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慧俐 張 嵬 洪順芳 陸 琳
江西省九江市中醫醫院肛腸科,江西九江 332000
慢傳輸型便秘(STC)主要臨床癥狀為排便次數減少、便干硬、排便費力等,該疾病易反復發作,且病情頑固,隨著病情發展,部分患者最終只能采取手術切除結腸治療,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西醫治療該疾病主要以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片為主,短期內可有效改善患者便秘狀況,但長期使用易產生不良反應,甚至損害腸神經,增加結腸癌的發生率[2]。中醫學治療脾腎陽虛型STC 主要采用針灸聯合中藥療法,其中熱敏灸作為新型的治療方法,可通過艾灸熱敏點促進人體經氣運行,使氣至病所,從而改善病癥;而補火生土法以壯腎陽為主,具有溫補脾氣之功效[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于江西省九江市中醫醫院就診的80例脾腎陽虛型STC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補火生土法聯合熱敏灸治療脾腎陽虛型STC 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江西省九江市中醫醫院就診的80例脾腎陽虛型STC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0例。治療組中,男15例,女25例;年齡18~70歲,平均(43.17±7.45)歲;病程8~24個月,平均(15.32±3.64)個月。對照組中,男16例,女24例;年齡18~70歲,平均(44.30±7.58)歲;病程8~24個月,平均(15.47±3.75)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Ⅲ診斷標準》[4]:①超過25%的排便費力、排便為硬便及排便不盡感等;②排便<3次/周;③不用緩瀉藥幾乎無松散大便。中醫診斷標準參照《慢性便秘中醫診療共識意見》[5],辨證為脾腎陽虛型,主癥:大便干,排出困難;次癥:腹中冷痛,得熱則減,小便清長,四肢不溫,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脈沉遲。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患者慢傳輸試驗陽性;③患者經電子結腸鏡、排糞造影及肛管直腸測壓檢查結果正常;④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出口梗阻性便秘為主癥的患者;②存在肝功能異常、心血管等疾病者;③過敏體質者;④因其他疾病或藥物導致的便秘者;⑤存在內分泌或代謝性疾病者;⑥存在精神障礙者。
1.3.1 治療組 給予補火生土法聯合熱敏灸。熱敏灸:先探查熱敏點,取脾俞、命門、腎俞、大腸俞各穴,將專用艾條(江西省中醫院制劑室)點燃在選定部位距皮膚表面3 cm 左右高度進行溫和灸、回旋灸、雀啄灸等手法,當患者出現透熱、擴熱、傳熱、近部不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深部熱等感覺時,即為腧穴熱敏化現象,該施灸點即為熱敏點。手持點燃艾條進行懸灸熱敏點至先前出現的熱敏灸感消失為止,40 min/次,2日1次。補火生土法:口服自擬助陽湯,藥方組成為制附片20 g(先煎),桂枝9 g,干姜9 g,肉蓯蓉20 g,補骨脂9 g,吳茱萸3 g,炒白術20 g,當歸15 g,牛膝10 g,茯苓10 g,炒枳殼15 g,熟地10 g,炒薏苡仁20 g,山藥10 g,黃芪20 g,黨參10 g,五味子10 g,澤瀉10 g,1劑/d,取1000 mL 水煎取汁300 mL,分早中晚3次服用。治療30 d。
1.3.2 對照組 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片 (江蘇豪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81209;規格:5 mg/片)5 mg/次,3次/d,早中晚各服用1次。治療30 d。
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中醫證候積分及不良反應總發生率。①療效:各臨床癥狀及體征全部消失,排便次數、糞便性狀均恢復正常,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幅度≥90%為痊愈;各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好轉,排便次數及糞便性狀好轉,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70%~<90%為顯效;各臨床癥狀及體征好轉,排便次數及糞便性狀改善,中醫癥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30%~<70%為有效;各癥狀、體征、排便次數及糞便性狀均無好轉,中醫證候積分下降幅度<30%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中醫證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0 d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及《胃腸疾病中醫癥狀評分表》[7]制定中醫證候積分評分標準,將主要癥狀(排便困難、排便頻率、每次排便時間、排便性狀)及次要癥狀(腹中冷痛、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共7個癥狀,分別計無、輕、中、重4個等級,主癥相應記0、3、5、7分,次癥相應記0、1、2、3分。