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卞靖
過去幾年,我國科技整體實力顯著增強,科研產出量質齊升,產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創新創業創造生態日益完善,科技創新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中發揮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形成歷史交匯,為科技創新提供了重大機遇。“十四五”時期,應進一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著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經濟循環暢通無阻。
一、科技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中發揮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
(一)研發投入持續增加,科研產出量質齊升
近十年來,我國研發投入以超過10%的年均增速不斷增長(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研發強度達到2.23%,已超過歐盟平均水平。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國際高被引論文數居世界第一,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世界首位,科學與工程類人才規模大、增速快,重大科技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布局不斷優化。我國科技成果質量不斷提高,在鐵基超導、量子通信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在載人航天、北斗全球系統等戰略高技術領域捷報頻傳,科技整體水平正在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
(二)產業技術顯著提升,支撐作用不斷增強
在產業技術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差距不斷縮小,在5G等多個領域已進入“并跑”甚至“領跑”階段。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領軍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部分高新技術產業正在進入世界前列。我國知識密集型產業增加值的全球份額已超過20%,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新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不斷涌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等新興產業快速增長,傳統產業向智能化清潔化方向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提供了強大支撐。
(三)創新生態日益完善,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我國新技術得以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同時,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通信、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催生了大量新需求,促進了生產與消費的更有效對接,有力提高了分配和流通效率。我國已形成了以中關村、深圳為代表的一批創新集聚區,全社會創新精神勃發、創新文化濃厚,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帶來強勁動力。
二、進入新發展階段,科技創新面臨五大機遇
(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換道超車”機遇
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離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這么近,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具備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優勢和條件。目前信息技術革命正進入以“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波創新浪潮,我們現在正處于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AI)時代的早期階段,這為我國創新“換道超車”提供了巨大機遇。因為我們不僅與發達國家處在同一起跑線上,而且在5G等方面還處于領跑水平。特別是在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斷加強,在數字化轉型、AI等技術創新方面有巨大的市場應用場景,再加上我們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這些都是一般國家所不具備的,使我們能夠在新的賽道上實現超越。事實上,近些年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的快速發展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需求結構升級為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風口”
市場需求是創新的第一動力。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從我國城鎮家庭消費來看,對于娛樂和教育、醫療、通信等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逐年上升,消費水平正在逐漸向發達經濟體看齊,為創新創業提供了重大機遇。如,近年來生物醫藥等行業正在成為新的“風口”,該領域的創業投資案例數量和投資金額快速增長,數量上僅次于IT行業,投資金額僅次于半導體及電子設備行業。同時,對于各種新技術新模式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人民群眾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意愿也在不斷提高。比如,依托互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文化”催生的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以網絡直播、短視頻等為代表的網絡視聽行業市場規模和用戶量激增,VR游戲、VR電影等娛樂新體驗廣受歡迎。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蔓延更是加快了在線教育、在線會議等新模式的推廣使用。在生物技術領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疾病防控疫苗和治療藥物的需求大幅增加,移動醫療、可穿戴醫療器械、智能化居家養老、智慧健康管理等新興領域需求潛力巨大。
隨著我國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0萬億元左右,消費品零售市場規模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國擁有大約1.1億戶的市場主體,隨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新生產方式、組織模式的需求也會大幅增加。我國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市場需求巨大,且具有明顯的差異化、梯度化特點,不斷壯大的、多層次的市場需求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外部沖擊倒逼我國加快自主創新步伐
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來的。隨著世界各國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改變,大國之間圍繞科技革命制高點的爭奪愈發激烈。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技術封鎖、高技術產業遏制不斷強化,經貿摩擦逐步向科技領域演化,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激烈競爭可能呈現常態化。我國部分重要產業的核心技術、基礎研發工具、關鍵部件和工藝設備等受制于人,凸顯了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同時也倒逼我國必須走出“技術引進吸收”“造不如買”的舒適區,扎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此外,隨著在科技創新、高技術產業、先進技術應用等領域的快速發展,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在某些領域已經取得重大突破、走在世界前列,過去以引進吸收為主的技術創新方式已不適應當前需要。特別是在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各國都處于探索階段,無“技”可引,這也促使我們必須切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自主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
(四)開放創新形勢為開展國際創新合作提供了更多機會
盡管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但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和交流的大趨勢不會改變,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在全球范圍流動的規模和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建立政策性對話機制、共建研究平臺等合作模式,創新不再局限于一國的內部研發,而是在世界范圍內,通過技術、資本、平臺等對創新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創新要素配置的全球化和高效化。創新活動的成本和風險大大降低,創新的效率和水平不斷提升。特別是在國際產業分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下,各國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筋骨相連”。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也使各國充分認識到,面對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海洋污染等全球性問題帶來的重大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僅靠自身的力量來推進創新,需要全面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同舟共濟,應對新的風險挑戰,這也為國際創新合作帶來更大機遇。
(五)全球綠色發展大趨勢為我國科技創新提供了新的空間
綠色發展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來實現。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命題,指出我國要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國要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用綠色科技支撐綠色發展,既是適應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需要,也符合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為新能源、清潔生產、節能環保、生命健康等領域的創新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量從2009年的0.03GWh(百萬千萬時)增加到2019年的62.4GWh,固態電解液鋰電池、動力電池回收和利用等技術的市場空間巨大。在光伏領域,以單晶硅片、PERC電池、雙面組件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帶來了組件和電池效率大幅提升、成本快速下降的飛躍式發展。氫能發展已成為全球能源技術革命的重要方向,我國是世界第一大產氫國,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吸引了大量投資。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加劇,發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勢在必行。城市化比例的提升和資源環境約束的日益嚴峻,推動了固廢處理新技術、新型污水處理技術等的加速發展。
三、“十四五”時期把握主要著力點,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一)不斷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對于需求目標明確的重大科技項目,建立企業、科研院所、高校、政府開放合作的組織模式,打好攻堅戰。在重大創新領域新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和國家級科研機構,集聚不同領域的專家和科研人員,下決心打持久戰。探索成立若干產業技術研究機構,專注于從事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究。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二)著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通過“揭榜掛帥”的選拔機制,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牽頭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合組建創新共同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設若干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提高中小企業承擔國家科技計劃研發任務的比例,支持研發“專精特新”產品。進一步提高企業研發投入抵扣力度,充分發揮政府采購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作用,大力推進創新鏈與資金鏈深度融合,不斷完善監管的體制機制,采取切實措施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三)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大力推進科研院所制度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完善科技獎勵制度,探索建立科研成果所有權分配機制,讓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得到合理回報。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和人才培養體制改革,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大力吸引海外技術技能型人才來華參與創新。
(四)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創新重大科技項目的遴選、組織實施機制,提高科技投入效率。賦予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基礎研究方面的選題自主權,加大投入,鼓勵自由探索。強化對重大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的經濟政策支持。研究制定進一步吸引國際技術、人才、資金的政策措施,打造全球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產業化和創新高地。實施更加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力度,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產權的良好氛圍。促進科技開放合作,更緊密地融入全球創新鏈。
(陳曦,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卞靖,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