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雪,陳 鑫,姜貝貝,李培峰
患者男性,82歲,因進食不暢感,惡心1個月入院。電子胃鏡示食管癌,活檢病理示食管原位癌,局部浸潤可能。術前常規CT檢查示:左肺下葉空洞性病變,界限清楚,內部可見血流信號(圖1)。患者行左側剖胸食管癌切除術及左下肺楔形切除術。
病理檢查眼觀:左下肺楔形切除標本,大小7.0 cm×4.5 cm×1.3 cm,切面可見一直徑2.0 cm的囊性結節,囊內可見黏液樣物質,囊壁可見小突起。鏡檢:低倍鏡下見腫瘤無包膜,界限不清,沿肺泡壁生長,形成乳頭狀結構,可見黏液湖形成(圖2)。腫瘤主要由纖毛柱狀上皮細胞和黏液細胞構成,細胞呈單層或假復層排列,纖毛柱狀上皮增生形成微乳頭狀結構,細胞異型性不明顯,未見明確核分裂象。部分區域可見明顯的雙層結構,連續的基底細胞層,細胞呈立方形(圖3)。可見肺泡間隔增寬,間質淋巴細胞浸潤。腫瘤周邊可見跳躍式生長,但大多距離腫瘤較近,僅隔幾個肺泡距離。腫瘤內可見大的血管穿插其中。免疫表型:腫瘤細胞廣譜CK和Cam5.2均彌漫強陽性,基底層表現為連續性CK5/6(圖4)和p40陽性,大部分基底層細胞和腔面細胞TTF-1不同強度陽性(圖5),部分腔面細胞Napsin A陽性,腫瘤細胞Ki-67增殖指數約4%。腫瘤細胞BRAF、ALK陰性,p53呈野生型。
病理診斷:左下肺細支氣管腺瘤;食管病變為鱗狀細胞癌,侵至黏膜肌層。

圖1 增強CT示左下肺外周空洞性病變,界限清楚

②③④⑤
討論2002年Ishikawa[1]首次報道了發生于周圍肺的一種罕見腫瘤——纖毛黏液結節乳頭狀腫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 CMPT)。2017年美加病理年會上,Chang等[2]提出了經典型CMPT和非經典型CMPT的概念和觀點。隨后他將其命名為細支氣管腺瘤,并將其分為近端型和遠端型,分別對應經典型和非經典型CMPT[3]。
細支氣管腺瘤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年齡19~84歲,中位年齡64歲[4]。患者大多無明顯臨床癥狀,多為查體時行肺部CT檢查偶然發現的結節,表現為外周肺組織毛玻璃影或高密度影;腫瘤直徑一般很小,文獻報道直徑0.2~4.5 cm,中位值0.5~0.7 cm。本例患者因食管癌術前查體發現肺部小結節。其影像學及巨檢時腫瘤剖面均呈囊性,其“囊內容物”為大量的細胞外黏液,黏液湖周邊腫瘤細胞增生密集沿肺泡壁生長,其下纖維組織及血管增生,并伴有淋巴細胞浸潤,形成實性囊壁樣結構,部分乳頭突向“囊腔內”,形成影像學囊壁高密度的結構假象。鏡下腫瘤細胞呈腺管狀、乳頭狀,并可見漂浮于黏液池內的少量微乳頭;部分腫瘤細胞可沿肺泡壁不連續貼壁樣生長。需注意的是,基底細胞和腔面細胞均可表現為多層結構,此為兩種類型細胞,不能理解為兩層細胞[5]。
目前已有多項研究分析了該腫瘤的免疫表型和分子遺傳學特征,該腫瘤基底層表現為連續性CK5/6和p40、p63陽性。腫瘤中大部分腫瘤細胞TTF-1陽性,Napsin A也有不同程度陽性[5]。該腫瘤最常見的分子遺傳學改變為BRAF突變,主要是15號外顯子第600位氨基酸由頡氨酸變為谷氨酸[6]。本例腫瘤行BRAF、ALK和p53免疫組化標記,BRAF和ALK均陰性,p53為野生型。此外,有研究發現西方患者亦可發生AKL和BRAF基因突變[7]。
細支氣管腺瘤需與多種肺腫瘤鑒別。(1)黏液性囊腺瘤:囊腔內充滿黏液,囊腔被覆分泌黏蛋白的高柱狀上皮,缺乏雙層細胞結構。(2)浸潤性黏液腺癌:缺乏連續的基底細胞層和纖毛細胞。(3)腺泡型腺癌:表現為腺樣結構,間質粗大的膠原纖維,其細胞構成和形態亦不同于細支氣管腺瘤。(4)高分化乳頭狀腺癌:缺乏纖毛細胞。(5)具有微乳頭結構的腺癌:缺乏雙層細胞結構,微乳頭簇缺乏纖毛上皮,p40和TTF-1等免疫組化有助于鑒別。此外,該腫瘤還需與黏液表皮樣癌、支氣管腺型乳頭狀瘤和發生在肺實質的支氣管上皮化生進行鑒別。
術中快速冷凍病理診斷細支氣管腺瘤非常困難。Chang等[3]報道9例腫瘤行術中快速冷凍病理檢查,7例被診為腺癌。冷凍切片準確識別纖毛非常困難,最可靠的診斷線索就是識別連續的基底細胞層。因此我們要提高對該病的認識,才可能作出正確診斷,避免過度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