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夢



【摘要】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質和邏輯來說,就是不斷地關心兒童的生活,包括學習上和生活上的。很多孩子表現出來的問題,幾乎都是現實問題投射在他身上?!睙o論是教育者還是父母,對學生身上出現的不良習慣,不要急于去譴責和批評,而是要和他們一起去正視問題,去改進、去解決情緒背后產生的不良習慣,與學生共情,通過合理的訓練去逐步抵制不良誘惑。
【關鍵詞】情緒;沉迷游戲;自我強化
一、個案描述
小儀,女,11歲,小學六年級學生。上學總遲到,上課不專心,從不參與課堂討論,作業也從不按時完成。每天回到學校,要么獨自坐在座位上發呆,要么趴在桌子上睡覺,看起來總是缺乏精神氣。某周一她遲到,作業也沒做,蓬頭垢面。經了解,小儀一年級時,父母離異,父親外出打工,多年來跟著奶奶生活。一直以來,她都很懂事,中規中矩,可這個學期開始周末沉迷游戲,經常在周日晚上仍是玩到凌晨兩三點才睡。小儀奶奶反映,小儀周末不僅沉迷游戲,還結識一些不明來歷的社會青年并招呼他們一同聚在房間里玩游戲。玩游戲需要花錢買裝備,小儀沒有錢,騙奶奶說是學校要交資料費,還讓奶奶把她存壓歲錢的銀行卡拿出來,幸虧嬸嬸及時發現并阻止。
二、原因分析
對于單親家庭的學生,筆者一向都比較小心謹慎。他們成長的環境,本身就是有缺陷的。換位思考,誰不愿意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呢?小儀沉迷游戲、不完成作業、上學遲到、上課睡覺……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筆者不失時機找她聊天,給她分析利弊,告訴她即將升初中了,不要放棄自己??墒?,每一次她都沉默不語,表情上沒有什么變化,厚重的鏡片仿佛厚重的門,關上了她的心靈,也關上了我們的交流之窗。后來,筆者私下約見了她的父親,然而換來的只是對小儀的一番訓斥。小儀依然我行我素,封閉自己的內心。見此情況,筆者只好跟小儀的奶奶商量,希望她能監督小儀完成作業,少玩手機早點睡覺。然而,小儀的父親再婚,小女兒剛出生,奶奶既要幫忙照顧小儀的繼母坐月子,又要照顧新出生的寶寶,實在沒有精力去監管小儀……看來,問題就出在這里。筆者嘗試著就這件事跟小儀進行又一次深入地談心,她流著淚說:“我媽媽不要我了,爸爸不要我了,奶奶也不要我了……所有人都不在乎我……”面對受傷的小儀,筆者心都碎了,該如何去幫助她呢?渴望被看到、被聽到、受到關注的小儀,面對復雜的家庭環境,找不到存在感和溫暖,所以才會放縱自己沉迷在游戲世界里。筆者決定多管齊下,幫助她學會“管理干預”,同時讓朋輩和家長給予她更多的關心,讓她走出自暴自棄的情緒,向電子游戲Say No。
三、制定措施
(一)轉化目標
培養小儀的良好學習、行為習慣,不沉迷游戲;讓她感受到自己被同學、教師、家人在乎,重新融入集體,樹立自信。
(二)具體做法
1.環節一,做好自己管理自己的準備
首先,與小儀建立起互相信任的關系,通過多次的聊天讓她意識到不良行為的后果,讓她理解家人的“忽視”只是暫時的,讓她學會融入家庭,幫助奶奶和繼母照顧妹妹。馬上要升初中了,必須要自己正視自己的問題。同時,讓她知道改變一個不良習慣是一個過程,需要有目標,有方法并且有行動,最終的效果取決于行為者本人。我們達成共識之后,并擬定了“做優秀的自己=目標+方法+行動+堅持!”這個座右銘,筆者讓她抄在自己的書本上,貼在自己的書桌上,不斷提醒自己。
2.環節二,擬定管理計劃,家長輔助記錄
經過與小儀的多次磋商,對沉迷電子游戲,作出以下的安排:
目標:在3個月的時間內改變自己無節制玩游戲5-6個鐘,最終是每天玩游戲不超過一個鐘。
措施一:量化塑造與自我挑戰相結合,逐步強化
措施二:自我強化,獎勵加持
通過了解,小儀很想買一輛山地自行車,約需1000元,但是家里人總批評她沉游戲不認真學習,不給她買。筆者與小儀的父親溝通,目前她正努力去挑戰自己,改變自己,如果有進步,就給她獎勵。但是不是一下子就獎勵一輛自行車,筆者和小儀及她父親一起商討了以下方案:1000元買自行車的獎金,小儀父親提供,但需要小儀去“賺”,每天將賺到的錢存入自己的“帳戶”。(如果能做到一天都不玩游戲,獎勵翻倍)
