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興鳳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3-250-01
一、重新認識慢性宮頸炎
宮頸糜爛、宮頸內膜炎、宮頸管息肉、宮頸肥大、宮頸腺囊腫等一直被我國醫學界統稱為慢性宮頸炎,而宮頸糜爛被認為是慢性宮頸炎最主要的一種臨床表現。但慢性宮頸炎卻沒有出現宮頸糜爛的臨床癥狀體征,如表皮下間質充血、水腫等,那為什么婦產科學界會將宮頸糜爛統稱為慢性宮頸炎,首先從正常宮頸上皮組織結構和生理變異分析。宮頸上皮主要是由于宮頸管內的單層柱狀上皮、復合鱗狀上皮、成長階段宮頸由單層柱狀上皮到鱗狀上皮的過渡性以及化生上皮共同構成。最初的柱狀上皮與鱗狀上皮相互交界為原始鱗狀交界。柱狀上皮在細胞中化生后就變成了磷化交界,此時細胞中的化生上皮和上方的原始柱狀上皮交界即成為新鱗柱的交界,原始細胞中鱗狀的交界和新鱗狀的交界之間的區域便成為了宮頸的轉化地帶或移動區。然而已有相關研究顯示,女性的原始宮頸鱗柱交界是隨著子宮頸的增長而緩慢地上移。當女性出現絕經癥狀時,原始的鱗柱交界會隨之退縮到宮頸管內,宮頸萎縮變小,并完全覆蓋鱗狀上皮組織。正常宮頸可覆蓋柱形上皮或者是化生柱形上皮,但此段區域的柱形上皮亦可能是子宮頸感染的風險因素。然而,是否通過柱狀上皮的外移來促進感染,還是先有傳播感染,目前尚無準確的定論。但我們可以肯定的結論是,由于女性的陰道內部含有各類菌群或者很多可能存在的細胞性病原體,再加上外移的單層柱狀上皮或者是化生的柱狀上皮長一段時間地暴露在女性的陰道內,很容易就會引發病人的上皮下間質出現細胞增生和乳頭斑塊等現象,從而直接導致這些柱狀上皮細胞變為顆粒狀和乳頭斑塊,并且大多病人還存在分泌物明顯增多、腰腹酸痛等表現。此時,原為正常的子宮頸方能被診斷出是慢性子宮頸炎或者是宮頸內膜外遷移所伴有的感染。在臨床上也可以按照內膜外移位置的影響程度分為I、II、III度,I度<1/3宮頸面積,II度1/3-2/3,III度>2/3,按照炎癥發生程度又細分為顆粒型和乳頭型。因此,在進行臨床檢查和診斷時,可以采用下列方法來表達:宮頸炎I(II、III)度顆粒型或 I(II、III)度乳頭型。除上述宮頸內膜外遷移伴細菌感染外,慢性宮頸炎的其它臨床病理學類型及其表現亦各異。宮頸管內膜炎特點為宮頸口黏膜變色紅腫,并且有多種膿樣的分泌物附著,宮頸口黏膜長期受到炎癥侵襲形成帶蒂息肉,進而存在接觸性出血以及分泌物中帶血的現象;宮頸腺囊腫主要是由于前者的宮頸陰道部柱狀上皮向鱗狀上皮進行化生的過程中,前者的腺體口被后者堵住,分泌的多余黏液不得以從腺體排出而造成,其存在說明該處曾經屬于宮頸陰道部的轉化區,現已徹底實施了鱗狀上皮化的愈合,因此,通常情緒下腺囊腫不會再繼續增大;宮頸肥大是慢性炎癥導致的黏膜下間質增生和可能的間質性深部腺囊腫潴留的結果。正是因為慢性宮頸炎在其臨床類型及表現不同而導致的,因此,通常在臨床診斷中很少籠統地確定為慢性宮頸炎,而是診斷為其臨床類型。應當特別注意的一點就是,因宮頸陰道部長時間接觸各種新軍,間質中大多存在淋巴細胞被陰道內浸潤,故從組織病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95%以上的正常宮頸病病人都能夠被診斷成慢性宮頸炎。由于目前臨床確定的慢性宮頸炎和組織病理學確定的慢性宮頸炎治療定義截然不同,故應該加以區別。
二、慢性宮頸炎的處理