③不良反應:包括皮膚瘙癢、咽喉發癢、惡心嘔吐、口干、腹痛。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0 d后,兩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治療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排便困難 排便頻率 每次排便時間 排便性狀 腹中冷痛 四肢不溫 小便清長治療組(n=40)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40)治療前治療后5.24±0.78 1.35±0.41*5.87±0.48 1.27±0.40*6.02±0.71 1.41±0.35*5.67±0.38 1.58±0.34*2.07±0.79 0.51±0.17*2.39±0.38 0.51±0.20*1.86±0.84 0.47±0.16*t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P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t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P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5.27±1.02 2.62±0.50*0.148 0.883 12.422 0.000 5.82±0.42 2.70±0.61*0.500 0.621 12.399 0.000 5.97±0.73 2.78±0.54*0.311 0.757 13.465 0.000 5.60±0.45 2.80±0.49*0.752 0.455 12.937 0.000 2.10±0.74 1.56±0.44*0.175 0.861 14.078 0.000 2.40±0.39 1.55±0.39*0.116 0.908 15.007 0.000 1.89±0.81 1.34±0.31*0.163 0.871 15.773 0.000
治療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n(%)]
STC 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認為主要與藥物副作用、長期服用瀉劑、內分泌紊亂、飲食中纖維素或水分過少、長期焦慮或抑郁等因素有關[8]。目前,西醫常用的枸櫞酸莫沙必利片可促進乙酰膽堿的釋放,協調肌肉功能,從而增強胃腸道動力,促進STC患者排便,但停藥后易復發,故療效并不理想[9]。
祖國醫學將STC 歸于“虛秘”范疇,認為其多與飲食失調所致脾胃虛弱有關,治療應以溫腎補脾、潤腸通便為主[10]。本研究結果顯示,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0 d后,治療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脾腎陽虛型STC患者采用補火生土法聯合熱敏灸治療可有效改善便秘情況,安全性較高,療效確切。自擬助陽湯中制附片可補火助陽、回陽救逆、散寒止痛,桂枝可助陽化氣、溫通經脈、發汗解肌,二者共為君藥;干姜可溫中散寒、回陽通脈,肉蓯蓉可補腎陽、益精血,吳茱萸可助陽散寒、止痛降逆,炒白術可補氣健脾、利水燥濕,當歸可活血補血、潤腸通便,牛膝可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黃芪可補氣固表、利尿托毒,黨參可健脾益肺、補中益氣,八者為臣藥,可強化君藥;補骨脂可補腎助陽、益精潤腸,茯苓可健脾寧心、利水滲濕,炒枳殼可行滯消脹、理氣寬中,炒薏苡仁可利水健脾、理氣解郁,山藥可益氣養陰、補脾肺腎,澤瀉可清濕熱、利小便,六者為佐藥,可通暢大便;熟地可補血滋陰,五味子可益氣生津、補腎寧心,二者共為使藥;諸藥合用,共起健脾補腎、潤腸通便之功效[11-12]。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制附片可降低交感神經M受體數量,還可影響中樞神經遞質來促進機體平衡,從而發揮助陽作用;干姜可輕度刺激胃腸道,使腸蠕動增強,從而促進胃腸消化機能;肉蓯蓉中的半乳糖醇成分可有效促進腸蠕動,抑制大腸水分吸收,從而縮短排便時間;當歸可通過誘導造血微環境的成纖維細胞分泌某些造血生長因子,促進造血細胞增殖分化,發揮補血作用,還可增加結腸和糞便含水量,軟化糞便,促進糞便的排出,從而改善便秘癥狀[13-14]。人體在病理狀態下,體表可產生腧穴熱敏化現象,主要表現為對艾條溫熱刺激的敏感。而艾葉性屬純陽,具有益氣溫陽、溫經通絡之功效,可增強機體氣血運行、扶助正氣,促進腸道蠕動[15-16]。熱敏灸通過點燃艾葉灸熱敏點,可激發經絡感傳,促進經絡氣血的運行,使氣到達病灶,調理脾胃氣血,從而改善病癥[17]。此外,熱敏灸還具有溫熱效應,通過激發透熱、擴熱、傳導遠部熱、深部熱等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加強組織內新陳代謝,促進機體恢復正常,且無創傷性,安全性高,更易于被患者接受。
綜上所述,脾腎陽虛型STC患者采用補火生土法聯合熱敏灸治療可有效改善便秘情況,且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