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琴
(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級中學,浙江 杭州 31000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言技能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理解性技能和表達性技能,具體是指聽、說、讀、看、寫。聽、讀、看是理解性技能,說和寫是表達性技能。理解性技能和表達性技能在語言學習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教育部,2018)。在寫作表達性技能訓練中,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閱讀是輸入的過程,寫作是輸出的過程,閱讀為寫作提供強有力的話題、結構、語言等支架,以讀促寫,提高寫作效度和信度。筆者將一篇課外閱讀語篇和高考寫作真題融合組織教學,以讀促寫尋求讀寫結合、閱讀為寫作提供支架的途徑和目的。
支架式教學是基于建構主義思想和“最近發展區”而搭建的一個教學階梯(何克抗1997)。兒童的“學”是學習者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而教師的教則是為兒童學習提供支撐與支架,幫助兒童建立自己的認知框架,從而幫助學生逐漸獨立探索并解決問題,獨立建構意義。
在以讀促寫實踐中,通過閱讀策略,多方位多角度為學生的寫作創設腳手架:教師導入話題情境,提供話題素材,引導學生提取語篇結構,優化邏輯思維,強化語言能力,為寫作提供框架和內容,閱讀語篇起到話題、結構、語言支架的作用,有效避免了學生在寫作中無話可寫、不知從何下手的尷尬局面。
支架式教學分五個步驟:第一,教師把學生引入預設的問題情境,創建情境支架;第二,教師為學生學習提供問題支架,引導學生對相關主題進行探索和思考;第三,自主構建支架,學生在前一步探索成功的基礎上,形成思考模型,獨立探索,尋找適合自己的思考方法,構建自己的探索模型,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第四,修正與拆解支架,教師在剛才學生探索模型建立的基礎上,有意識的減少支架,并幫助學生對自己的思考模型進行修正,讓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并運用自己構架的模型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慢慢拆解學習支架;第五,效果反饋,舍去支架,支架教學只是為了給學習者一定的引導和階梯,而真正的學習還是需要學習者自主獨立進行。
在以讀促寫的實踐中,教師首先要利用閱讀語篇進行讀前話題熱身,為學生創設主題情境,打開篇章話題,提供話題素材,可圖文并茂,可多模態激活。其次,通過語篇閱讀教學,分析行文語言、內容、結構、邏輯等,深層解讀文本,為后續寫作搭建支架,讓學生對相關主題進行探索。再次,教師讓學生獨立進行寫作探索,基于相關寫作要求,選擇合適的寫作支架,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支架依托策略。然后,教師與學生一起分享學生的習作,幫助學生完成寫作的意義建構。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支架式評價,可采用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等方法。
本文中的閱讀語篇選自課外,講述世界著名小提琴手ItzhakPerlman在紐約演奏過程中,遭遇一根琴弦突然崩斷,他臨危不亂,用三根琴弦完美地完成演奏的故事。這是一篇問題解決型(problem--solution)記敘文,篇章結構清晰,行文流暢,邏輯性強,是問題解決型記敘文的范本。
本文中的寫作教學選自2013&2014《考試說明》參考試卷:回顧人生中經歷的一些事件有助于我們對過去進行思考。請用英語寫一篇100~120詞的短文,描述一件對你或你的家庭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事情,并略加評論。
將這篇語篇閱讀和真題寫作融合,闡述以讀促寫支架式寫作教學對記敘類文章寫作的借鑒意義。在語篇閱讀中,主要通過話題支架、結構支架、語言支架,為寫作教學創設情境,搭建框架,積累寫作素材。
在讀前熱身活動中,通過話題導入創設情境,激活學生對該話題的已有知識,喚起學生對該話題的興趣,對篇章話題及寫作建構做好鋪墊。在話題情境創設中,這類情境創建時,話題選擇源盡量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易引導學生情感的介入,引起共鳴,學生會發表各種自己的想法,這樣就有話可說,引出后續的閱讀和寫作,但教師一定要做好引導與辯證的分析,以防理解錯誤。話題支架可以形式多樣,既可以是圖文并茂,也可以是音頻、視頻,創設情境,從不同的感官刺激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另外,多模態的教學形式更能打開學生的思維,發展語言能力。
在本閱讀語篇里,讀前話題采用圖片支架的形式,展示兩幅圖片,其中一幅只有小提琴,另一幅則是小提琴手在拉琴,提出問題“Whatinstrumentisit?”從而引出“violin”和“violinist”兩個主題詞;接著是一張小提琴的放大圖,讓學生觀察小提琴有幾根琴弦,設問“Howma nystringsdoesaviolinhave?”,并對生詞“string”進行語境解讀;然后展示兩張圖片分別為:其一小提琴手專注地在拉琴,其二一把斷了一根弦的小提琴,設問“Whatshouldtheviolinistdowhenoneofthestringsbreaksonstagei naperformance?”。通過圖片和問題導入話題,能幫助學生盡快進入,激活已有知識,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主題探索,然后順利過渡到閱讀教學。
在閱讀過程中,文本的篇章結構需要進行詳細解讀,以便為寫作搭建腳手架,提供寫作框架。要解析篇章結構,先讓學生略讀語篇,從篇章體裁入手,憑文體特征推測篇章結構;然后進行語篇細讀,從段落內容結構概括篇章結構,最后進行提煉總結。
1.基于標題建構篇章結構
標題與篇章主旨密切相關。對于記敘文,通過解讀語篇主題,學生可以初步獲得記敘文的基本要素,即“who,when,where,why,how,what”等,即記敘文六要素,然后解讀記敘文體裁,進一步為篇章結構做好鋪墊。
本語篇的標題是“MakingMusicwithThreeStrings”。首先讓學生對標題進行預測,設問“Whatdoyouexpecttoknowaccordingtothetitleandthepictu re?”,引出記敘文六要素“who,when,where,why,how,what”,然后將六要素繪制成思維導圖如圖:
之后讓學生預測該篇文體類型,設問“Whatwritingstyleisemployedint hestory?”,四個選項分別為“narration,exposition,argumentation,applie dwriting”,讓學生判斷出是記敘文(narration)。然后再講解記敘文的結構特征“setting---problem---solution---conclusion”。
2.基于段落內容建構篇章結構
語篇是由不同的段落組成的,歸納段落大意就能推斷出篇章結構。常見的篇章結構有:問題解決型、現象分析型、因果關系型、觀點論證型、研究報告型。針對記敘文,常見的篇章結構是問題解決型。
在本語篇的結構解讀過程中,首先分析首段包含的信息,引出“who,when,where”,并讓學生提煉背景信息“Thewriterintendedtogive readerstheb_________(background)ofthestoryatthebeginning.”,并 用“storysetting”來概括這部分內容。第二段引導學生找出兩個問題和兩個解決方案(problemandsolution),概括出段落的主旨大意為“Oneofthe stringsbrokebuthecontinuedtoplaywithpassion.”。第三段是故事的結局(result),內容為“Theaudienceappreciatedhiswork.”。第四段是故事的影響(influence),內容為“Ourtaskistomakemusicwithwhatwehaveleft.”。由此歸納出語篇的結構圖如下:
在閱讀語篇中,語言素材不容忽視,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在閱讀中潛移默化,慢慢積累,然后在寫作中得以運用。這些語言素材可以是話題詞匯,詞匯活用,也可以是語法結構,還可以是寫作手法,如各種修辭手法,甚至包括關聯詞的使用。
1.讀建構方式,仿寫作手法
文章架構方式有多種,不同的文章不一樣的設計,有的以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有的以情節片斷和重要性順序,有的以人物出現順序,等等。有的對文章內容的寫作手法也不相同,如描寫、議論、記敘、說明等寫作手法,還有代詞指代等各種策略手段。在語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教授學生如何辨別這些手法,理解其意義,并嘗試在寫作中加以運用。
在本語篇的第二段,段落內容按時間順序,用一系列的動作描寫來描述小提琴手ItzhakPerlman整個彈奏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標出這些動詞--“walked,sat,begantoplay,didn’t,waited,closed,signaled,played,re fusedtoknow,changing,recomposing”,通過使用動詞,使得文章更加形象生動,彈奏者的性格躍然紙上。因此,讓學生去理解并領會這些詞的意義,并能在寫作中嘗試使用。
2.讀銜接手段,促寫作連貫
銜接詞是語篇內在連貫性不可或缺的詞塊。閱讀教學中的語段銜接、要義銜接也是理解文章大意的方法,而寫作中同樣需要解決好這個問題,教師要利用閱讀教學中銜接詞的使用來指導寫作教學中的銜接詞的使用。常見的銜接詞有很多,比如轉折性的詞“however,but,whereas,yet”等,讓步性的詞“though,although”,并列補充的詞“besides,inaddition,furthermore,moreover”等。這些銜接詞能豐富語句內容,幫助讀者獲得在主要信息,降低閱讀難度。
在本語篇的第二段,在這些動詞的背后,有許多銜接詞把動詞串聯起來--“then,and,but,either...or,instead,ofcourse”等。在這些銜接詞中,尤其要關注轉折性的銜接詞“but,instead”,它們使前后的內容形成對比(contrast),使重點飽滿突出。
在以上搭建的閱讀支架基礎上,教師充分利用話題內容、結構框架、語言素材為學生搭建寫作腳手架,促使寫作任務順利開展。在寫作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活動:
1.Definethewritingstyle(定義寫作體裁)
2.Writeanoutline(構建寫作框架)
3.Writeadraft(謄寫寫作初稿)
4.Polishthedraft(潤色寫作初稿)
寫作任務:
回顧人生中經歷的一些事件有助于我們對過去進行思考。請用英語寫一篇100~120詞的短文,描述一件對你或你的家庭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情,并略加評論。
分析:
這是一篇記敘文寫作,利用閱讀語篇的結構框架提煉寫作框架“setting---problem---solution---result---comment”,接著教師以自身的經歷拋磚引玉,為學生提供案例支架:“Myteachingexperienceherehasha dagreatinfluenceonmebecauseithasmademestrongerbothphysicallyandmental ly.”。在這一案例中,按照以上結構羅列信息如下:
然后讓學生寫草稿并進行修改潤色:Firstintegrateyouroutlineandwri teadraft,usingpropertransitionalwordstomakethemconnectedlogically.Then polishyourdraftandmakeitafinalversion.
對于學生的習作的評價不一定完全由教師來完成,可以先讓學生自評優點與不足,再讓同桌或同伴進行評價,然后再選取有代表性的習作由大家進行評價與修正,教師進行點評與補充,使文章進一步潤色直至完善。既可以活躍氛圍,又可以幫助學生發展元認知思維。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充分利用全文閱讀提供的話題支架、結構支架、語言支架,在同類體裁寫作中加以模仿實踐,既幫助學習者快速抓住要義,又能夠寫出優美、書面的文句。以讀促寫,為寫作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架。
以讀促寫,以閱讀為輸入,以寫作為輸出,閱讀為寫作提供支架,有利于寫作任務順利開展。在語篇閱讀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話題支架、結構支架、語言支架,讓學生的寫作實踐有語境、有內容、有框架、有語言、有邏輯,在閱讀與寫作操練中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和思維品質。寓寫作于閱讀,閱讀為寫作搭支架,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