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聰安,凌澤文,溫中揚
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人民醫院外科,廣東 深圳518119
混合痔是肛腸科十分常見的疾病,主要指在肛門同一個方向同時發生內痔和外痔,患者有便血和肛門部腫物等表現,并伴有肛門墜脹、疼痛及異物感等癥狀,對生活質量有著嚴重影響[1-2]。手術治療是混合痔患者的重要手段,外剝內扎術(M-M)于1937年由MILLIGAN和MORGAN所提出,隨后一直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在消除疼痛和出血上療效明顯,但也存在術后創面愈合較慢等缺點。隨著臨床醫學工作者的不斷研究,在傳統M-M術的基礎上提出了閉合性手術,也稱作改良M-M術,并指出該方式有助于縮短創面愈合時間[3]。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PH)是近年來的一種新型治療重度脫垂性痔病的手術,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但術后仍可能會出現部分并發癥,影響療效[4]。本研究旨在探討改良M-M術與PPH術治療混合痔的近遠期療效,并比較兩種方式的成本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人民醫院外科2019年6~8月收治的120例混合痔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方式不同分為A、B兩組,每組60例,A組使用改良M-M術治療,B組使用PPH術治療。納入標準:①符合混合痔診斷標準,臨床癥狀表現為間歇性便血,肛門有疼痛、墜脹、瘙癢及異物感等,并通過肛門直腸檢查、內窺鏡等確診,分期為Ⅲ~Ⅳ度[5];②具有混合痔手術適應證,順利完成手術;③年齡18~79歲;④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直腸息肉、直腸腺瘤、直腸脫垂、直腸癌等患者;②合并肛瘺、肛裂、肛周感染、肛門完全失禁、肛門畸形等情況;③既往接受過肛周手術史;④合并其余重要軀體(心、肝、腎等)障礙;⑤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或術前存在無法控制的高血壓高血糖等;⑥中途失訪。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s,例(%)]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s,例(%)]
?
1.2 治療方法A組患者使用改良M-M術治療,患者取左側臥位,常規消毒鋪巾,選擇腰麻開展手術。使用碘伏對肛管和直腸下段進行消毒,充分擴肛暴露內痔,使用中彎錯夾將某一個點位混合痔核外痔部分的皮膚,鈍性剝離外痔,使用中彎錯夾將內痔基底部位夾住,使用7#絲線對內痔基底部位進行結扎,將部分內痔和全部外痔剪除干凈。按照同樣方式對其余位點的混合痔。檢查創面無出血情況后,使用1枚角菜酸酯酸予以塞肛,并使用可吸收止血紗布、一次性油紗條對創面進行填塞止血,包扎創面膠帶固定。B組患者使用PPH術治療,所使用的可視微創肛腸吻合器購于法蘭克曼公司?;颊呷∽髠扰P位,常規消毒鋪巾,選擇腰麻開展手術。使用碘伏對肛管和直腸下段進行消毒,充分擴肛,置入環形肛管擴張器直至肛口內部,復位痔脫垂或者肛管黏膜脫垂的部位。去掉擴張器內芯,按照戴膜脫垂程度,使用2-0可吸收縫線予以荷包縫合。將吻合器旋至最大位置,令釘轉頭深入至荷包線的上端部位,并由吻合器側孔將縫線拉出打結。輕柔拉動縫線,令脫垂的黏膜層停留于吻合器的空腔之中,切除脫垂黏膜,靜止20 s左右后,觀察是否有出血情況,若存在出血則對出血點進行“8”字縫合,若無出血則移出吻合器。
1.3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以及住院費用。(2)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及手術1個月后便血、脫出及疼痛情況。評分方法[6]:無記0分,1周頻率≤1次記1分,1周頻率2~6次記2分,1周7 d均后則記3分。(3)術后通過電話隨訪記錄兩組患者1年的復發情況。(4)記錄兩組患者術后近遠期并發癥。其中近期并發癥(術后1個月以內)包括疼痛、水腫、出血、感染、肛門墜脹、腹部不適;遠期并發癥(術后1個月之后至隨訪結束期間)觀察內容包括直腸梗阻、盆腔膿毒血癥、排便不凈感、肛門瘙癢、肛門墜脹、肛門狹窄;(5)兩組患者成本-效果分析。計算公式=平均成本(AC)/有效率(E),其中AC為住院費用,只取平均值結果,E為臨床療效總有效率,所得到的比值越低,則代表該術式更具有應用價值。
1.4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術后1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6]。顯效:患者便血、肛有疼痛、墜脹、瘙癢及異物感等癥狀完全消失,手術切口愈合;有效:肛門有疼痛、墜脹、瘙癢及異物感等癥狀大部分消失,手術切口基本愈合;無效:上述癥狀無明顯改善,切口未愈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00,P=0.752>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情況比較A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明顯多于B組,手術時間、住院天數明顯長于B組,住院費用明顯少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情況比較(±s)
?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便血、脫出、疼痛癥狀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時,兩組患者的上述各癥狀評分明顯低于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術后各癥狀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分)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
?