3.環節三,多方面見證點滴改變
(1)家訪互動,鼓勵為主
就量表的數據和小儀在學校的表現,多跟家長反饋交流。走進小儀的生活環節,去引導她參與到家庭中去,盡量放開心中的偏見,讓她去感受教師的關注,家長的關注,鼓勵她用自己的好的表現去取得大家的肯定。有自己的目標和方法,不斷地完善自己。
(2)朋輩關心,集體溫暖
在班里,利用班會課,表揚小儀的進步,設置一個小欄目——《小儀的進步,我看見》,請三到五個同學說一說小儀每一周的進步。創造各種的集體活動,讓小儀主動參與,同時,提醒小儀減少與其他熱衷玩電子游戲的朋友交往,減少與其他人以電子游戲為主要內容的交談。
(3)創造機會,溫情互動
利用學校的家校互動活動,邀請小儀家長走進學校,關注她的成長。比如,家長進課堂活動、家長護崗、親子活動等,讓小儀感受到再婚后的父親和繼母對她的關心。
(4)我的進步,我來記錄
獎勵小儀一本漂亮的筆記本,鼓勵她寫下自己的進步,寫下自己感受到的家人的愛,寫下在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如果愿意的話,可以給筆者看,與筆者分享。每次她主動給筆者看她的筆記本,筆者都會認真閱讀,寫下鼓勵的話。這個日記本,也是我們互動的一個渠道,筆者發現,小儀更愿意用文字來敞開自己的心扉。
四、輔導效果
經過將近一個學期的努力,小儀由原來的沉迷網絡游戲,自卑自暴自棄變得開朗活潑。她用量表來監督自己,去控制自己對游戲的依賴,由原來的每天無節制玩游戲五六個鐘,到現在的不超過一個鐘或者不玩電子游戲。她不斷地自我強化,每天認真上課,按時完成作業,按時作息,“賺”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山地自行車。同學的鼓勵,教師和家長的關注,讓她越來越主動去完善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當她喜提“新車”的時候,筆者問她:“下一個心愿是什么?想要什么獎勵?”她笑了笑,說:“我想考上好的初中!”筆者知道,她嘗到了學習的樂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了,相對物質的獎勵,她更希望可以實現自我價值。她花更多的心思去學習,去閱讀、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她逐漸成長為一個自立自強的人了。
五、輔導延伸
雖說小儀已經達成了我們的轉化目標,但是,還是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心來幫助她不斷地強化良好的行為。筆者擬定以下輔導延伸內容:
(一)鼓勵小儀主動幫助有類似困難的同學,為同學服務,在幫助同學的過程提高對自己的要求;
(二)不定期通過微信、電話進行家訪,持續了解小儀的校外情況;
(三)和小儀在進步的基礎上提高要求,更改量表的項目,制定新的目標,不斷完善自己。
六、反思
作為班主任,面對的是一個個有著鮮明個性的學生,他們背后,是各式各樣的家庭。有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很多學生表現出來的問題,幾乎都是現實問題投射在他們身上。作為教育者,如能用心去觀察,好好去對待每一個有情緒的學生,在他們哭泣、生氣、沮喪、憤怒、哀傷的時候,不妨做一個傾聽者,為學生提供傾訴的平臺,和他們一起去正視問題,去改進、去解決情緒背后產生的不良習慣,與學生共情,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在乎,這種溫暖,比知識的傳授更為迫切。沒有不愿向陽的花,只是花兒更希望先被看到。沒有什么教育是一蹴而就的,為師者要在乎學生的情緒表達,引導學生去逐漸發現優秀的自己,樹立目標,找準方法,量化行動,堅持不懈。在轉化沉迷游戲的學生時,通過合理的訓練去培育他們抵制不良誘惑,這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愿家校合力,讓學生向電子游戲Say No!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2]王玲.心理健康教育B證教程[M].廣東省語言音像電子出版社,2008.