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江西省上饒市人民醫院急診科,江西上饒 334000
腦外傷主要是因為直接或間接暴力作用在患者頭部,從而引起顱腦組織損傷,可導致患者出現意識障礙、運動障礙,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影響,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對于重型腦外傷患者,常需要通過急診實施開顱減壓治療,且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2]。但術后容易給患者造成較大創傷,而早期臨床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護理效果并不理想,而康復護理是康復醫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應用醫學、社會、教育、職業等措施,通過對患者心理、生理等進行干預,改善患者心理狀況,恢復期運動能力,而提升生活質量。基于此,本研究觀察康復護理對腦外傷患者精神狀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上饒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腦外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采用常規護理的40例患者歸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康復護理的40例患者歸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26~63歲,平均(44.50±6.07)歲;病程4~10個月,平均(7.83±1.05)月;致傷原因:車禍18例,高處墜落12例,工傷事故10例。觀察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27~64歲,平均(45.25±6.16)歲;病程6~12個月,平均(7.98±1.15)月;致傷原因:車禍19例,高處墜落12例,工傷事故9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①已發生腦外傷時間>6個月;②有明確腦外傷史;③經CT 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腦外傷;④成功接受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腦部疾病者;②既往存在精神疾病者;③合并嚴重感染者;④既往存在運動障礙者。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面對面口頭宣教,包括心理疏導及飲食指導。
1.3.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康復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組建護理小組:護士長任負責人,成員包括腦外傷教授2名,腦外傷護士20名。②分工:將患者分為5個小組,每小組配備一名護理組長,3~4名責任護士。③護理措施:a.心理干預。術后由于患者身體較虛弱,受疼痛、運動受限等因素影響,患者存在抑郁、焦慮等負面心理。在加上對工作、生活、社交方面的擔憂,患者心力壓力更大。護理人員充分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多與患者溝通,對存在有自我價值感降低、食欲缺乏、抑郁、焦慮等心理壓力較重患者,可依據患者情況針對性心理干預,如焦慮可通過健康教育等方式,讓患者了解術后康復預期,提升患者康復信心,緩解緩解心理壓力。通過舒緩患者心理壓力,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b.并發癥預防。責任護士在組長指導下采取措施降低尿路感染、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提升患者術后康復安全性。對處于昏迷患者取平臥位,定時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給患者霧化排痰。靜脈輸液時盡量選擇健側,給患者翻身時,對患者肩部做好保護工作,禁止出現過度背伸等情況。c.康復訓練。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可幫助患者進行肢體運動,主要有上肢運動和下肢運動,其中上肢運動由近及遠的原則,從手指沿著手臂直至肩關節,進行屈曲、按揉,每天2次;下肢運動與上肢相同;意識清醒患者,可以增加抬腿、蹬腿動作,訓練時間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逐漸增加,對患者日常生活行為進行鍛煉,包括更衣、進食、上廁所,在穿衣時,輔助患者完成側患穿著健側則鼓勵患者獨立完成,衣物以純棉、寬松類為主。在上下樓時,在家屬的陪同下進行。兩組均護理1個月。
①護理1個月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的焦慮、抑郁情況進行評價[3],其中SAS評分≥50分為有焦慮,SDS評分≥53分為有抑郁,評分越高焦慮、抑郁越嚴重。②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4]評估兩組的生活能力,共計100分,分數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③護理1個月后,采用委員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克倫巴赫系數為0.812,重測效度為0.856)評估護理服務滿意度,總分100分,分值>90分為滿意,分值在80~90分為基本滿意,分值<80分為不滿意。護理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的SAS、SDS評分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干預后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的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的比較(分,)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 SDS評分 SAS評分對照組(n=40)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n=40)干預前干預后45.45±7.12 42.21±6.35a 45.43±7.12 40.21±6.35a t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P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t 干預后組間比較值P 干預后組間比較值45.12±6.89 31.56±5.69a 0.211 0.734 7.900 0.000 44.12±6.89 30.56±5.69a 0.836 0.406 7.158 0.000
兩組干預前的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的ADL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干預后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ADL評分的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ADL評分的比較(分,)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 t值 P值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26.03±5.21 25.70±4.62 0.300 0.765 42.45±8.01 60.52±8.87 9.546 0.000 10.868 22.020 0.000 0.000
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度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護理總滿意度的比較[n(%)]
近年來,受建筑施工、車禍的影響,腦外傷已成為臨床常見疾病[4]。該病臨床癥狀表現為肢體無力、言語不清、偏身感覺障礙、意識模糊、視覺或聽覺異常、昏迷等,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可引發偏癱、長期昏迷、失語、植物生存狀態、腦積水、癲癇、記憶力減退等功能障礙[5-8]。目前臨床治療該病以手術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術后治療仍存在一定創傷,常伴隨并發癥出現。因此,實施較好的護理方案來減少該情況的發生。
腦外傷患者治療以往多采用常規護理,通過面對面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及飲食指導,其內容較單一,缺乏針對性,導致患者術后恢復效果一般[9-10]。而腦外傷患者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常出現關節痙攣現象,故必須對該類患者進行康復訓練[11-12]。本研究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康復護理,觀察其應用效果。康復護理護理內容包括心理護理、并發癥預防、康復訓練等三個方面[13]。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的SAS、SDS評分低于干預前,觀察組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康復護理能有效改善腦外傷患者心理壓力。其原因在于腦外傷患者術后產生較大心理壓力,覺得自己成為家庭的負擔,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可積極有效改善患者的心態,減輕患者應激反應,提高治療依從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的ADL評分高于干預前,觀察組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康復護理能有效恢復腦外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其原因在于康復護理康復訓練幫助患者進行上肢運動和下肢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患者的機體功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治療,有利于預后恢復[14-15]。同時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P<0.05)。提示康復護理能有效提升護理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其原因在于康復護理通過并發癥管理,不僅可減輕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還有效的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康復訓練應用在腦外傷患者中有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腦可有效改善腦外傷患者精神狀況,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同時可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