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琴
【摘要】推進融合教育順應時代要求,隨班就讀是融合教育在我國的實踐形式。一方面黨和國家對特殊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在不斷加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關融合知識和方法,學校的隨班就讀工作仍存在較大問題。基于問題分析,文章從統一思想認識、分類培訓、資源教師建設、營造融合環境、家校社合作等方面探索了融合教育在普通學校的實踐。
【關鍵詞】融合教育;隨班就讀
“水品文化,上善教育”是我校的辦學理念,“水之八德”是學校師生的培養目標,其中“海納百川,包容之德” 指為人應保持一個豁達的心態,包容別人也是善待自己。這種理解、包容的品德與“融合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也是我校致力于打造融合教育的特色。
一、相關概念與政策
融合教育源自特殊教育,它與我國“有教無類”的傳統理念相契合。從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的“關心特殊教育”、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的“支持特殊教育”,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辦好特殊教育”,可以看出黨和國家對特殊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在不斷加大。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中明確規定“優先采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方式”。隨班就讀已逐漸成為我國殘疾兒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徑,有近半數的特殊教育在校生是以隨班就讀形式接受教育。
雖然我國融合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起步晚、基礎弱,還面臨很多發展難題,隨班就讀實施過程中規模擴大與質量提升的不平衡問題逐漸凸顯出來, “隨班就坐”“隨班混讀”等現象反映了隨班就讀發展中的無奈與尷尬。其中,教師的融合教育勝任力不足,“缺少特教知識和專業培訓”是教師在訪談中多次提到的開展隨班就讀工作的主要障礙。
二、我校融合教育探索之路
我校現有學生兩千多人,其中有隨班就讀編號的有五個學生,沒有隨班就讀編號但明顯存在一定特殊傾向的有十來個學生。在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不斷探索融合教育的有效路徑,推動特殊生與普通生的融和成長。
(一)統一思想認識,形成融合教育合力
校長和學校師生及家長對殘障孩子是否認同和接納,特別是校長對于融合教育的態度,對于融合教育在一所學校的實施具有決定性作用。我校作為區融合教育示范校,隨班就讀工作是學校整體工作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制訂了清晰明了的《特殊教育工作流程圖》,對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都有明確的工作指引。對特殊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任教班級教師或資源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責,任何一個教師在校園中或在未來教學生涯中都有與這些特殊學生實際接觸的時候。在師德培訓時,結合我校“包容之德”水品文化,我們突出人道主義教育和平等受教育權利等法律法規學習,開展融合教育專題學習,讓學校每一位教師都了解融合教育的內涵,提高接納特殊兒童的主觀自覺性,形成共同的融合教育價值觀,關心和支持學校融合教育工作。
(二)分類培訓,提高教師融合教育素養和實踐能力
缺少特殊教育的相關知識與技能是導致融合教育質量低的一個主要原因。在針對普通教師和資源教師時我們采取了分類培養的模式。首先是加強對校內有融合教育潛力的資源教師和班主任教師“種子教師”的培育,搭建成長平臺,為他們提供各種學習和培訓途徑,以特殊教育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訓為主,加強個別化教育計劃制定、實施與評估培訓等,不斷提升他們的融合教育能力。而針對隨班就讀班的普通教師,我們對他們的定位是“既是合格的學科任課教師,又具備特殊學生個別化教學的基本素養”,對這些教師的培訓以普通課程適應性教學調適為主。學校多次邀請區培智學校骨干教師進校園,為學校教師普及特殊教育知識以及如何干預各種類型的特殊學生。通過培訓學習,教師們對如何兼顧普通學生與隨班就讀學生教學有了更好的認識。
(三)加強資源教室建設,完善資源教室育人功能
普通學校是融合教育的主陣地,資源教師是融合教育的主力軍,而資源中心(教室)建設是區域推進融合教育的主抓手。資源教室使個別化教學成為可能,為隨班就讀學生的教育、康復和生活輔導提供全方位支持。近年來,我校不斷加強隨班就讀學生教學設施建設,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完成了特殊教育資源教室的建設并投入使用。我校資源教室設在一樓心理咨詢室旁,面積80平方米左右。學校整體規劃,精心設計資源教室文化布置,教室按無障礙設施設計,滿足日照、采光、朝向、通風、防噪等條件,設置有學習區、游戲活動區、評估區、康復訓練區等,教材、圖書和教學軟件等也一一配齊。學校充分運用資源室為特殊學生開展個別輔導、心理咨詢、康復訓練等特殊教育專業服務。
(四)構建融合水品課程,營造融合環境
我校水品文化特色與融合教育理念十分契合,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學校根據水“包容之德”的特點,結合融合教育的價值取向,在物理空間和化學空間上努力打造平等、尊重、包容、友愛的校園文化氛圍,不斷提高學校立德樹人和文化育人的效果。在營造了尊重、接納的大環境后,平時班級學習中,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加大對特殊學生的關愛幫扶力度,安排品學兼優、樂于助人的伙伴作為他們的同桌,組建合作學習小組進行幫扶,通過合作學習、游戲活動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相溝通協作,加強特殊學生的集體歸屬感,讓他們在活動中建立友誼關系,促進其同伴關系的發展和“真正”融合。
(五)家校社合作,提升協同育人實效
特殊教育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會各界的力量。特殊兒童少年健康成長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標。我校構建了職能分工明確、協同合作的特教團隊, 致力于建立家校坦誠合作的關系,提供平臺讓特殊學生家長聆聽專家講座,與專家教師交流,邀請殘聯部門為特殊學生家長宣講國家針對殘疾兒童的幫扶政策和相關證件的辦理流程等,幫助特殊學生家長樹立正確的特殊兒童觀,充分意識到接受科學的教育康復的重要性,并指導家長具備基本的教育能力,能讀懂孩子的行為,根據孩子的表現采取合適的干預,能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持續開展居家康復訓練等。另外,學校積極和社區、志愿者服務站、特殊教育機構、區培智學校溝通合作,為家長提供科學指導和專業咨詢服務,資源共享。
三、結語
融合教育,需要我們有更高位的認識。推進融合教育是普通學校順應時代要求、發展適合教育的本職工作。盡管我校的融合教育探索仍處于起步階段,但相信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學校的融合教育工作會越做越好,隨班就讀質量也會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