在臨床上開展治療工作時,由于慢性宮頸炎表現形式的不同,使用的治療方法也完全不同。對于宮頸管內膜炎病人,應使用宮頸管分泌物涂片檢查以及相關培養方法,當淋病奈瑟菌呈陽性時,應給予口服頭孢妥侖匹脂或左氧氟沙星,或靜脈注射頭孢菌素類藥物。當衣原體呈陽性時,應給予口服阿奇霉素或多西環素藥物,其中局部藥物治療無效。對于宮頸息肉的病人,需把經手術切除的息肉運到病理學上進行檢查,并對殘端根部電燒灼,起到止血預防復發的作用。對于那些患有宮頸腺囊腫和宮頸肥大癥狀的女性病人,多數沒有任何臨床體征,并且伴隨絕經后宮頸的逐漸萎縮,囊腫也可能會隨之減少或消失,因此,這類病人通常情況下不需要進行治療(腺囊腫嚴重過大或者是出現下腹和腰椎骨盆腔疼痛的婦女除外)。宮頸管內膜外移是女性人體的生理現象,一般情況下隨著女性的年齡增大,外移時內膜逐步呈鱗狀上皮變,等到女性完全絕經后,鱗柱的交界就可能會推到子宮頸內,故此類病人如果不及時檢查沒有明確的分泌物數量增多或其他接觸性大出血的表現,通常無需治療。外移的柱狀上皮或者與化生上皮合并感染這種疾病在婦科中比較為常見的一種,患此病的女性病人一般都具有顆粒狀、乳頭態的奶酪或者乳白色的分泌物,甚至有些病人還具有淺黃色的膿性分泌物,嚴重者還會導致女性不孕。因此,對于病人開展有針對性的藥物和治療是尤為重要的。在以往的臨床治療中,處理方法主要有很多種,但那些方法的療效均不太理想?,F如今,物理療法仍是治療宮頸炎的首選方法。婦科醫學治療中通過多種物理治療技術可以對女性宮頸陰道內的單層細胞如柱狀毛囊上皮和變生毛囊上皮進行破壞,待其細胞壞死或脫落后,新生的毛囊上皮會逐步被覆蓋,治療后被破壞的毛囊上皮創面會出現有大量失血性的分泌物或水滴溢出,甚至還會有活動性的出血現象,一般要求需約4-8周即可愈合。目前,臨床上常見的物理治療包括電熨、冷凍、激光、紅外線照射治療以及宮頸環形電切術。上述幾種治療方法的治愈率高達約90%。其中,宮頸環形電切術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先進的治療方法,具有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疼痛較輕、術后出血少以及花費較低等優勢,它不僅治療慢性宮頸炎有很大的優勢,對于治療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和宮頸早期浸潤癌也有很好的療效,是目前婦科最受歡迎的一種治療技術。聚焦超聲療法是目前最新一種治療慢性宮頸炎的技術,主要是通過利用此技術對組織內細胞進行良好的穿透和定位,將超聲波集中于女性宮頸病變的深部,并充分利用超聲在焦點中產生的熱效應、空化反射效應和機械反射效應,從深到淺對深部病變的組織內細胞進行破壞,從而提高健康組織的再生功能,實現表皮重建的最終目的。與其他物理療法相比,聚焦超聲療法具有出血少、感染性小、恢復快等特點,因此,備受婦科醫生的青睞,但是其在宮頸不典型增生治療中的臨床療效,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在婦科臨床實踐過程中,應針對慢性宮頸炎的不同表現形式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以此來提高病人治療效果。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人民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