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偉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東盟中學,廣西南寧 530000)
歷史是高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理解和運用不能過于死板,要在熟練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還應將所學的歷史知識融入自己的思想觀念。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的要求。深度閱讀有助于幫助學生增進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將所學歷史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思想文化,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對于高中歷史教學也能夠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深度閱讀不同于傳統的閱讀方式,它要求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高中歷史教材內容,對高中歷史教材中的知識點的學習和理解不流于形式,而是通過深入剖析一個歷史知識點的成因及其對社會影響,以及不同歷史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形成更加科學全面的認識[1]。可以看出,深度閱讀與傳統閱讀方式最明顯的差異在于知識點的因果關系和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機制。在深入閱讀過程中,學生要借助教材外的其他工具和材料進行輔助閱讀,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分析,從而實現“修正—完善—深化”的高中歷史教學目標。
深度閱讀與傳統的閱讀方式的不同之處表現在很多方面,其中,抓住閱讀的關鍵點是深度閱讀的一個重要特征。從高中歷史教學的角度來講,每一篇課文內容的關鍵點包括引言、概念、圖表和時間。首先,引言一般是一篇課文的總領和概括,涵蓋了整篇歷史課文的基本知識點。例如,人教版高中必修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這節課的開頭就用方框的方式點出了中國政治制度的歷史起源,也就是從堯舜禹到夏朝的更迭,然后才引出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讓學生大致了解中國政治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其次,核心概念是學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的關鍵。例如,“禪讓”和“王位世襲”這兩種政治制度的概念及其區別就是高中生真正把握中國夏、商、周時期政治制度變化過程的關鍵。再次,圖表在文章中起到引導理解和加深認知的作用。本課中有很多插圖,基本上與政治制度相關。這就要求學生在深度閱讀的過程中找出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連的重點圖表進行重點分析和理解,如西周分封示意圖與春秋戰國密切相關,學生要特別注意上面的分封位置及其后來的演化過程。最后,時間節點是串聯歷史知識的關鍵要素。所以在深度閱讀過程中,學生還要牢記每一個時間節點,如夏朝是在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在記憶具體的時間節點時,學生要注意哪些時間是具體詳細的、哪些時間是模糊的。這也是歷史知識考查的重點內容。
1.引導學生重視深度閱讀
盡管歷史教材內容與語文教材內容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差異。在閱讀歷史教材內容的過程中,學生不能停留在語文閱讀的思維和方法上,而應突出歷史教材的特點并遵循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重視歷史教材閱讀。一方面,教師應在教學中從歷史特點的角度闡述閱讀的重要性,如歷史知識較零碎,閱讀有利于學生了解基本的歷史知識,并將不同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加深理解。另一方面,閱讀歷史教材的過程也是穿越時空的過程。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影響因素,并對未來國家社會的發展產生獨立的思考,也能夠獨立思考自己的未來發展,從而將所學的歷史知識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中,發揮歷史學習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促進作用。
2.循序漸進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深度閱讀能力
學生的歷史深度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把握好閱讀能力培養和提升的基本規律。在初級階段,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整理一個包含整篇課文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知識點的學習大綱,并明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然后讓學生圍繞學習大綱進行深度閱讀,厘清學習思路,提高學習效率。在學生熟悉歷史課文內容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整理提綱,然后讓學生圍繞自己所整理的提綱進行再次閱讀。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就自己的閱讀成果展開互動交流,取長補短,優化自己的閱讀效果。
這種閱讀方法的基本特點是先提出問題,然后根據問題進行閱讀,最后尋找問題的答案。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將歷史教材內容轉化為核心問題,然后向學生闡述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這種閱讀方法的關鍵在于問題質量。問題既要體現出學生所要學習的核心內容和目標,還要體現出一定的層次和深度,問題之間要有一定的遞進,體現出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2]。在設置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全面而深入的把握和了解,結合教學目標和考試的標準、要求,設置閱讀前置問題。在學生獨立閱讀后,教師可以隨機選擇學生回答問題,檢驗學生的閱讀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保持學生對歷史教材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采取包容的態度,學生只要能夠獨立闡述自己的觀點即可。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來設置不同的問題,以體現學生之間的歷史學習差異性。

與其他學科相比,高中歷史學科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這一個歷史知識點可能是下一個歷史知識點的重要原因和因素,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的產生可能是多個前置因素導致的。所以,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能局限于一個章節,而應采用跨章節閱讀的方式,在不同的章節中尋找線索,圍繞線索來進行整體閱讀。可以作為歷史閱讀線索的因素有很多,學生在記憶朝代和其中的歷史事件時,基本上以時間作為線索。除時間外,人物、政治制度、重大戰役等也可以作為閱讀的線索。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在不同的章節中找到關聯的因素,以確定不同文章之間的閱讀線索。
總之,深度閱讀是高中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所以提高學生的歷史深度閱讀能力對于深化學生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具有重要意義。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重視歷史深度閱讀,并將閱讀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有效結合,從而提高學生歷史深度閱讀能力,以及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