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露露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重慶 400000)
16世紀至19世紀中葉,中國依舊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緩慢發展,其科學技術主要在農學、醫學、天文學、水利、工程建筑等方面有所發展。
從16世紀開始,西方科學技術史上出現了歷史性的突破與變革。科學技術在16世紀至19世紀中葉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表2.1 16世紀至19世紀中葉中國科學技術發展主要成就一覽表
需要強調的是,上表不完全是中西方科技發展的所有成就,僅是列舉了這一時期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的科技成就。由上表我們了解到,中國和西方的科技在16世紀至19世紀中葉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雙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們也能夠清楚地看到中國和西方的科技在發展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具體說來,其不同主要表現在類別、數量和質量三個方面。
從類別上來看,中國和西方除了醫學、天文學和數學這三個方面的科技都有所發展之外(中西方在醫學、天文學和數學三方面的具體發展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從醫學的發展上來說,中國醫學的發展依然以傳統的中醫藥學發展為主,西方則是在解剖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近現代醫學——西醫。從天文學的發展來看,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僅僅停留在對天文現象表面的直接觀察,西方則是對整個行星運動規律的深層次地探索。從數學的發展上來說,中國是常量數學,西方則是變量數學。)中西方的科技發展在類別上表現出了很大的不同。
結合世界古代科技的發展,我們知道在16世紀之前,包括中國和西方在內的世界各個地區的科技都主要是在農學、水利等方面有所發展。因為在此之前,一直都是農業文明居于主導地位。但是到了16世紀的時候,中國科技更多的還是在農學、水利、地理和建筑等方面有所發展。在這一時期的農業科技著作里面,幾乎都強調的仍然是如何精耕細作,其農業的發展仍然是以人力為主。并未出現那種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發展。由此可見,16世紀至19世紀中葉中國的科技發展仍然是服務于農業文明。亦即這一時期中國科技發展的腳步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科技發展軌道,只是在古典科技方面有所發展,其并沒有突破傳統科技的發展模式。
西方主要是在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和生物學等方面有所發展。而這些方面的科技發展在16世紀以前都是微乎其微的,基本上沒有出現突破式的發展。像化學方面的發展在此之前一直都停留在為煉丹術服務的水平上。但是到了16世紀以后,波義耳所著的《懷疑派化學家》首次為化學元素下了科學的定義,使化學開始從煉金術中解放出來。拉瓦錫的《燃燒概論》,建立了科學的氧化燃燒理論,徹底批判了燃素說,完成了劃時代的“化學革命”。門捷列夫發現的元素周期律,奠定了現代無機化學的基礎等等。顯然西方在這一時期的科技發展已經跳出了傳統的科技發展模式,在科技發展類別上出現了脫胎換骨的轉變,由發展傳統科技轉為發展近現代科技。

表2.2 16世紀至19世紀中葉西方科學技術發展主要成就一覽表
僅從上表中似乎不能直觀地看到中西方科技發展在數量上的不同。因此,在這里,有必要看一組關于歷史各階段世界科技發明情況的相關數據統計(圖2.1)。
在圖2.1 ③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歷史的發展,世界科技發明的數量總體上都是在不斷地增加。16世紀至19世紀中葉也是如此。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國科技發明的數量卻在16世紀前后出現了強烈的反差。在公元1世紀至16世紀這段漫長的時間里,中國的科技發明總數都要占據全世界的一半以上,而在16世紀以后,中國在科技發明總數上僅占世界的4%。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國家的科技發明總數在這一時期幾乎占世界科技發明總數的95%以上。
從中西方科技發明的數量上占世界科技發明總數的比例就可以得知,中國的科技在16世紀至19世紀中葉是緩慢發展的,甚至光從數量上來分析的話,都出現了倒退,完全違背了世界科技總量整體呈上升的趨勢。而西方則是快速發展的。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科技發明都是來自西方。可見,16世紀至19世紀中葉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已經遠遠地落后于西方了 。從16世紀開始,西方取代之前的中國,居于世界科技發展的領先地位。
從傳統科技與近現代科技帶動生產力發展的程度強弱來分析,中西方的科技發展在質量上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當然這里必須加一個限定詞即“同一時期”。因為我們不能只是純粹地認為傳統科技的質量要比近現代科技的質量差。只有在同一時期,近現代科技相對于傳統科技來說,其帶動生產力發展的強度會更大。
16世紀至19世紀中葉,中國依然發展的是傳統科技,西方則開啟了近現代科技的發展模式。在相同的時間范圍內,這兩種不同的科技發展模式促使中西方的科技發展在質量上也呈現出了很大的不同。
傳統的科技發展模式對于已經處于封建社會后期的中國來說,已不足以帶動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甚至可以說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所限制。而近現代的科技發展模式使西方的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綜上,中西方科技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在類別上、數量上和質量上都表現出了很大的不同。通過對雙方具體的各種不同的分析,西方科技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不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是優于中國的。在16世紀至19世紀中葉,西方科技的發展更加符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也就更能夠促進當時生產力的發展和西方社會的進步。
注釋:
①朱紹候,張海鵬,齊濤.中國古代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66.
②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G].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第5卷,第1分冊:103.
③冷兵器吧,馬爾伯樂伯爵.清朝耽誤了中國火器發展?[EB].騰訊軍事,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