2.4 兩組患者1年復發率比較 隨訪截止至2020年3月1日,A組患者1年復發率為1.67%,明顯低于B組的1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21,P=0.028<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1年復發率比較(例)
2.5 兩組患者近期并發癥比較A組患者術后疼痛發生率明顯高于B組,肛門墜脹、腹部不適明顯比B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術后水腫、出血、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2.6 兩組患者遠期并發癥比較 隨訪期間,兩組患者均無直腸梗阻、盆腔膿毒血癥等嚴重并發癥發生,A組排便不凈感、肛門墜脹感發生率明顯少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的肛門瘙癢、肛門狹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6 兩組患者近期并發癥比較[例(%)]

表7 兩組患者遠期并發癥比較[例(%)]
2.7 兩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較A組患者成本-效果比值明顯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346,P<0.05),見表8。

表8 兩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較
痔瘡的發生和日常不良習慣、飲食等密切相關,在我國的發病率為4.4%~86%,其中最為常見的則是混合痔,也是痔瘡中最為嚴重的一類型[7]?;旌现讨饕莾戎毯屯庵痰南嗷ソY合,可導致患者出現反復發作的疼痛、內痔脫出、便血等癥狀,加重病情,給患者生活質量帶來了嚴重影響。
臨床上針對Ⅲ度和Ⅳ度的嚴重痔瘡通常需接受手術切除治療,主要目的是緩解并消除癥狀,并積極保護肛門功能。改良M-M術是于1956年所提出的一種閉合式術式,該術式是在傳統M-M術式的基礎上改良而成,一直以來都是混合痔患者的首選手術方案,但其所帶來的創面疼痛、術后恢復慢等缺點也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痛苦[8-9]。PPH術最先是于1997年由PESCATORI所提出,隨后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開展。該術式的理論基礎是肛墊下移學說,主要是通過將直腸下段齒線上2~3 cm的黏膜和黏膜下組織環形切除,再吻合直腸近端和遠端的黏膜,可減少對持區的血液供應,術后痔核可在一定時間內逐漸萎縮,從而達到治療目的[10-11]。但也有研究指出,PPH術中極易損傷肛門內括約肌,容易增加術后并發癥,且該方式由于需使用特殊器械,患者經濟負擔較大[12-13]。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相近,且術后1個月時便血、脫出、疼痛癥狀評分上也相近,顯示出兩種方式在治療混合痔的短期療效上效果相似;但使用改良M-M術的患者術中出血量明顯更多,手術時間和住院天數明顯更長,這和STURIALE等[14]研究結果相似。主要原因和改良M-M術會對創面局部黏膜造成損傷等因素相關。但在術后1年的復發率方面,使用改良M-M術式的患者僅有1.67%,而使用PPH術式的患者高達11.67%,可能是由于在PPH術式中無法對直腸上動脈終末血管產生阻斷作用,難以完全阻斷痔血供,因此增加了遠期的復發率。
本研究還顯示,在并發癥方面,使用改良M-M術的患者術后疼痛發生率更多,主要是由于該術式會切除部分肛管皮膚,此處有明顯的痛覺敏感,會增加術后疼痛率;而PPH術中所吻合的區域是齒線上的區域,此處為痛覺遲鈍區,因此術后疼痛情況發生更少。但本研究也顯示,使用PPH術的患者短期并發癥中肛門墜脹、腹部不適發生率更高,遠期并發癥中,排便不凈感、肛門墜脹感發生率更高。原因可能是由于在PPH手術過程中吻合口過高,容易對直腸黏膜造成牽拉所致,且術中可能會過多的切除直腸黏膜神經節細胞,容易增加感覺異常、遠期控便能力降低的現象[15]。本研究通過進一步分析兩種方式成本效果顯示,使用改良M-M術的患者更低,說明該方式具有更好的經濟性。
綜上所述,改良M-M術與PPH術治療混合痔患者均具有較好的療效,改良M-M術出血量較多、術后恢復較慢,而PPH術后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各有優缺點,但改良M-M術具有更好的成本效果優勢,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