的場所選擇多樣、使用便捷;中國的電影、戲曲、美術、曲藝和各種民間藝術得到發揚光大,迎來“萬方樂奏”的文化繁榮盛況。
2035年中國將成為教育強國,屆時,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進一步提高;十二年制義務教育得到普及;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80%以上的年輕人可接受到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城鄉教育均衡化初步實現;教育國際化程度大幅提高,中國將成為外國年輕人最理想的留學國家之一。教育成為創新的發動機,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提供源源不絕的高素質人才。
第五,安全健康更加牢固可靠。中國近代史中,上海租界“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和“東亞病夫”的稱號極大刺痛了中華民族的神經和中國人的尊嚴,反映了當時西方人在精神上和肉體上對中國人的蔑視和中國人缺乏安全和健康保障的民生悲劇。追昔撫今,21世紀的中國早已今非昔比,黨和國家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安全得到根本保障,人民身體素質得到顯著提高。
安全和健康是最基本的民生。2035年,平安中國建設將達到更高水平,中國將建立起覆蓋近15億人口的安全健康網,滿足人民在民生、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解除人民后顧之憂、化解生活風險、促進社會公正和共享發展成果的高水平社會保障體系建立鞏固;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水能、核能、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廣泛使用,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初步形成,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安全、最宜居的國家之一。
2035年,健康中國建設成效顯著,中國防未病、治已病的醫療衛生體系更加完善;中西醫結合不斷發展,醫療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前列;醫療資源供給充分,人民看病再無后顧之憂。新醫藥、新醫術、新醫療不斷研發、擴充和提升,癌癥等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不治之癥”能夠得到有效預防和治療,中國人的預期壽命將超過80歲。
道路:2035年中國人的民生發展之路
道路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彰顯一個國家和民族尊嚴的民生,其發展需要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已經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民生發展之路,中國人民的民生已經實現了從民生保障到民生改善的飛躍,今天的中國依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超強的社會組織能力,民生狀態持續改善,民生制度基本建立,實現經濟建設與民生發展的良性循環。到2035年,中國人民要實現更高級、更有尊嚴,在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民生,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被歷史和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達到理想彼岸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是堅持改革創新之路,實現高質量的民生發展。到2035年,盡管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但改革創新仍然是民生發展的動力之源。中國民生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于改革、創新不足。制約民生發展的瓶頸,諸如科技對民生支撐能力不足、居民消費觀念落后、動力缺失、民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都需要持續不斷的改革和創新提供源源不絕的發展動力,才能得以有效破解。
二是堅持平衡協調之路,實現高品質的民生發展。2035年中國民生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在區域、城鄉、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發展速度與民生增長水平等關系上,需要進一步平衡協調,以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實現與滿足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與需要,真正破解民生發展的“木桶效應”。
三是堅持綠色低碳之路,實現高水平的民生發展。綠色低碳指向最重要的民生基礎。到2035年,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仍然存在,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面對國內人民不斷增長的需求和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的國際承諾,中國的民生發展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綠色低碳的高水平發展之路,實現清潔美麗高水平的民生。
四是堅持開放包容之路,實現高層次的民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11]在全球化高度發展的時代,高層次的民生需要高水平的開放包容環境,才能保證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到2035年,中國將依托更高質量的對外開放和內外聯動的發展,充分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效應對國際經貿摩擦,提升獲得國際經濟話語權的能力,增強運用國際經貿規則的本領,實現交流互鑒,進而提升中國人的民生福祉水平。
五是堅持共贏共享之路,實現高規格的民生發展。一部分人的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所有人共贏共享的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繁榮和富裕。到2035年,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但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和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差距等問題仍然阻礙著中國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因此,只有堅持共建共享、合作共贏,堅持社會公平正義,才能使全體人民在發展中獲得更多擁有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保障:2035年中國人的民生發展支撐
在明確發展方向、確定發展道路的基礎上,鑒于民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構建支撐其發展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系統,以保障高質量、高品質、高水平、高層次和高規格的民生發展穩定、有效和可持續。
首先,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2035年中國民生發展的組織保障。偉大的成就,從來離不開偉力的托舉。對于中國而言,“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12]。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并匯聚起磅礴的中國力量,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開放,改善了中國人民的民生,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13]2035年,中國共產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堅強領導,仍然是中國人民實現高質量民生發展的組織保障。按照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黨的組織架構和領導體制,保證了黨具有最高政治權威,能夠把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力向著同一方向聚合,形成推動民生發展滾滾向前的強大合力。2035年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歷史當口,“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尤其需要強大的黨的領導作保障,才能使中國的民生發展達到預期目標。
