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引墨

原本從這篇文章開始,我暗下決心,要戰勝自己的拖延癥,按時交稿,但是每每要動筆的時候,就會去做別的事情。我很奇怪,自己內心有什么潛藏的動機,使我抗拒面對“怎樣才能完美地退還愛慕自己的異性贈送的禮物”這個問題。
想來想去,還真被我找到了——初中時的一天,我一大早到學校,一個男生送給我一個漂亮的文具盒。那時候,文具盒對我來說是一份奢侈的禮物。看著眼前的文具盒,我的內心有點驚慌失措。除了父母整日教育的“不要隨便拿別人的東西”,還有一點,現在想起來,是更怕辜負別人的好意。
那天上完一節語文課之后,我拿著文具盒,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還給了那位男生,然后跑到操場去上體育課了。
這之后,我再也沒見過那位男生。原來他的父母因為工作調動,他們要舉家搬去寧夏銀川了,當時他已經辦好了轉學手續,還沒來得及和同學說。因為我這個公開送還文具盒的行為,那個課間,他就直接回家了,沒有和班里任何同學告別。
幾乎是20年之后,我與孫云曉合著的《藏在書包里的玫瑰》出版,他竟然在當地的新華書店買了一本,然后給我寫了一封信,信中還委婉地提到當時我當著很多同學的面還給他文具盒時他的難堪。這時,我才真正去想,自己那時候是有多愚蠢和隨意,給別人帶來很大的困擾而不自知。但是,現在想起來,如果回到過去,按照我的性格,可能還會這么干。
不過,今天的變化在于,我們有了很多更隱私、更現代的送還工具,比如快遞。如果我們不想和一個人有更親密的關系,那不和他有物質的往來是第一步。沒有物質往來,其實是不留交往的空間。
我問一位媽媽,如果自己的女兒遇到這樣的事,會怎么處理。她說她會讓女兒用快遞把禮物退回去,寫上“沒法接受這份禮物,謝謝好意”,并對女兒說:你想要的東西,媽媽可以給你買。
成年人會知道物質轟炸的威力,我有一位女友,當年并不喜歡別人給她介紹的男朋友,但是架不住那位男孩總是請她吃“大餐”,三次之后,她就不好意思再拒絕。她后來總說自己太廉價地放棄了自己選擇和拒絕的權利。
有時候我們會低估物質對自己心性的干擾程度,所以在最開始就干脆利落地拒絕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