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鋒
(貴州省銅仁第一中學,貴州 銅仁 554300)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是地球自轉與公轉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地球運動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四季、五帶的形成原因,也是引起太陽輻射分配不均從而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掌握本節知識內容,能為下一步學習四季、五帶、大氣運動等知識奠定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也是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在日常生產實踐中廣泛應用的地理規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教材中的重點知識。學習該知識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空間概念,能夠結合時間與空間理解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角是指地方時為12:00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一天中太陽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現在正午。北半球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陽高度角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夏至日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角由北回歸線向南北遞減,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北半球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角由南回歸線向南北遞減,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小值[1]。
教學中,春分日和秋風日達到極值區域容易理解,但夏至日與冬至日的極值區域容易混淆。通常學生會認為夏至日北半球太陽高度角達到全年中最大值、冬至日南半球太陽高度角達到全年中最大值,這是學生普遍容易錯誤的地方,教師講述很吃力,學生也很難學好,運用數學并集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并集是指由屬于集合A且屬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組成的集合,稱為A與B的并集[2]。結合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為90°,距離直射點所在的緯度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大,距離直射點所在的緯度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的理論知識。圖1是太陽直射點運動軌跡圖,A、B、C、D、E分別代表北回歸線以北、北回歸線、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南回歸線以南的位置,引導學生完成表1。

表2 極值區域與時間(填寫表)

表2為引導學生填寫后的表,從表中可以看出:
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區域為A、B點,根據所代表的區域取并集即為北回歸線及以北地區;最小值區域為D、E點,所代表區域取并集即為南半球。
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區域為E點,根據所代表的區域取并集即為南回歸線及以南地區;最小值區域為A、B、C點,所代表區域取并集即為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