其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是2035年中國民生發展的思想保障。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14]民生事業的發展始終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但馬克思主義不是機械的教條,而須“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即必須實事求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造性成果,是破解本本主義、教條主義,鑄就民生發展“中國奇跡”的法寶。
2035年,中國要創造新的更大的民生奇跡,必須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態度來研究和解決民生問題,大膽解放思想,沖破落后的傳統觀念和主觀偏見的束縛,改變因循守舊、不接受新事物的態度,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與時俱進地把民生事業推向前進。
再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2035年中國民生發展的制度保障。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奮斗和探索中,發現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不能保障中國人民的民生,不能為中國人民帶來民生福祉,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因此,歷史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而最大限度地匯聚起中國力量,為全中國人民謀幸福。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15]。習近平總書記也反復強調,要發揮社會主義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正是因為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發揮了社會主義優越性,才能在中國這樣一個曾經極度落后的發展中大國,集中力量為人民辦大事、做好事、解難事,并建立起一系列民生工程。我國先后建成三峽大壩、遍布全國的高鐵線路、跨海大橋等基礎設施,完成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重要能源工程;自主研發了空間站、北斗導航和探月工程,完成了量子通訊、大飛機等高科技項目;戰勝了1998年特大洪水、“非典”、“汶川”大地震和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災害與疫情;實施了援藏、援疆、脫貧攻堅等重大民生工程,極大地造福了人民,極大程度地實現了人民的普遍幸福。2035年中國民生要實現大發展,仍然面臨很多艱難險阻,需要啃下很多硬骨頭,同樣需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破除阻礙民生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才能將中國人民的民生福祉提升到新水平。
又次,“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是2035年中國民生發展的價值保障。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自己的初心,始終依據人民對利益和幸福的追求確定自身的前進方向和道路,從而贏得了人民的信任、擁護和支持,并以此團結帶領人民,鑄就了彪炳史冊的民生發展的輝煌。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滿足人民需要作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社會主要矛盾,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并以此確定黨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政方針和主要任務,進而實現讓人民滿意的高質量民生。
最后,艱苦奮斗、進取創新的民族精神,是2035年中國民生發展的精神保障。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發展凝聚起來的艱苦奮斗、進取創新的民族精神,不僅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未曾中斷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為生生不息的中華兒女創造幸福美好生活提供持續的精神支撐,成為中華民族民生發展的強大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幸福不會從天降,美好生活靠勞動創造。今天中國人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心同德,開拓進取,用辛勤勞動創造得來,偉大民族精神恰是人民辛勤勞動源源不絕的內在動力。中國人民已經走過萬水千山,但2035年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要實現更美好的民生,面臨的任務將更艱巨,挑戰將更嚴峻,需要繼續艱苦地跋山涉水。只有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艱苦奮斗、創新進取的精神,激發出源源不絕的內生動力,才能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
展望2035年中國人的民生發展,中國將進入世界發達國家行列,滿足中國人民衣食住行、吃穿住用等生理、安全需要的物質生活將極大豐裕,尊重尊嚴、自我實現、公平正義的文化與價值將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將大幅增強。到那時,盡管中國人民還將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金融風險、老齡化等各種挑戰,但體現中華民族民生“尊嚴”的偉大實踐,將再一次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百年民生思想發展史”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8ZDA012)
注釋
[1][1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年10月27日更新。
[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九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http://cpc.people.com.cn/n1/2020/1104/c64094-31917780.html,2020年11月4日更新。
[3]作者根據國家目前人口增長率、人口政策的調整以及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測算得出。
[4]《劉俏:預計203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75%至80%》,http://k.sina.com.cn/article_5993531560_1653e08a802000vsd9.html,2020年12月19日更新。
[5]《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從5大趨勢看中國經濟的未來》,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514710209199700&wfr=spider&for=pc,2020年12月19日更新。
[6]胡鞍鋼、劉生龍:《解讀:中國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05916,2020年11月4日更新。
[7][9]《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劉俏:需提升消費能力和意愿》,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SUzI4T7?COLLCC=3483559045&s=op398&appid=s3rd_op398,2020年12月1日更新。
[8]劉偉、陳彥斌:《2020-2035年中國經濟增長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0年第4期。
[10]樊曦:《到2035年:全國鐵路網達20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7萬公里左右》,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4973637291936010&wfr=spider&for=pc,2020年8月14日更新。
[11]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求是》,2021年第1期。
[12][14]《毛澤東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頁。
[15]《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17頁。
參考文獻
胡鞍鋼、劉生龍,2020,《“十四五”大戰略與2035遠景》,北京:東方出版社。
責 編/桂 琰(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