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業
【摘要】在推行素質教育的當下,不乏由于家庭與社會種種原因造成的部分“后進生”群體。關于如何轉化后進生,幫助他們塑造正確的人生導向,需要學校與家長的多方合作。其中,班主任所做的教育管理引導工作尤為重要。
【關鍵詞】以人為本;班主任工作;后進生轉化
常言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的成長都會受種種原因的影響而呈現出獨特的軌跡,這其中不免存在著先天以及后天因素所左右的偏差。每個學校、每個班級多多少少都有后進生這一群體。對于班主任而言,做好他們的工作不是一件易事,而且往往伴隨著強烈的抵觸情緒與屢教不改的反復情況。在認識到這些客觀問題的基礎上,筆者就班主任對后進生的轉化教育工作談幾點淺見。
一、深入了解,立足根本
對于后進生,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是智力性后進生;一是非智力性后進生。我們接觸的后進生大多都屬于后者。這一人群有一個重要的特征點,就是他們既落后又進步。在教育工作中,接觸過很多這樣的個例后,不難發現橫亙在他們與優等生之間最大的差異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是否有發自自我的強烈的學習動力與旺盛的求知心態等心理因素。由于后進生在學習成績與個人紀律上存在問題,他們在校園內的交際往往落于孤立和排斥的位置,并且在家庭里也會背負上不小的心理負擔,長此以往便容易導致學生自暴自棄,內心越發傾向極端。為此,我們務必要了解清楚學生的自身情況來對癥下藥,這些情況可以從產生由來的順序進行劃分。
首先,班主任要主動溝通了解學生家庭相關的情況,由此可以窺見學生入學之前有過怎樣的境遇,和家長的關系如何等等因素。家庭教育是每個人最早經歷的也是最久的教育,它會最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性格與品質。教師通過對學生與家屬的訪談可以盡早確認后進生與家人相處過程中是否存在哪些問題。不僅是學生,家長往往也需要教師來做工作進行勸導和協助。
和家庭方面相對,另一個需要弄清楚的就是學生的在校情況。基于代溝以及身份位置上的差異,教師和學生本人直接溝通的情況下往往會遭到對方有意或無意的疏遠與敷衍。這里,教師需要通過詢問其他學生的方式,掌握在同學眼里后進生表現出的交際形象與個人性格。通過對學生外在行為舉止的分析,我們才好掌握他們的心理,找出影響進步的原因,繼而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轉化工作。
二、誠心誠意,以誠相待
以人為本是每一位教師的基本要求,對后進生的教育工作更是如此。在傳統的師生角色里,對于后進生而言,教師往往不是他們能夠交心的對象。這是我們在教育工作中需要注意并去打破的一點。所謂打破,意在消除教師與后進生在交流上的隔閡,并不是讓師生關系變得過于隨便,以至于散漫。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教師的誠意,真正做到良師與益友身份的重合。經過或多或少的刺激,后進生的內心往往是敏感而自尊的,對于他人表現出憐憫、命令或者指責的態度,要么逆反強烈,要么充耳不聞,但是對于朋友之間交心坦誠的交流,即使寥寥幾句他們也會在心里留下深刻印象。對于這樣一個可以說飽嘗挫折體驗的群體,班主任應當順勢利導,注重情感上的教育,培養后進生的自信。實踐證明,教師對待后進學生時需要避免極端的批評或懲罰措施,采用心平氣和,姿態對等的一對一座談方式能收獲更好的效果。在融洽的對話中,先將學生從過錯陰影里帶出來并做好安撫,隨后耐心地做好分析,最后才是說服和教育,最大化地消解學生的抗拒心理才能讓他們敞開心扉。除此以外,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班主任也應當多和后進生群體互動,讓他們逐漸習慣教師以身邊人和朋友的身份與他們共事,和他們交流。這樣,我們的教育工作才算真正地做到了實處。
擔任朋友身份的同時,也不能放下身為教師的角色,同樣有些工作是只有身為教師的角色才能擔任的。剛才說到后進生群體的性格特征,他們的心理最逆反,也最希望被認同。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信心本非與生俱來,更何況后進生群體經歷過更多的挫折和否定,那么,班主任有必要采取恰當的激勵機制來提供導向。從尊重學生的角度出發,班主任要善于發現學生的亮點并給予適度的表揚,給對方以積極向上的信心。一步一步地耐心發掘和引導方可將后進生從不良習慣與消極心態的拖累里解脫出來。正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被認可,教師這一身份對于學生而言承擔起了更多的權威性,所以認可和贊揚對于他們而言,效果不啻于一劑強心針。
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
后進生往往具有意志薄弱和自控力差的缺點,這導致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他們的行為會出現不斷的反復,這時班主任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工作,要給對方以更多的容錯空間。不要過多強調后進生的這一行為,也不要將批評嚴重性上升,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后進生不良行為的改善非一朝一夕之功,班主任需要耐心客觀地逐次分析,及時誘導,肯定對方做出的進步,也指明學生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有了動力,有了方向,學生才會有進取之心,才能重獲自我克服缺點的勇氣和信心。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班主任對后進生的轉化教育是一項艱難而復雜的長期工作。在這一項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體會。教師要做好覺悟,抓好方法,真切地、持之以恒地以自身的誠意去溝通和引導,才會喚醒學生內心里的追求與信心。相信我們這份付出,會得到一定的回報。
參考文獻:
[1]孟慶輝.淺談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開展[J].新課程:教師,2011(7):92-93.
[2]張澤環.班主任德育工作探討[J].大觀周刊,2013(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